曹嵩之死是否為陶謙指使

開篇緒論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這是羅貫中《三國演義》的開篇敘述,它精準的概括了中國歷史的發展規律,從辯證唯物論的角度詮釋了歷朝歷代之間的興衰關係。很多人認為,三國這段歷史是整個中國歷史的精華,是五千年中華文明的濃縮,讀懂了三國興衰,就讀懂了中國歷史,也就讀懂了人生哲學。

曹嵩之死是否為陶謙指使

亂世三國

在我們所熟悉的《三國演義》中,羅貫中是以蜀漢為正統的。王莽篡奪了西漢,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以延續漢朝血脈;曹丕廢掉了東漢,昭烈帝劉備建立蜀漢以延續漢朝血脈,這麼來看《三國演義》以蜀漢為正統也是循規蹈矩,合情合理。但是,如果我們要深入研究三國這段歷史的形成與滅亡,分合與成敗,就必須以曹魏為中心,這樣才能找到問題的根源所在,畢竟掌握三國這輛戰車滾滾前行的鑰匙在曹魏手中,而不在蜀漢懷裡。

所以讀中國歷史,不能不讀三國,論三國成敗,不能不看曹魏。

作者將創作一部以曹魏興衰為主線的系列篇章,文章將通過對曹魏一系列疑難事件的解析,來找出其中問題的關鍵所在,並以此為切入點,深入探討影響曹魏興衰和推動三國曆史發展的幕後力量。

本章是“曹魏興衰記”的開篇之作,故事背景將以“曹嵩之死”為線索,通過對“曹嵩之死”事件的解疑,試圖找出這影響曹魏帝國興衰的幕後影子。

曹嵩之死是否為陶謙指使

士人

說法不一的史料

曹嵩是東漢大宦官曹騰之子,魏國奠基者曹操之父。在漢靈帝時期,太尉崔烈被免,大司農曹嵩賄賂中官以及給西園捐錢一億萬,被升為太尉,位列三公之首。年輕時的曹操為了向傳統士人靠攏,得罪了很多朝中權貴,多虧有曹嵩的背後運作,才使得曹操轉危為安。董卓入京後,大權獨攬,擅自廢立皇帝,曹操逃離洛陽,散家財首倡義兵,召諸侯聯合反董,贏得了天下士人的青睞,這一切都離不開曹嵩萬貫家財的支持。因此,探討“曹嵩之死”對於曹魏的興起有著重大的意義。

曹嵩之死是否為陶謙指使

曹嵩

言歸正傳,我們先來看史料上關於“曹嵩之死”都是如何記載的。

《三國志武帝紀》記載:

興平元年春,太祖自徐州還,初,太祖父嵩,去官後還譙,董卓之亂,避難琅邪,為陶謙所害,故太祖志在復讎東伐。夏,使荀彧、程昱守鄄城,復徵陶謙,拔五城,遂略地至東海。還過郯,謙將曹豹與劉備屯郯東,要太祖。太祖擊破之,遂攻拔襄賁,所過多所殘戮。

《後漢書陶謙傳》記載:

初,曹操父嵩避難琅邪,時謙別將守陰平,士卒利嵩財寶,遂襲殺之。初平四年,曹操擊謙,破彭城傅陽。謙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還。過拔取慮、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殺男女數十萬人,雞犬無餘,泗水為之不流,自是五縣城保,無復行跡。

《後漢書應劭傳》記載:

興平元年,前太尉曹嵩及子德從琅邪入太山,劭遣兵迎之,未到,而徐州牧陶謙素怨嵩子操數擊之,乃使輕騎追嵩、德,並殺之於郡界。劭畏操誅,棄郡奔冀州牧袁紹。

《後漢書宦官列傳》記載:

及子操起兵,不肯相隨,乃與少子疾避亂琅邪,為徐州刺史陶謙所殺。

《吳書》記載:

