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高產種植技術分析,專業技術,助農增收!

水稻高產種植技術分析

摘 要:水稻是農業種植的主要項目內容,堅持技術創新為指導,研發高產水稻種植技術,有助於實現產業收益的最大化。結合貴州水稻產業發展現狀,本文介紹了水稻高產種植技術改造重點,提出切實可行的高產種植技術方案。

水稻高產種植技術分析,專業技術,助農增收!

1、貴州水稻產業發展現狀

2016年1月,貴州省農業領域科技成果轉化項目-“水稻優質精確栽培技術轉化及產業化示範”正式啟動,3年間將在湄潭、鳳岡、餘慶、遵義等縣建立30萬畝技術標準化基地,預計平均畝產量最高增產20%。目前,貴州省水稻種植面積1100餘萬畝,優質稻僅105萬畝,平均畝產僅400kg左右。該項目實施後,預計實現最高平均畝產600kg以上,生產銷售優質無公害大米8萬t、綠色大米6000t、有機大米150t。企業產值可增加3.2億元,惠及農戶1萬戶以上,農民累計增收8000萬元。

水稻高產種植技術分析,專業技術,助農增收!

2、高產水稻種植項目改造重點

國家倡導各地區生態項目開發活動,不僅創建了水稻高產技術,也帶動了地方生態經濟快速發展。通過清水江水稻高產技術建設,可以對貴州地區生態化建設提供指導意見,幫助地區實現最優化的生態建設體系,促進生態環境與經濟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水稻高產種植技術分析,專業技術,助農增收!

(1)地域化原則。結合水稻種植地質區域情況,總結水稻種植生態功能評價意義,提出構建生態功能評價模型的具體方案。早期經濟發展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農村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不利於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新時期國家對水稻種植項目給予重視,在農村特定的環境區域內加快戰略性調整,不斷實施綜合性的生態功能評價工作。

水稻高產種植技術分析,專業技術,助農增收!

(2)精細化原則

。農村高產水稻對環境發展有重要意義,國家倡導各地區農村投資水稻項目建設,旨在營造更加完善的環保體系。水稻種植管護期間,要做好生態化分析與預測,結合地區水稻實際情況擬定項目技術方案。同時,發揮生態功能評價模型的指導意義,對區域地質結構進一步精細化管理,減小人為因素對區域地質產生的破壞作用,實現水稻種植環境生態化的可持續發展。

水稻高產種植技術分析,專業技術,助農增收!

(3)生態化原則。由於我國水稻高產技術執行力薄弱,部分地區戰略發展依舊處於落後狀態,影響了地區生態項目改造的可持續進行。從生態機制建設改造政策政策中,總結水稻高產技術建設趨勢與方法,對地區執行生態戰略決策提供指導性意見。

水稻高產種植技術分析,專業技術,助農增收!

3、水稻高產種植技術分析

水稻種植區經營管理要堅持創新機制,從多個方面實施科學的創新改造依據,結合各地區水稻種植環境,擬定切實可行的種植方案,加強水稻病害防治力度,為實現水稻“增長、優質、高效”等提供指導依據,全面提升種植區的管理水平。

水稻高產種植技術分析,專業技術,助農增收!

3.1 育秧

(1)品種選擇。加快水稻種植項目改造建設關係著生態環境發展,是我國未來戰略規劃與發展中心,對區域環境改良具有實質性意義。選不帶病菌、蟲源、無破粒、無秕粒、優質高產的水稻良種育秧。本基地水稻主栽品種D優、岡優、y優系列的水稻,這些品種具有抗病性強、生產性好、米質優良(一級米)、適口性好,實屬當地質優高產品種。

水稻高產種植技術分析,專業技術,助農增收!

(2)種子處理。水稻種植是農業項目改造區域之一,由於特殊的地質環境,其在生態改造中要建立綜合性的評價模型。經過高產技術體系評估及分析後,對水稻種植制定可行的建設方案。用20%的鹽水選種,選出的種子用浸種靈一包(2mL)兌水10kg,浸種6kg,浸種4~5d後撈出控幹進行催芽,有50%種子露白後方可播種。

水稻高產種植技術分析,專業技術,助農增收!

(3)秧床整理。由於地區政策的差異性,水稻高產技術建設面臨著諸多困境,積依據時代變革之趨勢,不斷完善水稻高產技術,加強田間蟲害監測,對國家環保政策及地區政策執行均是十分有利的。選取無鹽鹼、土地肥沃、平坦的壤土為育秧地塊,田要泡透使土質鬆軟。秧床設置寬1.5m、長15m,秧溝寬30cm、深30cm,將秧床精細整理,達到平整一致,無作物根茬、雜草。

水稻高產種植技術分析,專業技術,助農增收!

