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遞百家無一回應,裸辭的求職者如何避免進入一下個“坑”?


投遞百家無一回應,裸辭的求職者如何避免進入一下個“坑”?

導讀:許多人都在說春招縮水競爭激烈,這意味著我們需要在更多的競爭者中脫穎而出,我們似乎已經做好了降低條件、無奈妥協的心理準備。

我們甚至於需要“笨鳥先飛”的去儘早的投遞簡歷,並尋求最快速度的入職,但在入職這件事上,我們真的要求“快”嗎?

我們如此“快”的選擇、痛苦、妥協,似乎我們犯得錯與受的傷,還不夠多的樣子。


引子:

我是一名求職者,

但我不是一名簡單的求職者,因為我還有著另一重身份,

沒錯,我就是裸辭的求職者,

逐漸減少的泡麵,無時不刻的提醒著我,

在它們消失殆盡前,再不找到工作,

以後可能我們永遠都無法再見了。


投遞百家無一回應,裸辭的求職者如何避免進入一下個“坑”?

今年伊始,我們就籠罩在一片迷霧之下,每個人都在這迷霧中感受到了令人窒息的壓力,但有一群人,可能感受的更為深刻。

年前裸辭,寄希望於年後開啟新一段人生的人,可能在擁抱新人生之前,便遭受了無情的打擊,毫無疑問他們對壓力的感受,要遠比其他人深刻。

隨著春招的陸續開始,互聯網招聘會的逐步展開,裸辭的人已經體會到了今年春招的競爭壓力與資金短缺對生活的深刻影響。

在這種影響下,我們可以看一下裸辭的求職者現如今面臨的問題。

  • 1. 資金短缺:所謂裸辭,便是在沒有找好下一家企業、沒有做好資金儲備的情況下,貿然的進行了離職,因此現在來看,其最大的問題便是資金短缺。
  • 2. 情緒壓力:春招崗位的縮編帶來了更為嚴峻的競爭環境,簡歷的回饋率與面試邀約的減少,造成了情緒上產生了自我效能下降、焦慮等多種負面影響。

裸辭者現如今面臨的是資金與情緒的雙重壓力,而資金壓力又會進一步的增進情緒壓力,相信許多裸辭者,現如今處於後悔的情緒之中。

投遞百家無一回應,裸辭的求職者如何避免進入一下個“坑”?


投遞百家無一回應,裸辭的求職者如何避免進入一下個“坑”?

後悔,是對過去的事物抱有遺憾從而產生的懊惱,但我們無法回到過去,於是我們要努力的去把握現在,防止未來的我們懊惱。

我們要努力的把握現在,這種慾望是那麼的強烈,強烈到我們只顧著努力的把握現在,卻沒有考慮過我們所把握的現在,是否是正確的。

裸辭後求職面臨的種種問題,使我們深刻的懊惱自己的裸辭行為,於是我們迫不及待的想要重新找到一個公司,迫不及待的入職,並迫不及待的想要在這個公司長久工作。

這種迫不及待,使我們可以放棄原有的一些原則與堅持,將自身的要求無限降低,例如:

  • 1. 待遇要求降低:對於裸辭的人來說,對職位的渴望可以使他們降低自身的待遇要求,無論是薪資還是福利上的。
  • 2. 工作匹配降低:降低的不僅是待遇要求,對職位的渴望,實際上還使裸辭群體願意接受不屬於自身原先職能的崗位,放棄了自身的技能延續。
  • 3. 文化契合降低:工作匹配與待遇要求如果說還可以忍受,那麼與企業文化的衝突才是最能使人崩潰的,畢竟這是情緒上的根本碰撞,我們很難想象一個提倡享受“生活”的人,生活在一個“狼性”文化的企業之中。

如果我們想要把握的現在,是通過降低自身要求,去強行獲取職位,那我們實際上並不是在補救,而是在“重蹈覆轍”。

投遞百家無一回應,裸辭的求職者如何避免進入一下個“坑”?


投遞百家無一回應,裸辭的求職者如何避免進入一下個“坑”?

如果只是資金與情緒壓力導致我們,不得不去降低自身要求獲取職位的話,那麼對於裸辭的求職者來說,問題其實並不嚴重。

真正嚴重的問題是,是什麼使我們產生資金壓力與情緒壓力、是什麼讓我們願意降低要求去獲取職位。

我們對過往的遺憾使我們產生的不滿與懊惱,促使我們不想在未來繼續懊惱過去,那麼在行動開始之前,我們需要找到使我們陷入困境的原因。

投遞百家無一回應,裸辭的求職者如何避免進入一下個“坑”?