太祖迎(曹)嵩,輜重百餘兩。陶謙遣都尉張闓將騎二百衛送,闓於泰山華、費間殺嵩,取財物,因奔淮南。太祖歸咎於陶謙,故伐之。


曹嵩之死是否為陶謙指使

曹騰

看來在“曹嵩之死”這個問題上,各種史料的記載也是不盡相同。為了方便研究,我們可以把以上史料大致歸為三類:

第一類是“仇殺論”,認為陶謙與曹操有仇,便指使手下將領殺害曹嵩。如《後漢書應劭傳》。

第二類是“劫財說”,認為是陶謙手下貪戀曹嵩的財寶,而擅自殺害曹嵩,並非陶謙指使。如《後漢書陶謙傳》、《吳書》。

第三類是“中立說”,認為曹嵩是被陶謙害死的,但並未說明是否受到了陶謙的指使。如《三國志武帝紀》、《後漢書宦官列傳》。

以上三類史料既有相互佐證,又有相互矛盾之處。科學的答疑解惑,就是要採納各類史料記載的相同之處,來解疑事件的分歧之處。

曹嵩之死是否為陶謙指使

曹操攻打徐州


“仇殺論”與“劫財說”

我們先看第一種“仇殺論”,如果這個觀點得到支持的話,就必須要弄清楚陶謙與曹操是否有仇怨?

據《三國志武帝紀》記載:

袁術與紹有隙,術求援於公孫瓚,瓚使劉備屯高唐,單經屯平原,陶謙屯發乾,以逼紹。太祖與紹會擊,皆破之。

在三國的初期,袁紹與袁術兩兄弟之間的爭鬥一直是條重要的主線。袁術聯合幽州的公孫瓚對付袁紹,袁紹結交荊州的劉表牽制袁術,而各路諸侯在袁紹和袁術兄弟倆之間紛紛站隊,其中曹操屬於袁紹陣營,而陶謙是騎牆派,此時正聯合公孫瓚牽制袁紹。公元192年,曹操平定兗州,收編了三十多萬黃巾軍,組建了戰鬥力極強的“青州兵”,便匯合袁紹將劉備、單經和陶謙逐個擊破,從此曹操和陶謙算是結下了樑子。

據《三國志武帝紀》和《三國志陶謙傳》記載:

下邳闕宣聚眾數千人,自稱天子。徐州牧陶謙與共舉兵,取泰山華、費,略任城。秋,太祖徵陶謙,下十餘城,謙守城不敢出。

下邳闕宣自稱天子,謙初與合從寇鈔,後遂殺宣,並其眾。

公元193年,下邳人闕宣聚眾數千人,自稱天子,陶謙與之聯合,趁曹操與袁術匡亭大戰無暇東顧時,攻掠了兗州一帶的郡縣,後來陶謙又殺了闕宣,並收編其部下。這裡的記載順序似乎有些問題,從陶謙尊奉漢獻帝被封為徐州牧一事來看,肯定不會主動與自稱天子的闕宣聯合。應該是陶謙先利用闕宣來抄掠周圍的郡縣,以牽制曹操和袁紹,後來闕宣自稱天子,不受陶謙控制,陶謙便派兵將其擊殺,兼併其部眾。陶謙聯合闕宣抄掠的郡縣有,泰山郡的華縣和費縣,還有靠近兗州的任城縣,這些郡縣都屬於兗州的管轄範圍,顯然這次行動是衝著曹操來的。等到曹操大敗袁術後,便開始攻打徐州,拿下十餘城,直到糧斷而歸。這麼看來,曹操與陶謙之間確實有仇。所以,陶謙因憎恨曹操而派人去殺害曹嵩也是有依據的。

曹嵩之死是否為陶謙指使

曹操攻打徐州

下面我們再看看“劫財說”的觀點是否合理。

當初曹操起兵反董,能夠在短時間內招募到數千士兵,靠的就是曹嵩雄厚的財力支持。另外,曹嵩憑藉花錢買到了位列三公之首的太尉一職,說明其必然是家財萬貫,富甲一方。曹嵩在從琅玡回兗州的路上,肯定也少不了攜帶金銀財寶,那麼陶謙的手下因貪戀曹嵩的財寶而擅自殺人是完全可能的。不過《後漢書陶謙傳》認為因貪戀財寶而殺害曹嵩的是陰平守將,而《吳書》裡記載的確是都尉張闓。