(4)播種。水稻播種是高校種植的主要環節,從播種過程控制水稻種植效率,對後期高產具有保護性作用。因此,以環保角度實施戰略性調整,體現了國家對水稻種植項目改造的政策性關注。4月10~20日,選無風溫暖日播種,按每個秧床4~5kg芽谷,均勻撒播,播後進行踏谷(踏谷不可太深,不能用未腐熟的有機物覆蓋),將種子入土“含七露三”狀態;播種後即蓋膜保溫、保溼,平日秧溝內灌滿水以保持秧床溼潤。

水稻高產種植技術分析,專業技術,助農增收!

(5)秧田管理。種植區改造是地區主要生態項目之一,結合實地生態功能評價展開整治工作,有助於提升水稻種植管護的改造成效。因此,政府及相關部門需做好環境評價與模型構建工作,為環境改造提供實質性意見。高溫天氣要注意膜內溫度,當溫度高於35℃時即開膜扇風、晾苗,防止高溫燒苗。5月1日前後,選無風或小風天氣揭膜秧苗一葉一心後,揭膜水層管理,揭膜後追肥兩次,第一次揭膜灌水後開始,每個秧床撒施尿素500g;第二次拔秧前3d使用,每個秧床250g尿素。

水稻高產種植技術分析,專業技術,助農增收!

3.2 插秧

新時期國家戰略走向生態化建設之路,按照區域地質環境構建高產技術體系,可以指導起來地區戰略規劃與發展方向。水稻種植項目改建中,不能單一地實施治理項目,而是要從整個河口區域環境出發,提出切實可行的水稻種植農業項目方案。主要包括:①插秧日期。5月10~20日插秧,秧齡30~45d,葉齡4~5葉,株高15~20cm。②插秧方式。株穴距28cm×12cm,每畝2萬穴,每穴4~6苗,每畝基本苗8~12萬。採用人工栽插方式。③插秧質量要求。插直、插勻、插滿,無漂秧,深不過寸;不插過晌秧、不插過夜秧、不插病秧、弱秧。

水稻高產種植技術分析,專業技術,助農增收!

3.3 田間管理

(1)整地。水稻種植區是地區綠化改造的重要項目,政府及相關部門要做好全面規劃與管理準備,擬定符合地區發展需求的管理對策。通常,11月上旬,水稻機收後,秸稈全部還田深翻,畝秸稈還田量在700kg以上,同時畝施農家肥2000kg來年3月上旬,築埂做畦,每畦3~5畝;3月中旬,泡田,田土泡透後進行水平整地,每畦平整度達到高低差在3~5cm內。

水稻高產種植技術分析,專業技術,助農增收!

(2)田間水分管理。基於生態化準則下,要立足於整個地區的發展實況,做好管理方案規劃與執行工作,減少對生態區域造成的不利影響。新時期各地區逐漸加強生態化建設,注重生態區農業保護與管理是不可缺少的,這關係著區域生態化建設水平。插秧後,深水護秧,水層3~5cm,使秧苗1/2~1/3置於水中,減少葉面蒸騰,促使早返青。秧苗返青活棵後,淺水管理,乾乾溼溼促分孽分孽末期進行第一次曬田,時間4~5d;水稻生育中期,淺水管理、間歇灌溉。7月10日前後,幼穗分化始期,進行第二次曬田,時間 7~10d。

水稻高產種植技術分析,專業技術,助農增收!

(3)追肥。每畝總追肥量尿素15kg,N、P、K 複合肥(N、P、K含量為20%、10%、10%)25kg;插秧後2~3d追施活棵返青肥尿素5kg/畝;插秧後10~15d追施分孽肥,尿素5kg/畝,磷酸二銨複合肥13kg/畝;7月中旬追施穗肥,尿素5kg/畝,複合肥12kg/畝。

水稻高產種植技術分析,專業技術,助農增收!

4、總結

總之,農村高產水稻種植是一項複雜性的項目活動,也是對地方生態化建設的綜合性指導。為了解決傳統水稻管護模式的不足,要堅持綜合性、安全性、經濟性等項目原則,進一步細化水稻種植項目管護步驟,對現場治理管護提供正確的指導,保證水稻種植管護後期達到預定的環保狀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