01 盲目自信

我認為,對於裸辭的求職者來說,即使沒有此次事件,可能也會導致如現在這般的焦慮,原因在於對於真正認同自身價值的人,並不會受事件影響產生深度的焦慮,也不會去降低自身對企業的要求底線。

這是因為事件的影響是短暫的,並非一種規則化的變更,但短暫的變化卻可以使我們真切的認識到自己的真正價值。

“對自身價值真正自信的人,認同自己的長遠價值,不會降低自身底線;而對於盲目自信的人,卻可以在此次事件中意識到,自身的價值並不具備競爭力”。

實際上,即使沒有此次事件影響,當我們脫離原有公司後,進入市場競爭環節,也會意識到自己並沒有想象中的具有“價值”。

盲目的自信使我們在沒有仔細的對自身價值進行分析的情況下,便認為我們最終肯定可以找到合適的工作,但現實卻並非如此。

那麼,為何當時我們卻可以那麼的自信?

投遞百家無一回應,裸辭的求職者如何避免進入一下個“坑”?


02 跟風

跟風有著多種解讀方式,但我認為最契合本章內容的解讀方式,便是沒有考慮到實際情境下的盲目跟風。

跟從大多數人選擇,是我們生存進化過程中得出的最優解,這有效的減少了我們的生存危機,並且可以從群體中獲得安全感。

但在現如今社會之中,每個人所生活的情境不同、面臨的問題不同,很多時候是很難有著高度統一的適用性。

因此在以往,我們生活在同一種較小差異性的情境之下,跟風有助於我們生活,而現如今卻使我們因場景的不同而自食惡果。

在沒有資金準備、企業儲備的情況下進行裸辭,實際上是在盲目自信情況下做出的跟風行為。

“某某同事裸辭後在家一個月賺一萬多;再不裸辭你就老了;裸辭才是年輕一代新的生活方式”。

盲目自信距離裸辭之間,需要一個推動力,而隨著媒體的信息傳遞愈發精確,我們無須擔心這種推動力的缺失。

  • 身邊例子:相信每一個職場人,總能聽到關於某某員工裸辭後,工資反而翻倍,找到了新的生活。但我們所接受的信息是不完整的,我們認為的裸辭,可能只是其長久積累的一次爆發。

同樣,故事之所以獲得廣泛傳播,源於其本身的稀缺性,因此這種身邊的例子,真的可以作為例子嗎?

  • 信息引導:在去年時,網絡中充斥著關於“裸辭”的信息,其中既有支持者也有反對者,但當我們關注與裸辭的正面內容時,在流量信息時對正面內容的互動行為,會使系統推薦給我們更多的正面內容,因此我們會逐漸的發現,原來“裸辭”是一件平常、正確的事情。

例子與信息的引導,使我們在盲目自信的狀態下跟風裸辭,在我們進行具體的求職、入職前,我們需要認識到這些我們所面臨的真正問題。

再去考慮如何補救、如何改變。

投遞百家無一回應,裸辭的求職者如何避免進入一下個“坑”?


投遞百家無一回應,裸辭的求職者如何避免進入一下個“坑”?

近期,許多裸辭的求職者,已經開始了自己的求職之路,在這個過程中認識到了自己並沒有預想中的“價值”。

這體現在簡歷投遞沒有反饋、沒有面試邀約、沒有合適的崗位、或者是達不到企業要求的崗位技能。

前文我們說到了,我們需要把握正確的現在,也說到了導致我們處於這種“窘境”中的原因。

前面我們說了很多,而現在正是行動的最好時機。


01 現狀

我們既然要正確的把握現在,那麼首先考慮的不是如何做,而是現在的具體市場情況到底處於什麼狀態之下?

前面我們說到了盲目的跟風導致了我們的裸辭,那麼現在我們急切的應聘,可能是看到了大部分人在投遞簡歷,從而產生的盲目跟風行為。

那麼,現狀如何?我們處於一個怎樣的競爭環境之中?我認為只有理解了這點,才是真正的把握現在的基礎。

投遞百家無一回應,裸辭的求職者如何避免進入一下個“坑”?