我們先看一下曹嵩回兗州的路線,曹嵩避難於琅琊,從琅琊到兗州最安全和最近的路線應該是從東北方向出發,經費縣——平邑——魯縣——兗州。而陰平位於琅琊國西南二百多里的方向,屬於陶謙的地盤,曹操與陶謙之間本來就有仇怨,曹嵩想回兗州沒有理由要繞道陰平啊!所以陰平守將“劫財說”看起來似乎有些不合理。但是,如果把《後漢書陶謙傳》和《吳書》綜合起來看的話,到是能夠得出一個相對合理的結論:陶謙派遣陰平守將張闓帶領士兵到曹嵩回兗州的半路上護衛他,結果張闓因貪戀曹嵩的財寶,而擅自殺害了曹嵩一家人,張闓擔心陶謙加罪和曹操復仇,便投奔了淮南的袁術

曹嵩之死是否為陶謙指使

曹嵩回兗州的路線

至於第三類“中立說”就有些含糊其辭了,無論是“仇殺論”還是“劫財說”,陶謙都很難逃脫干係,因此這種觀點暫時不在討論範圍之內。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仇殺論”和“劫財說”這兩種觀點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它們之間又是針鋒相對的。如果“仇殺論”成立,說明曹嵩之死完全是由陶謙一手造成的,由此引來曹操的復仇大軍也是罪有應得。如果“劫財說”成立,說明陶謙也是受害者,那麼曹操攻打徐州的軍事行動,難免會有借題發揮的嫌疑。到底哪種觀點是真實的呢?要解決這個疑問我們就得先弄清楚,陶謙派張闓去半路阻截曹嵩,是在執行刺殺計劃還是護衛計劃?

前邊為大家分析過,曹操與陶謙之間一直就有仇怨瓜葛,陶謙剛聯合闕宣抄掠了兗州的郡縣,現在又為了巴結曹操而去護送曹嵩,這不是黃鼠狼給雞拜年嗎?曹操怎麼會領陶謙這個情?曹嵩回兗州的路線需要經過泰山郡,曹操已經安排泰山太守應劭前去接應,陶謙再派張闓去護衛不是多此一舉嗎?而且曹操也不會同意,讓一個與自己有仇怨瓜葛的人來護衛曹嵩。由此推測,陶謙派張闓去護衛曹嵩的“劫財說”是有問題的。那麼陶謙派張闓出兵的目的是想要截殺曹嵩嗎?

曹嵩之死是否為陶謙指使

張闓

雖然陶謙與曹操之間一直不睦,但是兩個人並沒有結下深仇大恨,陶謙偶爾抄掠兗州幾個郡縣,或許曹操不會有多大的報復行動,在群雄割據的時代,不同陣營之間相互攻伐是很正常的,昔日的敵人很可能就是明日的朋友。但是,如果陶謙因為一點恩怨瓜葛就殺死曹嵩,這恐怕就超出了普通爭鬥博弈的範疇,使得兩人之間的矛盾變得不可調和,勢必會引來曹操復仇大軍的血洗,也讓自己失去了道義上的立足點。當年楚漢相爭的時候,即使殘暴嗜殺的項羽也只是拿劉太公出來嚇唬劉邦,事後並沒有對他真動手。這麼簡單的道理陶謙能不明白嗎?

由此看來,陶謙專程派張闓在半路截殺曹嵩的說法也有問題。我們似乎又回到了事件的起點,“仇殺論”和“劫財說”都存在著一些不合理的地方,那麼“曹嵩之死”的真相到底是什麼呢?

