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邑县村名的由来

高邑县村名名的由来

后庄头公社

后庄头

后庄头位于高邑县城东南4公里处。新建柏油公路一条,北接高宁公路。地势平坦,村西沫河故道为沙土质,其余为黄土质。人口1724人,为汉族。耕地面积3887亩。为后庄头公社,后庄头大队驻地。

据查,后庄头与前庄头原为一村,建于明永乐初。明末王氏一家迁居村后0.5公里处屠住,后逐渐形成后庄头。

西大营

西大营位于后庄头公社驻地北2.5公里处。高宁公路从村北通过。地势平坦,属黄土质。人口1378人,均为汉族。耕地3180亩。为西大营一大队、西大营二大队驻地。

据查,明永乐初,李、王二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相传,战国时期,燕、赵两国曾交兵于高邑一带,燕国军队在村附近连扎三座大营寨,该村为西大营所在地,以此得名西大营。公元1962年分为西大一,西大二两个大队。

中大营

中大营位于后庄头公社驻地北2.5公里处。北傍高宁公路,地势平坦,属黄土质。人口624人,汉族。耕地面积1552亩。为中大营大队驻地。

据查,明永乐初,王、程二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占产立庄。相传,战国时期,这一带为燕、赵交兵之地。燕国军队自东大营向西扎有三个大营赛,该村为中大营所在地,以此得名中大营。

东大营

东大营位于后庄头会社驻地北偏东3公里处,高宁公路经过村北。地势平坦,属黄土质,人口1049人,汉族。耕地面积298。为东大营大队驻地。

据查,明永乐初,朱、王、刘等氏自山两洪洞县迁此建庄。相传,战国时期,这一带为燕、赵交兵之地。燕国在这里连扎三座大营寨。该村为东大营所在地,以此得名东大营。

高邑县村名的由来


后哨营

后哨营位于后庄头公社驻地北偏东1.5公里处。地势平坦,为黄土质。有1110人,汉族。耕地面积2477亩。为后哨营大队班地。

据查,明永初,朱、崔、王三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相传,战国时期,燕国军队抗击赵国,曾驻扎在该村至大营一带。该村为燕军后哨营所在地,以此得名后哨营。

前哨营

前哨营位于后庄头公社驻地北1公里处。地势平坦,为黄土质。人口879人,均为汉族。耕地面积1965亩。为前哨营大队驻地。

据速留村张氏坟碑记载:明永乐初,张氏兄弟二人奉诏自山西洪洞县迁至高邑、柏乡一带,兄张思屠柏乡马村,弟张孝屠高邑前哨营。相传,战国时期,燕、赵两国曾在这带交兵。该村为燕国军队前哨营所在地,以此得名前哨营。

塔张

塔张村位于后庄头公社驻地东北3.5公里处。地势平坦,为黄土质。有1620人,均系汉族。耕地面积2647亩。为塔张村大队驻地。

据武氏碑文载:宋代,村南有座古寺,建塔一座。明崇被年间,张氏奉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占产立庄,冠以姓氏取名塔张村。

河北村

河北村位于后庄头公社驻地东偏北3公里处。地势平坦,为黄土质。地下水较深。有1428人,均为汉族。耕地面积2928亩。为河北村大队驻地。

据查:该村建于明永乐初,任、吕二氏最先奉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因该村地处“午河”之北,以此命名为“河北菅村”。清末改为“河北村”,沿用至今。

高邑县村名的由来

高家庄

高家庄位于后庄头公社驻地东南3公里处。地势平坦,为黄土质。人口924人,均为汉族。耕地面积1629亩。为高家庄大队驻地。

据查,明永乐初,高氏最早奉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占产冠以姓氏取名高家庄,沿用至今。

前庄头

前庄头位于后庄头公社驻地东南0.5公里处。地势平坦,村西属沙土质,其余为黄土质,有828人,均为汉族。耕地1930亩。为前庄头大队驻地。

据查,该村建于明永乐初,王氏、张氏最早奉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当时全县十八个庄,该庄最大,以此取名庄头。明末,王氏一户人家迁居村西北0.5公里处居住,形成后庄头,该村便称为前庄头。

小庄

小庄位于后庄头公社驻地东05公里处。地势平坦,多为黄土质。人口667人,均系汉族。耕地面积1528亩。为小庄大队驻地。

据查,明永乐初,该村先祖奉诏由山西潞安府迁此立庄,先取名“火烧庄”,后以蚕桑为业,改名“治丝庄”,因村小人少,俗称“小庄”,公元1953年定名为小庄。

高邑县村名的由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