·縮水確實存在,但不必過於擔心

從最近的相關分類網站的數據來看,此次事件開始後,大型企業的招聘崗位需求確實存在縮水情況。

許多人認為這種縮水,意味著我們要儘快的強佔現有職位,從而防止因職位飽和導致的長久待業狀態。

但這種崗位的縮水,並不普遍代表著企業沒有了招聘的需求,而是此次事件的影響下,許多企業面臨以下兩個問題:

  • 1. 沒有完全復工:對於大型企業來說,其成員構成多為全國各個城市,受各種因素影響,企業可能沒有進行完全的復工,因此自然也就無法開展具體的招聘工作。
  • 2. 沒有完全運行:而已經投入復工的企業,也在觀望現有的招聘情況以對待遇、福利進行修改,同時也由於事件影響,造成具體工作沒有完全展開。
  • 3. 架構調整停滯:由於此次事件影響,企業復工時間延後,導致企業架構調整處於停滯狀態,自然無法進行崗位釋放。

因此,雖然現如今的數據顯現出了縮水的狀態,但這並非是需求消失導致的長久縮水,而是企業的運作狀態沒有完全恢復,導致的暫時性縮水。

投遞百家無一回應,裸辭的求職者如何避免進入一下個“坑”?


·競爭不如去年激烈

有趣的是,我們總認為現如今的招聘處於白熱化的競爭階段,但實際上從數據來看,競爭遠不如去年的同期。

投遞百家無一回應,裸辭的求職者如何避免進入一下個“坑”?

這實際上可能是由於企業現如今處於試水階段,主要通過簡歷篩選、人才考察來了解市場環境,並未展開真正的招聘。

同樣,這種狀態會隨著企業的逐步完全運行,市場的自我穩定,而轉變為正式的招聘階段,總的來說與去年並不會產生太大的差異。

原因在於無法抵抗風險的小型企業,本身對市場應聘者的承載份額不足,從數據來看消失的較多,但即使是沒有消失,其也不是招聘市場的主力群體。


02 我應該如何行動

我們可能又陷入了盲目的跟風之中,我們所認為的激烈競爭環境,實際上可能是並不存在的,或是隨著時間的推進逐漸鬆緩的。

那麼,我們現在需要的、我們現在應該把握的,恰恰不是去快速的投遞簡歷,而是去認識、解決一些問題,找到一個可以長久共存的企業。

那麼,在開始具體的求職之前,我們需要做些什麼?

投遞百家無一回應,裸辭的求職者如何避免進入一下個“坑”?


01 找出裸辭原因

前面我們提到了,我們產生了盲目的自信使我們對自身在市場競爭中的價值定位,出現了一定的偏差。

這是由於我們過於習慣原先的企業工作方式,在各方面得心應手導致的,而在尋找新工作前,我們需要確保自己不會重蹈覆轍。

因此,我們首先需要的便是找出自己之前為何要離職?在這裡我舉幾個例子。

  • 薪資原因:企業的薪資、職位晉升機制不透明,使我們失去了工作的目標與信念。
  • 文化原因:原有企業的文化是否與自己相悖?自己渴望生活工作兼顧,而企業卻不斷的加班。
  • 工作原因:原有的工作挑戰性過高或過低,使我們厭惡自己的原有工作,從而迫不及待的裸辭。

找出自己當初裸辭的原因,目的在於我們現在選擇公司時,去儘量的規避之前使我們厭惡的因素,從而避免再次的“裸辭”。

投遞百家無一回應,裸辭的求職者如何避免進入一下個“坑”?


02 匹配因素

當我們找出了自己“裸辭”的不滿之處,那麼下一步便是去考慮自己為何會面臨這些不滿,又該如何的改進?

原因在於這些不滿中,既有企業規則設置的錯誤,也有我們自身的能力因素,在選擇具體的企業之前,我們需要進行一次匹配。

自身因素

  • 薪資:薪資過低是否是我們自身的能力不足導致的?同職位的同事又是如何獲得晉升的?
  • 文化:我們對企業文化的要求,是否符合市場常規?畢竟我們無法找到一個週休3天的企業。
  • 工作:工作的挑戰性、工作的內容,是否是由於我們無法掌握導致的不滿?我們又該如何改進?

企業因素

  • 行業:企業的薪資水平過低,工作內容枯燥,是否和行業有關?我願意繼續待在這個行業嗎?
  • 規則:這是企業規則的錯誤,還是由於我自身無法適應導致的錯誤?這種規則是普遍存在的嗎?

通過對自身因素與企業因素的結合思考,我們可能才能真正的瞭解我們所處的現狀、未來的希望。

我們的選擇,不應該是匆忙的決定。


投遞百家無一回應,裸辭的求職者如何避免進入一下個“坑”?

過往錯誤的行為,使我們迫切的想要彌補,但我們如果不知道自己具體的錯誤,那麼又該從何彌補?

如果僅僅是急切的找到一個新的崗位,然後告訴自己忍受更低的待遇、更相悖的文化,又有什麼意義呢?

我們可以急於找工作,但我們應該急於找一個正確的工作,而非“重蹈覆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