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洋務運動到戊戌變法,再到辛亥革命,它們之間有怎樣的內在關聯?這種關聯給我們哪些啟示?

九-王子


這個問題非常好,很榮幸能夠回答。

從洋務運動到戊戌變法,再到辛亥革命,它們之間有著深刻的內在關聯性。

首先,回顧一下“三場運動”的基本史實。

洋務運動,也稱自強運動,是從1861年(咸豐十年)到1895年,由清政府洋務派在全國掀起的“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運動。兩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對解決內憂外患分為“洋務派”和“守舊派”,洋務派主張利用取官辦、官督商辦、官商合辦等方式發展新型工業,增強國力,以維護清政府統治。

戊戌變法,是指1898年(戊戌年)以康有為為首的改良主義者,通過光緒皇帝所進行的改良運動,主張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各方面的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這次運動遭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強烈反對,僅僅進行了103天,就以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光緒皇帝被囚而結束,因此,戊戌變法也叫百日維新。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宣統三年)以武昌起義為導火索引發的一場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目的是推翻清朝封建統治,挽救民族危亡,爭取國家獨立、民主、富強,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長達兩千年之久的君主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推動中國近代以來反帝反封建運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下面,從社會發展的矛盾運動規律分析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繫:

從洋務運動到戊戌變法,再到辛亥革命,雖然實施主體不同、措施主張不同、產生結果不同,但是它們的發生有一個內在聯繫,那就是

帝國主義殖民世界的外部衝擊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內在需求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

從時代背景上來看,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的發生,與資本主義世界第二次工業革命興起、加速、完成的時間軌跡基本一致。世界自大航海時代開始之後,就進入一個緊密關聯、相互作用的一體化進程,也就是全球化,中國也不能獨善其外。

19世紀60年代以“電氣化”為標誌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極大地推動了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發展,紛紛走上帝國主義道路,列強在世界各地尋找“獵物”、爭奪霸權,並用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封鎖著的大門。

面對“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機,中國有識之士、仁人志士開始了一波又一波的“救亡圖存”運動。

第一波就是洋務派開展的“師夷長技以自強”運動,但是他們堅持“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只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而不學習他們的制度。學習效果怎麼樣呢?甲午海戰中國居然敗給日本,直接宣告了洋務運動的失敗,揭示了封建地主階級努力的失敗。

洋務運動雖然作用有限,但是近代工業的發展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緩慢發展,也促進了新思想的傳播,在甲午戰爭失敗的刺激下,包括光緒帝在內的統治階層和資產階級知識份子,開始思考新的方案。

於是,第二波“救亡圖存”開始,那就是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改良派,他們發動“公車上書”,推動“戊戌變法”,希望通過學習日本明治維新的經驗,吸收歐美先進的做法,革新制度,謀求國家強盛。但是由於觸怒了頑固派,特別是慈禧太后的干預下,很快就失敗了。

百日維新雖然失敗了,但是資產階級改良運動並沒有停止,晚清政府也希望能夠通過一些變革,維持自己的統治,先後派出多個考察團去西方考察先進制度,1905年還推出了新政方案,但是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早已對清政府徹底絕望。

於是,第三波“救亡圖存”運動如火如荼地展開了。從維新失敗到辛亥革命,中國實際上進入一個“改良與革命賽跑”的局面。由於清政府主觀上改革遲緩、腐朽無能,在“賽跑”中落了下風,而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得到迅速傳播。最終,清政府自己改革出來的新軍,成了推翻清朝封建統治的“主力軍”。

最後,這幾次歷史運動的內在關聯帶給我們什麼啟示呢?

第一,尊重歷史的整體性。歷史是一個連續的整體,不能割裂、孤立地看待歷史。比如,我們思考辛亥革命為什麼發生?那就要聯繫當時的世界局勢,聯繫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為什麼失敗來考慮。

第二,看透世界的殘酷性。世界運行的法則是“優勝劣汰”,任何國家都不能例外。弱小的國家就會被強大的所欺凌,落後的制度就會被先進的所打敗,不思進取、頑固保守就必然被歷史和時代拋棄。