曹嵩之死是否為陶謙指使

陶謙

曹嵩的死亡時間

其實我們忽略了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就是曹嵩的死亡時間。

初平四年秋(公元193年秋),曹操發動了一伐徐州的戰爭,直到興平元年春(公元194年春)糧盡才罷兵。等到興平元年夏(公元194年夏),僅隔了三四個月,曹操就發動了二伐徐州的戰爭。

如果按照《三國志》的說法:

“(一伐徐州)秋,太祖徵陶謙,下十餘城,謙守城不敢出。興平元年春,太祖自徐州還,初,太祖父嵩,去官後還譙,董卓之亂,避難琅邪,為陶謙所害,故太祖志在復讎東伐。(二伐徐州)夏,使荀彧、程昱守鄄城,復徵陶謙,拔五城,遂略地至東海。”

陳壽把曹嵩之死記錄在了一伐和二伐之間,由此推測,曹嵩應該是死於公元194年春至公元194年夏這段期間。

可是按照范曄《後漢書》的說法:

“初,曹操父嵩避難琅邪,時謙別將守陰平,士卒利嵩財寶,遂襲殺之。(一伐徐州)初平四年,曹操擊謙,破彭城傅陽。謙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還。”

曹嵩應該是死於一伐徐州前,即公元193年秋之前。表面上看《三國志》和《後漢書》的記載是相互衝突的,如果我們仔細品讀,就會發現《三國志》在一伐和二伐之間記載曹嵩之死時,句子前邊加了一個“初”字。關於這個“初”字有兩種理解,一種解釋是,陳壽只是在強調當初曹嵩是由於避亂才來到琅琊的,而並非指曹嵩是在之前被害的,否則陳壽就會像范曄一樣把“曹嵩之死”記錄在曹操一伐徐州之前。另一種解釋認為,陳壽在記錄一伐徐州的時候,忘記寫明曹操攻打徐州的理由,便在二伐徐州之前加了一個“初”字,予以說明曹嵩是在一伐徐州之前就死了。

曹嵩之死是否為陶謙指使

曹操攻打徐州

如果第一種解釋成立,就說明陳壽認為曹嵩是死於一伐徐州之後,二伐徐州之前,那麼曹操一伐徐州的目的就不是替父報仇。如果第二種解釋成立,就說明陳壽的《三國志》和范曄的《後漢書》都認為曹嵩死於一伐徐州之前,那麼曹操兩次攻打徐州的目的都是替父報仇。到底哪種理解更加準確呢?恐怕我們還要靜下心來找證據。

其實證據也不難找,據《三國志張邈傳》記載:

太祖之徵陶謙(一伐徐州),敕家曰“我若不還,往依孟卓(張邈)”。後還,見邈,垂泣相對。其親如此。興平元年,太祖復徵謙(二伐徐州),邈弟超,與太祖將陳宮、從事中郎許汜、王楷共謀叛太祖。

曹操在一伐徐州前擔心自己有去無回,便把家人託付給了張邈,等到一伐徐州凱旋之後,曹操見到張邈兩人相擁而泣。之前曹操討董卓、滅黃巾、徵袁術,面對的都是強敵勁旅,也從來沒有聽說過曹操要把家人託付給別人,而這次徵陶謙卻抱了必死之心,說明曹操與陶謙之間確實有著不共戴天之仇,這也就證明了曹嵩在此時已經死了,而且曹操認為陶謙就是幕後主使。另外,曹操兩次征伐徐州的戰況不僅異常激烈,甚至還出現了屠城的慘象,以至於屍體把泗水都阻塞斷流了,由此來看曹操兩次征伐徐州的目的的確是替父報仇。

