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父親用條子編出好生活

​那些年父親用條子編出好生活


春節呆在家,出去倒垃圾,從牆頭上看見路底裡五爺在編籠,好多年都沒見過的活路,讓我很稀奇,不由想起了父親、爺爺多年前做條子活的往事。

條子就是好多種灌木,梢子發上來的的木質嫩枝。村裡人根據條子的性質、粗細分類,山上、溝裡割回來,挄kuo(用鐮刀輕輕砍去側枝)光,然後編成多種生活、生產工具,變賣倆零花錢。


​那些年父親用條子編出好生活


我也割過條子,只不過淨割些中看不中用的條子。怕棗刺扎,老在路邊,溝畔,村口踅摸,又挑些不長刺的,或離棗刺窩遠的。這些地方割條子老手經常路過,已經把能用的條子斬盡殺絕,那能給我們這些二道毛剩下。

爺爺和父親割回來的條子捆裡啥都有:有能做把杖的不同材質的粗細不一的棍子;有稍短一些一頭粗,一頭帶點杈適合捰wo(彎)籠畔的棍子;還有能當鐮把、斧頭把的短棍子;也有結實,帶杈能拴在繩頭做滑子的小木杈;條子種類可多了,山桃條,蓀(sun)子條,煙蓀條,對節條,馬棗條,酸棗條,米條,合子稍條,割麥條,割條,偶爾還有柳條。有時條子捆裡還有幾個碩大的中藥材和一把野韭菜。


​那些年父親用條子編出好生活


條子割回來先挄掉踅篐子,然後根據用途分類存放。有些條子還要點火炆wen(烤軟),籠畔就要炆,把捰籠畔的棍中端放在火堆中轉著燒烤,烤軟聞到了棍子皮的焦香味,然後從火堆中抽出來,小心翼翼的捰成半圓形,用準備好的繩子、細鐵絲、或用細絨蓀子條擰成的腰繩把兩頭拴緊,皮褪去,掛到榷榷que上,編籠時拿下來用。

把杖有彎度的也需更炆,把有彎的地方放到火中炆軟,拿出來,用大石頭壓在彎彎處,壓直,大石頭多壓一段時間,防顧反回原形,前功盡棄。大部分需要褪皮,山桃木帶皮結實些,還光滑。

耱條一般用對節木或粗一點的酸棗木炆成,耱條尺寸要夠數,把耱條中間炆軟,抽出來,打轉對摺,打轉好一捆一捆綁好,別耱時用,有時炆好的耱條也直接能賣錢,按別好一個耱所用的耱條,叫一副耱條,一副耱條捆成幾捆,摞一塊。


​那些年父親用條子編出好生活


在我的記憶中,條子囤是條子活中最大的物件,編囤一般用米條,馬棗條比較多,這兩種條子濾直(粗細一樣),也好割,攢一個囤的條子也相對容易些。其它條子也能用。條子彎干時柔性好,用起來不易折斷,有時條子割回來沒時間編,風乾了,易斷,用的時候要放在雨地裡淋,或用水淋溼,讓條子返柔返軟好用。

編囤和編其它東西一樣,先選粗一些,長一些的條子插莖,莖也是囤的骨架,非常重要,莖條選好了,成品囤周正,穩當,反之,軟皮塌水,歪歪扭扭。莖條選好後,搭底子開始編,根據大小定底,一般編成長橢圓形,搭底條子也粗一些。編每一根條子,都要用鐮背輕輕打實確,底子編好後,把所有莖條輕輕扳起,用繩子攏住,一般編囤用的條子以莖條為標準,不能比莖條粗,粗了容易把莖拉變形,也不能太細,太過細了,囤面不平整,也不結實。


​那些年父親用條子編出好生活


往上編過一紮高時,在囤的正面留個一把粗的口子,以後往出漏麥子用,口子也要擰邊留成,不能留條子茬,往上編條子時,每根條子都要用鐮背輕輕敲打緊促,編到高度的三分之二時,順長中間搭棚個棍,用條子編壓實確,這個棍也是起支撐作用,編的過程中不斷插莖,莖條快到稍就細了,就掫zhou(支撐)不住形了。一直編到所需高度時,就要擰編囤沿子,這是個技術活,擰拉緊,還要看著美觀,否則就影響了這個囤的質量少賣錢。編好之後把所有露頭出去的條子茬挄掉,囤就算編好了。