第三,發揮人才的優越性。中國文化中始終存在著一股“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正氣,無論面對多大的危局,始終不乏挺身而出的仁人志士,任何時代都應該為優秀人才發揮作用創造好的機制,打通上行通道,避免“逆向淘汰”,保持向上的生氣和氛圍。

(注:插圖來自網絡,如涉侵權,聯繫刪除)


新潮太史令


洋務運動是清朝洋務派官員看到西方先進技術後而發起的一場自救運動,主題為“師夷長技以自強”。

通過引入西方先進技術,開辦軍用工業和民用工業來求得封建帝國的延續,開啟中國近代工業化的先河。洋務運動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張之洞就說過:“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主張在維持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學習西方技術來實現富國強兵,這一主張由於強調了向西方學習,放下清朝天朝上國的姿態,具有進步意義,但是由於依然以維護封建帝國為目的,它的保守性還是比較濃厚的。

甲午一役,清國慘敗。不少仁人志士看到了看似先進的北洋艦隊竟然被蕞爾小國日本打敗,幡然醒悟,看到了落後封建體制才是國家疲敝的根本,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興起,並且開展了帶有優化清朝制度,促進體制近代化性質的戊戌變法。

然而中國內部的封建頑固守舊勢力的強大出乎意料,以慈禧太后為代表的守舊派發動戊戌政變,戊戌六君子紛紛赴死,維新失敗。

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早就發覺中國封建體制根深蒂固,想要通過維新變法來改良它依然實現不了強國目標,唯一的辦法就只有推翻它,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於是革命黨人在1911年發動辛亥革命,最終推翻清王朝,推翻了當時已經成為“洋人的朝廷”的清政府,頒佈了憲法,建立了共和政府,在文化上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小結:總的來說,洋務運動到戊戌變法再到辛亥革命,是開眼看世界的中國人對國家變革的不斷深化,具有明顯的承接特點,標誌著我們國家向近代化不斷轉型。從學習器物到學習西方先進制度,到後來民主共和思想的廣泛傳播,則是在思想領域開始改造愚昧的中國大眾人民,到後來新文化運動時期出現了一個高潮,標誌著我們國家對西方先進近代體系的完全理解和運用。


若磐lz


三場運動都是中國人向歐美學習,以解救中國的運動。第一第二次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天朝上國的美夢崩塌,中國人開始意識到,中國之外,有比我們強大的歐美國家。因此,覺醒到要向歐美國家學習。不過,對歐美國家先進東西的認識也是有過程,這個認識的過程就提現在這三場運動裡。洋務運動是認為歐美技術先進,但制度還是中國行,因此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和“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向西方學習先進技術。但最後甲午戰爭失敗證明有了先進武器武裝的北洋艦隊也打不過日本,證明只學技術的失敗。戊戌變法是在吸收洋務運動失敗教訓基礎上,提出學習歐美的君主立憲政治制度,後來失敗證明依靠統治者的變革是行不通的。在戊戌變法失敗教訓上,孫中山提出了推翻清朝統治,學習歐美建立共和制度的辛亥革命。這三場運動的內在聯繫就是都是向歐美學習探索解救中國的富強道路,後一場運動都是在前一場運動的經驗教訓基礎上,不斷推動中國社會向前發展。給我們的啟示,就是主動學習,主動改變,不斷髮展,一成不變,將會被歷史淘汰。


歷史直達


洋務運動是清朝看到西方先進技術後而發起的一場自強運動。

通過引入西方先進技術,開辦軍用工業和民用工業來求得帝國的延續,開啟中國近代工業化的先河。洋務運動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張之洞就說過:“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主張學習西方技術來實現富國強兵。

甲午一役,清國慘敗。不少仁人志士看到了清朝竟然被蕞爾小國日本打敗,幡然醒悟,看到了落後體制才是國家疲敝的根本,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興起,並且開展了帶有優化清朝制度,促進體制近代化性質的戊戌變法。

然而康梁要圍園殺後,於是慈禧太后發動戊戌政變,維新失敗。

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早就發覺中國封建體制根深蒂固,想要通過維新變法來改良它依然實現不了強國目標,唯一的辦法就只有推翻它,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於是革命黨人在1911年發動辛亥革命,最終推翻清王朝,建立了共和政府,在文化上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三個運動都是近代中國人尋求民族獨立和強大的探索之路。