現在我們知道了曹嵩的確是死於曹操一伐徐州之前,那這與曹嵩是怎麼死的有關係嗎?當然有關係,這可是解開“曹嵩之死”這樁疑案的關鍵鑰匙。

曹嵩之死是否為陶謙指使

曹操

曹操兩伐徐州的目的

我們先來看,在曹嵩被害之前(即公元193年秋)曹操與陶謙之間都發生了什麼事。

自從反董聯盟解散以後,曹操便依附在袁紹帳下,袁紹與袁術兩兄弟在擁立劉虞為帝這件事上徹底鬧翻,便開始了明爭暗鬥。公元191年,袁紹反客為主成功佔領冀州,曹操趁東郡大亂,攻打當地的黑山賊,被袁紹上表為東郡太守。豫州刺史孔伷死後,袁術也想培植自己的勢力,就上表孫堅為豫州刺史,而袁紹擔心袁術的實力會逐漸壯大,趁孫堅攻佔洛陽之時,又擅自任命周昂為豫州刺史,派兵襲取了陽城。袁術知道後大怒,派公孫瓚的弟弟公孫越協助孫堅回救陽城,並擊退了周昂,但公孫越在這次作戰中被流矢射中而身亡,公孫瓚為了給弟弟報仇,與袁紹爆發了著名的界橋之戰。

公元192年,袁紹大敗公孫瓚後,袁術又與袁紹公開宣戰。袁術擔心自己實力不濟,便向北方的公孫瓚求援,可是公孫瓚剛經過界橋大敗,無力與袁紹發動大規模戰爭,只能派劉備屯高唐,單經屯平原,陶謙屯發乾,以牽制袁紹。此時的曹操剛平定完兗州的黃巾軍,組建了戰鬥力極強的“青州兵”,便聯合袁紹擊退了劉備、單經和陶謙。在南方戰場上,孫堅被劉表的大將黃祖給殺死,劉表又斷絕了袁術的糧道,袁術此時的處境十分不利,便引軍北上威逼曹操的兗州。公元193年,袁術命金尚攻打兗州,自己引軍入陳留,屯兵封丘,又讓劉祥屯兵匡亭進逼曹操。曹操率軍攻打劉祥,袁術引兵來救,結果被曹操大敗於匡亭,曹操乘勝追擊,一直把袁術趕到了九江。

據《三國志武帝紀》記載:

太祖擊詳(劉祥),術救之,與戰,大破之。術退保封丘,遂圍之,未合,術走襄邑,追到太壽,決渠水灌城。走寧陵,又追之,走九江。夏,太祖還軍定陶。

曹嵩之死是否為陶謙指使

袁術

就在曹操與袁術匡亭大戰之時,陶謙聯合下邳人闕宣,抄掠了兗州的郡縣,後來闕宣不受陶謙控制,自稱天子,陶謙派兵將其擊殺,兼其部眾。曹操大敗袁術後並沒有回到甄城,而是屯兵定陶。

定陶是從兗州進攻徐州的戰略要地,由此東進可以直接威脅徐州的門戶——沛縣和廣戚,因此可以推斷,曹操大敗袁術後,屯兵定陶的目的是準備攻打徐州。

之前我們得出結論,曹嵩是在曹操一伐徐州之前被害的,所以此次曹操屯兵定陶,準備攻打徐州的目的應該是為父報仇,按此推斷曹嵩的死亡時間也應該是在曹操與袁術匡亭大戰之時。但是這種觀點有一個很大的漏洞,就是曹操在大敗袁術後一直追擊到了九江,從匡亭(今長垣市)到九江(今壽春一帶)至少有七八百里的路程,如果曹嵩是在這時被害的,曹操在匡亭大敗袁術後,應該立即東進找陶謙報仇,不可能一直追擊袁術到九江。所以,曹嵩真正的死亡時間應該是在曹操一伐徐州之前,匡亭大敗袁術之後。既然曹操屯兵定陶的時候曹嵩還沒有死,那曹操此時攻打徐州的目的就不是替父報仇。看到這裡恐怕很多人都會一頭霧水,前邊分析過,曹操兩次征伐徐州的目的都是替父報仇,可是現在曹嵩還沒被害死啊!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曹嵩之死是否為陶謙指使