​那些年父親用條子編出好生活


囤這種大件東西,一般都是訂做,先交點訂錢,估計得幾次集會能編好交貨,這東西起腳重,那些年主要靠人背去的,黃堡離我村三十多里路程,背去也挺不容易的。

囤買回去,要和麥秸砸子泥,把裡面全用砸子泥泥一遍,麥秸不能攪少了,少了裂縫不結實,泥好後把泥曬乾就可以放糧食了。

隨著水泥預製囤和大老甕的推廣使用,條子囤也就沒有了利用價值,也就淘汰了,退出了歷史舞臺。


​那些年父親用條子編出好生活


架子車前後車棚使用的荊笆也是常編的東西,也是生產隊時銷售比較快的。荊笆用粗點的馬棗條,合子稍條等許多雜條子都可以編,荊笆四個邊都要擰邊子,其中上邊特別要擰編緊,編的時候更要用鐮背打緊湊,編好後,用鐮挄去插出的冒頭多餘條子茬,也要點火炆,把中間放到火上炆柔軟,捰成半圓形,用繩拚pan住(系拉),防止回原形。荊笆兩個就是一副,一般兩個一塊賣,攢好幾副後,也是背到黃堡去賣的,黃堡周邊生產隊多,稍林灌木少,割不下條子,需要大量買荊笆,荊笆賣的就快一些。隨著舊鐵皮,寬皮帶的使用,荊笆也慢慢賣不動了,留自己用的,好幾年編一次。

籠是編的最多的東西了,籠的用途最廣泛,刨洋芋,擔糞,擔土,還有大老籠擔麥秸草,擔麥薏(揚完場的短麥秸),還有攬場裡曬乾的頢kuo頭子(牛在槽裡沒吃完剩下的草)。


​那些年父親用條子編出好生活


割麥條柔韌性好,有時碰到一窩子就可以割一大捆子。一般籠通稱糞籠,雜條子都可編,籠畔要編鑲嚴實,底面籠畔兩頭有時用鐵絲繫住,防顧脫畔。手法不同,編出來的籠各具特點,爺爺編好的籠圓,輕巧一些,父親編好的籠扁圓,結實,份量重一些,但是耐用。還有掛在榷榷上的饃籠,饃籠子一般是褪了皮的細條子編的,編成包口子,也給編個蓋子,美觀嚴密。

編條子活也是個苦活累活。要想割到好條子,就必須到常人難以到達的深溝、懸崖峭壁上,下去就費盡周折,攀上峭壁懸崖更是不易。棗刺劃臉,掛爛衣服,偶爾返彈回來的稍桲子把眼睛打酸,時不時蜘蛛網黏到臉上,還要提防和草一個顏色的草上飛(蛇);費勁割下條子,往上返亂就更難了,空人走都得溜巖攀崖,背上條子捆就更費神了,從崖上到溝底,又從溝底到溝畔,不出幾身水,不鼓好大勁是把條子捆背不出溝的,從溝畔到家也是爬山,下坡,顛簸不停,汗水乾了又溼,溼透了又被風吹乾,沿途尋到泉邊,爬到泉沿,吹去水面上的浮渣,也不管水中跳躍的水蝣蟲,猛灌一通,有時掬著喝,流一半剩一半,流的滿下巴脖項,渴得要命,顧不了形象。


​那些年父親用條子編出好生活


編東西大部分是晚上,白天抓緊時間掙工分,我父親給生產隊放羊,爺爺出山幫忙放羊,我弟兄幾個放假時也替父親放羊。我們家的條子活就比別人家的多一些。條子經常在家裡院子裡牆上靠一圈,散發著不同的植株味。父親和爺爺手上全是條子茬碰刺的新傷舊痕,長期彎腰他們的背更駝了,有時為了趕黃堡集會,晚上不睡覺趕出成品編品,他們的眼睛老是帶著血絲。

勤快、吃苦,“靠山吃山”從大自然中獲取條子資源,編成條子產品,貼補家用,夏吃西瓜,冬吃蒜苗,集會有鏡糕和糖糕吃,換季能增添衣物。父親和爺爺依仗條子活在那困難的歲月裡,過的不是那麼的寒酸。


​那些年父親用條子編出好生活


每次趕黃堡集會,父親提前晚上都是趕活,收拾成品。天不明就動身,背起生活的希望,承載著三代人明天的曙光,三十多里路程,用步子緩緩丈量著來回。那身影雖然佝僂,在我現在的眼光中就是戰無不勝的英姿!

那時條子局便,我們弟兄幾個淘氣了,父親抽出幾根條子,攆的我們團團轉,尋到奶奶得到庇護,才能勉遭條子抽打的皮肉之苦。時代進步了,條子產品有了新的替代品,編條子活沒有了市場,好多經心割回處理好的條子淪落成了柴禾,在灶堂散發著餘輝。


​那些年父親用條子編出好生活


作者簡介:任軍平(靜雲)銅川印臺陳爐古鎮立地坡村人,普通農民,七零年出生,用美味善待八方客,用文字記錄瑣碎事,在當地網絡平臺已發表二十餘篇鄉土鄉情散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