洋務運動從學習西方先進技術方面探索,最後失敗。

戊戌變法是有資產階級思想的漢族邊緣人士和沒有實權的皇帝的一次失敗的合作。

辛亥革命是有資產階級思想的激進的一些人,發動的國家獨立民族解放的運動。辛亥革命最大的功績在於結束了清朝的統治。

三個運動是人認識事物的發展過程的體現。

在認識事物的過程當中,首先從外表上認識西方:為什麼強大,是因為他們技術先進,所以說先學技術。接下來從思想上開始慢慢改變,那麼改變是由溫柔到激烈。剛開始我們希望通過和平的方式來實現中國的獨立和富強,但是後來發現這個很難,因此採用極端的造反方式去實現。

啟示:不要指望別人,首先要自己強大。

綜上,洋務運動到戊戌變法再到辛亥革命,是開眼看世界的中國人對國家變革的不斷深化,具有明顯的承接特點,標誌著我們國家向近代化不斷轉型。從學習器物到學習西方先進制度,到後來民主共和思想的廣泛傳播,則是在思想領域開始改造愚昧的中國大眾人民。

但是,辛亥革命打斷了清末新政,使清朝的近代化轉型及工業化之路終止,並開啟了軍閥混戰時代。



當代曹植


洋務運動是清政府在面臨內憂外患情況下的一種反映。洋務派認識到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的重要性,提出“師夷長技以自強”,“中體西用”的口號,希望通過製造堅船利炮,提高國防力量,抵抗列強侵略,從而鞏固清朝統治。但是由於甲午中日戰爭失敗導致洋務運動破產。

甲午中日戰爭失敗以後,國人痛定思痛,認為是立憲戰勝了專制,於是派留學生到日本取經。隨著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登上了政治舞臺。他們辦萬木草堂,創立強學會,向皇帝上書,宣傳維新思想,主張革新,實行君主立憲制,使人們看到了希望的署光,由於觸犯了頑固派的利益,慈禧太后發動戊戌政變,這次改革曇花一現。但是人們通過這次運動看到了清政府的嘴臉。

隨著民族危機的不斷加深,廣大人民和帝國主義的矛盾日益激化。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成立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等革命團體,打動了一系列武裝起義企圖推翻清政府,都先後失敗。後來吸取教訓組建同盟會統一領導,於辛亥年發生了武昌起義,各地紛紛響應,清朝統治搖搖欲墜,最後在袁世凱的威逼下滅亡。

這三個重大政治事件都是發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是不同階層反對侵略爭取民族獨立,實現國家近代化的探索。

這給我們的啟示:

1,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是近代中國人民面臨的兩大任務。

2,向西方學習,探索成功道路的精神是值得提倡的,但要結合國情!

3,正是由於近代中國人民的不斷反抗,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延緩了中國淪為殖民地的進程!


噴火冰山


三個運動都是近代中國人尋求民族獨立和強大的探索之路。

洋務運動從學習西方先進技術方面探索,最後失敗,但還是讓中國開始了近代工業化的發展。例如漢陽鐵廠,漢陽鐵廠的槍支為近代好幾場仗提供了武器。

戊戌變法是有資產階級思想的年輕人和沒有實權的皇帝的一次失敗的合作。想通過不改變皇權的情況下實現民族的獨立和富強。在此假設,如果皇帝實權在握說不定有這種可能,中國會成為一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

辛亥革命是有資產階級思想的激進的一些人,發動的國家獨立民族解放的運動。辛亥革命最大的功績在於結束了清朝的統治,有點像中國古代的農民起義,他們推翻了舊制度,但是新制度的發展還沒有成熟,所以說會失敗。從中國歷史的發展可以感受得到,一個王朝滅亡以後還要經歷一段時間的分裂割據時期,而辛亥革命之後的分裂格局跟這有點兒像。

三個運動是人認識事物的發展過程的體現。

在認識事物的過程當中,首先從外表上認識西方:為什麼強大,是因為他們技術先進,所以說先學技術。接下來從思想上開始慢慢改變,那麼改變是由溫柔到激烈。剛開始我們希望通過和平的方式來實現中國的獨立和富強,但是後來發現這個很難,因此採用極端的造反方式去實現。

啟示:不要指望別人,首先要自己強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