徐州之戰

我們之所以會感到疑惑就是因為中間出現了一個時間差。曹操大敗袁術後,屯兵定陶的時間是公元193年夏,而曹操一伐徐州的時間是公元193年秋,中間相隔了三四個月,而問題也恰恰就出現在這三四個月之間。其實曹操最初屯兵定陶的目的並不是替父報仇,而是想給陶謙一個教訓。陶謙聯合公孫瓚和袁術三番五次的針對曹操,還在曹操與袁術匡亭大戰時趁機抄掠兗州的郡縣,曹操在大敗袁術後,士氣高昂,兵鋒正勁,正好可以趁機給陶謙點顏色看看,這次曹操屯兵定陶威逼徐州的目的,也打算以抄掠徐州的郡縣為主,這就是以彼之道還彼之身。但是此時曹操攻打徐州還是有所顧慮,因為曹嵩一直避難於琅琊,琅琊據徐州近,離兗州遠,曹操擔心在攻打徐州的時候,陶謙會對曹嵩不利,所以在屯兵定陶後並沒有立刻攻打徐州,而是先派泰山太守應劭去接應曹嵩回到兗州。

曹嵩之死是否為陶謙指使

曹操一伐徐州路線圖

當陶謙得知這個消息後,立刻派陰平守將張闓,八百里加急趕到泰山郡去攔截曹嵩。陶謙的目的既不是殺害曹嵩,也並非派兵護衛,而是想把曹嵩劫持到徐州做人質,這樣曹操就不敢對徐州輕舉妄動。在古代的戰爭中,控制住敵方家眷一直都是很重要的戰術手段。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張闓和手下的兵士見到曹嵩的萬貫家財動了賊心,擅自殺害了曹嵩一家,帶著財寶投奔袁術去了。泰山太守應劭由於沒能及時接應曹嵩,害怕被曹操加罪,便北上投奔了袁紹,剩下這個爛攤子只能陶謙自己來收拾。陶謙為了推卸責任,對外編造了“劫財說”的謊言,可曹操哪管你是劫財還是仇殺,無論什麼理由,只要陶謙派人去截擊曹嵩就是圖謀不軌,這筆血債也只能陶謙來背。

我們現在再回頭看《三國志武帝紀》中關於曹操兩次征伐徐州的記載就會明白,為什麼陳壽會把曹嵩之死寫到了一伐與二伐之間,而且還在前邊特意加了一個“初”字的含義。陳壽就是想告訴後人,曹操起初打算徵陶謙的目的並不是替父報仇,而是因為陶謙在曹操與袁術大戰之時抄掠過兗州的郡縣。但是就在曹操準備攻打徐州的時候,曹嵩卻被陶謙害死了,這就有了兩次攻打徐州都是為父報仇的說法,這裡陳壽並沒有筆誤,而是有意為之。

曹嵩之死是否為陶謙指使

曹操攻打徐州

幸運的“劉皇叔”

盛怒之下的曹操從定陶發兵,經沛縣和廣戚,一路攻城拔寨,在彭城與陶謙展開大決戰,陶謙大敗而歸,退守郯縣不敢出城,急忙向田楷和劉備求救。當田楷和劉備到達徐州後,恰巧曹操糧草耗盡準備撤軍。陶謙知道曹操是不會善罷甘休的,便撥給劉備四千士兵,讓其屯駐沛縣。沛縣是曹操進攻徐州的前沿陣地,陶謙令劉備屯兵於此,顯然是想讓劉備當自己的馬前卒。那劉備就看不出來陶謙是在利用自己對抗曹操嗎?

其實劉備心裡非常清楚,在東漢那個講究門第名望的時代,作為一個落魄的皇室後裔,要想在亂世中有所作為,就必須提高自己的名氣。劉備拜盧植為師、討伐黃巾、解孔融之圍、救陶謙等義舉,其實都是在對外宣揚自己的名聲,只要能夠幫助有名望的人做事,劉備定然是義不容辭,世人也因此知道了,原來天下還有這麼一個“劉皇叔”。

曹嵩之死是否為陶謙指使

曹操二伐徐州路線圖

我們不得不佩服劉備的運氣還真不錯,在曹操一伐徐州的時候,劉備剛趕來還沒開打,曹軍就糧斷而歸。而曹操的二伐徐州,根本就沒有經過劉備屯駐的沛縣,走的是徐州北部的路線,途徑魯縣、費縣、華縣和東海各地,一路燒殺搶掠,最終到達陶謙駐守的郯縣。曹操二伐徐州所走的路線,恰好就是當初曹嵩準備從琅玡回兗州的路線,曹操此舉明顯是在把費縣、華縣和琅玡一帶的平民當作了曹嵩的陪葬品。被複仇之火所籠罩的曹操已經失去理性,在他看來無論殺多少人也不足以平息其內心的怒火。

