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阐释一下唐朝刘知几的史学思想有何当时的时代意义?

小刺猬的吉他声


【摘要】:《史通》是刘知几的史学理论著作,集中体现了他的史学理论成就。书中对各种史书体裁、体例等都有详尽的论述,反映了他的历史编簑学理论及思想。文章总体分三部分:关于选材的理论;关于史书体裁体例的评论:关于编簑的理谂几部分。主要通过对《史通》编簑理论与方法的理解,试着探讨他的历史编簑学的理论及其史学思想。

【关键词】:刘知几;《史通》;编簑学;史学思想

刘知几(661-721),字子玄,唐代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人,是唐代杰出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史通》是他私下整理历年所写的札记而成的著作。刘知几一生著述颇丰,但大都失传,只有《史通》流传至今。刘知几从理论上对文献编簑进行颇为系统的论述、并目提出了一系列编簑原则。他对文献编簑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也有开创之功,其史学思想影响深远。下面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其史学编簑理论及思想进行分析关于选材的理论

刘知几很注意在史书编过程中对于史料的精选。“子日:吾犹及史之阙文。是知史文有阙其来尚矣。自非博雅君子何以补其遗逸者哉?盖珍以众酸成温广厦以群材合构。自古探穴藏山之士怀铅握之客何尝不征求异说采群言然后能成一家传诸不朽……①他认为精选史料,不只在于能区别史料的精华和糟粕,还在于史家之肯割爱。他在《断限》篇中引了陆土衡的话“虽有爱而必捐”,来说明这一意思。关于“用跨”他指出,晦与显的区别在于:“显也者,繁词缛说,理尽于篇中。晦也者,省字约文,事溢于句外。“②在《史通·补注》中提到,史料在精而不在多。要想取信一时”,“传诸不朽”就应该像司马迁撰写《史记》时所做过的那样,“征求异说采群言③。将笔记、小说中的神怪故事或道听途说、街谈巷议之言不加考证地视为信史史料写入史书之中,刘知几是坚决反对的;对于谱牒类的史料他主张研究核实后也可使用。刘知几这种审慎的科学态度无疑是正确的也表现了他对“子不语怪、力、乱、神”④以及信以传信、疑以传疑原则的维护

般意义上说,刘知几重视正史”的史料价值过于“杂述”或“偏记小说”。从具体的史料来说他对于正史的史料价值也查的,他对于要求史料真实的态度及原料和次料的区别,是中国史学的重要传统。这跟“曲学阿世”的史家有很大的不同。

值得一提的是,刘知几《史通》一书提出了对史书体裁体例的研究和评论。在他看来,史学最重要的问题是确立史之法,也就是史例。他提出:“史之有例犹国之有法。国无法则上下靡定……⑤把史书体裁体例看得和国家大法同等重要。史法、史例是史家作史的纲、评论史书的依据,同时也是《史通》的一大特色和重要内容。在对史例、史法的论述中,他还谈到了“序”中附出了“例”强调了“例的重要。他认为孔子编订《六经》,就是在“始发凡例”之下进行的。必须指出的是:他还提出“名以定体为实之宾苟失其途有乖至理”⑥的理论,将古代哲学上的“名与实”引入史学批评。如:批评“班国撰《人表》,以古今为目。寻其所载也皆自秦以往非汉之事。古诚有之今则安在?”⑦在实际操作中刘知几往往以“求名责实”等作为考察史学发展和评论史学的基本方法凡事总是先定其名再其实这也体现了他浓厚的封建名教”思想。

刘知几对司马迁《史记》首创的纪传体各项体例条分缕析,为编史书指点门径。本纪是纪传体史书中的编年体,由帝王领衔,按时间顺序记载国家大事。因此,须注意两点:只可为名实相副的帝王立本纪以显国统:只可包举大端,不必载入细节和小事。世家是为“开国承家世代相续”的诸侯所立的传。列传除周边民族以外,其余部分记载重要人物的生平活动……此外,刘知几还对书篇题目、序例、称谓、补注问题,从体例的角度也提出了一些说法

关于史书的体裁,刘知几提出了六家二体的说法,谢保成的《中国史学史》里有详细的论述,这里不再多言。

刘知几朴实的修史态度及其史学思想值得我们后来人继承和发展,他的史学理论及思想我们很难—将将其细说,而且由于篇幅的缘故文章也未能进一步论述,存在不当之处还请读者批评指正。

主释

③《史通》内篇采撰第十五

②的《史通》内篇叙事第二十

④《论语·述尔》

⑤《史通》

序例第十

⑥⑦《史通》内篇题目第十

③《史通》内篇直书第二十四

《旧唐书》卷零二《刘子玄传

⑩《史通》内篇辨职第三十五

2《史通》内篇杂述第三十四

参考文献

[1]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2]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史纲》,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3]谢保成,《中国史学史》,商务印书馆,2006[4]白寿彝.《中国史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5]剪伯赞,《史学理念》,

重庆出版社2001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9131119.htm


V思维视觉


刘知几认为史学家须兼备才、学、识三长,尤重史识。强调直笔,提倡“不掩恶、不虚美”,“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刘尚实用,反浮词,抨击六朝骈文的颓靡之风,反对华而不实的辞赋,主张运用当代通用的语言,反对依仿古语,反对形式模拟。这些论点,都给后代史学和散文家以启发和影响,乃是中唐古文运动之先声。



江山js


刘知几(661-721),彭城人(今江苏徐州),唐著名史学理论家,著作颇丰,尤以《史通》闻名于世。

他提出了史学家应该具有三才“史才、史学、史识”,被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发展成四才,即“史才,史学,史识,史德”。

刘知几的三才史学思想和他的《史通》著作,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提出的呢?有何当时时代意义呢?

首先,我们说一下当时历史背景,刘知几生活在武后、玄宗时代,供职史馆多年,自身才气勃发,却官职卑微,修史时处处得按照监修旨意,郁郁不得志,他所写史书和唐代之前史书不同,他并非描述某一时代人物史实,而是对之前各种史学作品提出批评,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

他的史学思想,可以说也是时代的需要,他所处时代正是唐朝全盛时期,此前很长时间数量庞大的史学作品,时代发展需要对此做出一个阶段性总结。正好,刘知几填补了这个空白。

特别是唐之前甚至唐朝,都有大量篡改史实的情况,自司马家族篡位以来,到了隋唐朝代更替比较频繁,统治者为了掩盖和美化自己篡位的事实,往往要求史官按照自己想法写历史,这样很多史书成了统治者美化和歌颂自己的工具,这时候到了刘知几时代,唐朝已经很强盛,社会很安定,他顺应时代提出“三才”思想,对史官提出了严格要求,要有史实,要有历史丰富的知识和才学,后来被后人加上“史德”,对当时统治者和史官们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武后和玄宗都是靠武力和不正常手段取得皇位,也是对当时统治阶层一种批评和控诉,史官会秉笔直书统治者的罪恶,告诫当时所有人要有三才精神和眼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