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围城》每次看都觉得会有新发现,每次看都很有意思很好笑?

姑苏慕容兴复大燕


少年不知愁滋味。被誉为“新儒林外史”的《围城》,其主人公方鸿渐生于乱世、行于乱世、辗转多难。每次在笑中便陷入了沉思。

方鸿渐在爱情里迷了眼、乱了心、疲于应付。在三闾大学也心有余而力不足,活脱脱一个“多于人”,渴望自由、追求幸福、而身陷“重围”,想着逃亡。是的,他的性格存在缺陷,面对生存竞争和精神危机缺乏应对的勇气和力量。但难能可贵的,方鸿渐依旧想保持做人的尊严。

其实,我们绝大部分人,都是生来与命运做斗争的。在书中我们完全可以看到自己某时某刻的影子。“天下只有两种人,比如:一串葡萄到人手,一种人挑最好吃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到最后吃”,我更想做第二种人,因为它更有希望,更经得起磨难。生活是一座城,日子是斑驳还是色彩,却是凭着我们,我们还是用心去追求,为自己的城涂上一抹金色。




雨秦岭


17年前第一次读《围城》,喜欢钱先生幽默风趣的语言。要是想要学习修辞和幽默,《围城》简直比教材还要实用,当然也更有趣。有什么比在兴趣的指导下学习来的更痛快的呢!

正因为语言的无比幽默让人爱读《围城》。

人,随着年纪增长,阅历丰富,你对很多东西,可能昨天的理解和今天的理解都不一样。阅历和心境使然。

所以不同时候,不同的心情,不同的年纪读同一本书,感受都是不一样的。

经典作品更是如此。

就像《红楼梦》,就像《三国演义》,年轻人读,看到的是爱情,是有趣的故事,是智谋,是向往,人到中年再读,读到的可能就是人物的命运在造化面前的不可抗拒,看到的是唏嘘感慨。

所以你说,为什么读的是同一本书,感受却不一样了呢?因为你年纪增长,心境越来越成熟,关注点也会发生变化。

就像我,之前读《红楼梦》,只关注宝黛钗的爱情纠葛,从未想过刘姥姥,或者也只把刘姥姥当成一个生活贫困需要救济后来报恩的村姥姥,善良,知恩图报。现在联系生活经验再看她,就有不同的感受。

你想啊,一个饱经生活艰难的农村老太太,为报王熙凤的一滴水之恩,可能这恩情对王熙凤对贾家来说连一滴水都算不上,她为了把门,尽然倾家荡产。更让人吃惊的是,她要倾家荡产报恩,她的儿女们竟然毫无异意,这是怎样纯朴的赤子之心啊!

这就是经典,即使一个三言两语塑造的人物都值得去揣摩。

《围城》也是如此。

就冲着钱钟书是国学泰斗,他的唯一的一部长篇《围城》更要多读几遍!致敬大师,致敬经典!

读书吧,你我共勉!


谈诗说文


真实写照,人人如此。别人形成文字,写出了多数人的轨迹。


独行客136992401


钱先生的《围城》,不同年龄阶段的人读后,都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生活经历的人读后也是不同,大师在作品中反映的思想,是一种高级文化沉淀的结果。小孩读围城,估计读故事,大人读围城,一定是读内涵!


明达卓尔


电影本身就是给人带来娱乐的视觉效果,加上故事就是如虎添翼。不同电影不同观赏,总之看的开心就是最重要的事,也会有些励志电影让我们学到很多东西,无论多少次,都当是第一次观看。


王莽知多少


钱钟书的《围城》,给人一个浅显又深奥的道理,城里的人想冲出城门,城外的人想冲进城门,造成出不来又进不去,围城转悠。简单的道理述发了深奥的哲理,不同 年龄阶段观看有不同看法,不同想法。不亏是文化界的泰斗,精英。任何事情都象围城一样,外界感到了不起,其实入行并不怎样,关键是想法如何,想到能做到,表里如一。若想到做不到,还得理解才行。


李尔勋1


第一辆新车来了,大家一拥而上,那股蛮劲儿证明中国大有冲锋敢死之士,只没上前全去。


上善水258


有句话叫“相由心生”,不知道钱钟书先生在写《围城》的时候,是否也想把此观点悄然的代入?细读《围城》,你会发现钱钟书对于方鸿渐爱的几个女人的外貌有着不同的描写,这几个女人美丑程度仿佛是有评分的。


独秀电影


生活无处不围城,身在城里思城外,

功名利禄四座城,日日忙碌日日逐,

年复一年到白头,生死城里几轮回,

不曾思量不反省,何时得智出三界?


百光遍照


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的感受与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