就在曹操正要一舉殲滅陶謙和劉備之時,一個噩耗傳到了戰爭前線:陳宮、張邈等兗州士人集體背叛曹操,迎接呂布接管了兗州,幸虧在荀彧和程昱的力挽狂瀾之下,才保住了鄄城,範縣和東阿。兗州是曹操的大本營,一旦丟失,東征大軍將腹背受敵,死無葬身之地。曹操此時別無選擇,只能暫時壓制住內心復仇的火焰,回軍收復危在旦夕的兗州。陶謙雖然因此躲過了一劫,但是他長期處在擔驚受怕的憂鬱之中,使得自己的身體瞬間被拖垮,曹軍撤退後沒多久陶謙就憂鬱而死,碩大的徐州就這樣奇蹟般的落到了劉備手中。

曹操與劉備這對亂世冤家,一個憑實力,一個靠魅力,一個天下是打下來的,一個天下是蹭出來的。還真是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啊!

曹嵩之死是否為陶謙指使

劉備

不一樣的陶謙

陶謙並非像《三國演義》裡詮釋的那樣,是一位忠厚老實之人。

據《三國志陶謙傳》記載:

是時,徐州百姓殷盛,穀米封贍,流民多歸之。而謙背道任情,廣陵太守琅邪趙昱,徐方名士也,以忠直見疏。曹宏等,讒慝小人也,謙親任之。刑政失和,良善多被其害,由是漸亂。

漢末大亂以來,徐州是為數不多的太平之地,自從陶謙上任後,親小人,遠賢臣,忠良賢士多被迫害,致使行政失和,州郡漸亂。難怪在曹操大軍攻打徐州時,陶謙的軍隊會一潰千里!

起初在各路諸侯討伐董卓之時,陶謙認為天下形勢還未明朗,想要坐山觀虎鬥,並沒有加入反董聯盟。董卓被誅後,李傕和郭汜掌握朝中大權,陶謙認為此二人難成大氣,想要推舉屯兵在中牟縣的朱儁為太師,聯合各路諸侯共同討伐李傕,結果朱儁被李傕用計召入朝廷軟禁起來。陶謙意識到征討李傕和郭汜並非易事,轉而又開始迎奉他們,派使者向朝廷進貢以示支持,被朝廷封為徐州牧,安東將軍,溧陽侯。後來趁曹操與袁術大戰之時,抄掠兗州的郡縣,得知曹操準備攻打徐州之時,又想劫持曹嵩威脅曹操,結果弄巧成拙,害死了曹嵩,引來了曹操的復仇大軍,使得徐州百姓慘遭屠戮,徐州之難,陶謙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曹嵩之死是否為陶謙指使

陶謙

表面上看“曹嵩之死”是由於陶謙用人不當,實則是由其昏亂所致。陶謙外慕虛名,投機取巧,內無德政,排斥忠良,大難臨頭又無退敵之策,這種人怎麼可能立足於亂世呢?身處亂世之中,的確需要一些謀略技巧,但是一味的見風使舵,投機取巧,而忽略修內政,招賢良的根本,是不可能長久於亂世的。三國名嘴許劭對陶謙的評價可謂一針見血:

陶恭祖外慕聲名,內非真正,待吾雖厚,其勢必薄。

幕後的影子——士族

在兩漢時期,官員的選拔制度主要是察舉制,地方長官在轄區內考察、選取人才並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過試用考核後再任命官職。在廉價的造紙術發明之前,讀書的成本非常昂貴,只有少數貴族和傳統的士大夫才能讀的起書,這就造成了治理國家的知識被精英階層所壟斷。貴族可以世襲爵位,士大夫可以通過相互舉薦獲得官職,而尋常百姓想要做官,就得依附在士大夫的門下,或者指望家族裡的女人被皇帝看中,成為暴發戶。朝中的貴族畢竟是少數,而天下的士大夫確是一個龐大的群體,因此朝中絕大部分官職都被士大夫所壟斷,為了保證利益的最大化,士大夫們又組成了一個個利益共同體,他們之間相互舉薦或者聯姻,久而久之就在中央和地方形成了世代為官的世家大族,也稱作士族。

曹嵩之死是否為陶謙指使

士族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各州郡的世家大族都受到了戰亂的衝擊,為了保證自己世代做官的權力不被剝奪,各地士族便開始尋找自己利益的代理人。袁紹憑藉著個人魅力和祖上四世三公的名望,得到了大部分士族的支持,然而士族內部也並非鐵板一塊,在那些標榜仁義道德的士族眼中,“表面一套,背後一套”的伎倆同樣運用的爐火純青,反董聯盟剛剛解散,他們就開始各自為戰,相互攻伐。

兗州刺史劉岱死後,正被黃巾肆虐的兗州士族把目光轉向了曹操。雖然曹操是閹宦之後,並非世家大族出身,但是曹氏家族在祖父曹騰時期,就開始拉攏士族,曹騰曾多次參與到營救士人的行動中,經曹騰舉薦為官的名士就有虞放、邊韶、張溫、張奐等人,這些人後來都成為了東漢時期出類拔萃的人物。到了曹操這一代,也是極力向士族靠攏,曹操與當時的很多名士許劭、橋玄等人相處的關係都不錯。

曹嵩之死是否為陶謙指使

袁紹與袁術

在曹操擔任洛陽北都尉時,棒殺了大宦官蹇碩的叔叔蹇圖,這件事在士人集團裡引起了巨大的反響,使得天下士人對這位宦官之後刮目相看。董卓擅自廢立皇帝后,引起了海內士人的共憤,也是曹操首倡義兵,號召天下有識之士一起反董,就在各路諸侯觀望不進時,曹操依然率領自己剛招募的遊民散兵去與董卓硬碰硬。

曹氏家族通過三代人的努力,試圖擺脫士族對自己的另眼相看,但是在大多數講究門第出身的士族眼中,想要把自己閹宦之後的出身洗滌乾淨並非易事,他們依然會帶著有色眼鏡去看待曹操。不過兗州士族當下最緊要的任務是平定境內的黃巾賊亂,他們也沒有時間去挑選哪位代理人更加合適,剛當上東郡太守的曹操可謂是近水樓臺先得月,順利的入住兗州平定了賊亂。

曹嵩之死是否為陶謙指使

曹操

陶謙雖然官至徐州牧,但其並非出身於世家大族,又由於其只顧外慕名聲,不修德政,身邊聚集了大批奸佞小人。因此陶謙受到了傳統士人的排斥,他對外只能聯合同樣不受士人歡迎的袁術和公孫瓚。陶謙本以為自己能夠縱橫捭闔於這亂世之間,結果卻弄巧成拙,一失足成千古恨。作為一個被亂世拋棄的另類士人,陶謙的確是咎由自取。但是曹操此時的下場也好不到哪裡去,屠城的報應來的如此之快,完全超乎他的想象。面對兗州士族的過河拆橋,曹操陷入了絕境,如果換成是一般人或許早就放棄了,可曹操畢竟不是普通人,他知道眼下的災難只是他與傳統士人的小試牛刀,後面的路還很長,只有咬牙堅持到底,才有可能夠取得最終的勝利。

“曹嵩之死”至此告一段落,影響曹魏興衰的幕後影子——士族,也逐漸浮出水面。當初曹操能夠順利佔據兗州,就是因為得到了以陳宮、張邈為代表的兗州士族的極力支持,而如今背叛曹操的也是他們,我們不禁要問,曹操到底做錯了什麼事,最終引起了兗州士人的集體背叛。請看下期,曹魏興衰記——兗州之亂。

曹嵩之死是否為陶謙指使

兗州之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