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裡記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怎樣理解這句話的文化意義?

聿劍培訓師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智慧!

前四個“知”,是知道的意思;最後一個“知”,是智慧的意思。知之與不知,都是描述對某一事物的認知狀態,知道它是一種狀態,不知道它也是一種狀態。我們需要知道自己對這一事物最清晰的認識,不能不知道裝作知道,明明知道卻裝作不知道,這樣一來就丟失了認識事物最基本的準確性。所謂智慧,能認識自己最真實的狀態也是智慧的一種啊,誠實全面的認識自己,以及表達對事物真實的認知,這也是一種智慧!


文海泛輕舟


你好,我是品牌研學社,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出自《論語·為政》。原文為,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意思是,孔子說:“仲由(子路)啊,讓為師教導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種態度才是聰明智慧的。”這是孔子對學習態度的觀點之一。

《論語·述而》講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人的知識再淵博,閱歷再豐富,總會有不擅長或不知之處。探求學問或瞭解事物,應採取極其誠實的態度,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切不可不懂裝懂。孔子這段話是對弟子子路講的,採用了呼告、感嘆的句式,亦表達了孔子對這一學習態度的極端重視。

宋·陸九淵《與朱元晦書》:“古人質實,不尚智巧,言論未詳,事實先著”,亦表達了同樣的道理。古人先賢尚且如此,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擁有正確的學習態度至關重要,同時,反應出來的是為人之本,“實事求是,謙遜誠信”,為人處世,應當如此。

學海無涯,書囊無底。謹前人古訓,踐當世之行,我們必然會越來越“強大”。


品牌研學社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是出自《論語》的第二章《為政》的第十七段。原文是,子曰:“由①,誨女②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③。”

註釋:①由,指孔子的學生仲由,姓仲,名由,字子路。春秋時期魯國卞人。②女同“汝”,人稱代詞,你。③是知也,這是聰明的。是,此、這。知,通“智”。

譯文:孔子說:“由,教導你的內容都知道了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有智慧。”

這是廣為流傳的一句孔子名言。後來被人們用來,要用老實的態度,對待知識學問,要踏實要認真,要實事求是,不要虛假的態度。

有這樣的一個故事“不懂就要問”。孫中山小時候在私塾讀書,那時候上課,先生念一句,學生跟著念,學生讀熟了,先生就讓他們一個一個背誦。至於書裡的意思先生從來不講。一天孫中山照常去找先生背功課,先生聽了,連連點頭,接著,先生又給他的書上圈了一段,教會孫中山讀了以後,就讓他回座位去練習背誦。讀了幾遍以後就背下來了,可是書裡的意思,他卻一點也不懂。孫中山想這樣糊里糊塗地背有什麼用呢?於是,壯著膽子站起來,問先生:“先生您剛才讓我背的這段書是什麼意思呢?請您給我講講吧!”這一問把同學們都嚇呆了,課堂裡沒了讀書聲從而一下子變得鴉雀無聲。先生拿著戒尺,走到孫中山面前,問道:“你會背了嗎?”“會背了。”孫中山說著,就把那段文字一字不差的背了下來。先生收起戒尺,擺擺手讓他坐下,說:“我原想書中的道理,等你們長大了自然就會知道的,現在你們既然想聽,我就講講吧!”先生講的很詳細,大家聽的也認真。

後來有同學問孫中山:“你向先生提出問題,不怕捱打嗎?”孫中山笑了笑說:“學問學問,不懂就要問,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捱打也值得!”這是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叫“不懂就要要問”。知識是無限的,每個人都會有不懂的地方,而不懂就是要向那些大佬或專家去學習,要勤於向自己問問題,要學會思考,沒有必要不懂裝懂,或是為了面子,逞強而胡說八道,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何必弄虛作假?做人還是要誠懇,忠於自己也是一種大智慧!


笑O笑


真知灼見

原文是,子曰:“由,誨女(ru)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大意是,孔子對子路說:“仲由,我平日所說的道理,你都聽懂了嗎?知道就說知道,不知道就說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知道'。”

我們都要實事求是,真正的腳踏實地、謙虛謹慎、一步一個腳印。只有我們不自欺,堅持不斷提高自己的修養,我們才能不斷的獲取“真知”!

但是,如果我們不能腳踏實地,遇到疑問總是躲避和挑剔、推脫,那麼我們就不能真正的獲得“真知”,便不能提高自己。

所以,通過學習《論語》,學習這段話,我們首先要明白,做人做事得實事求是,不能自以為是、不能自欺欺人、不能假裝“專家”。

我們獲取了“真知”,不僅僅是為了自己,我們也要想到他人。當我們與他人討論問題、分析知識、合作交流,要想到他人的具體情況,不能不管不顧、想怎樣就怎樣表達。

當能夠啟發他人時、他人聽了我們的話能夠接受時、我們才可以恰當的表達,否則我們不能算是“真知”,因為人才是核心,要考慮他人的感受和具體情況。


聿劍培訓師


《論語》是國學經典之一,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而《論語·為政》篇則應是其核心!這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是《論語·為政》篇之十七章。

這句話從字面意思理解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智慧”。但我認為它所包含的文化含義遠不止這些字義,而應上升到一個為人的品質,一個為政的態度層面!

《論語·為政》共24篇,可以說講的都是為政者需要的修養。所以第十七篇的這句同樣也應該是為政者的修養之一,那就是在做人上要誠實,學習上要踏實。學習知識要弄通弄懂,能舉一反三,這樣得來的知識才會讓自己變成智慧的人,而不是華而不實,似懂非懂,一聽就會,一過就忘。

所以,我認為“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的文化內涵一是要誠實做人,就像孔子教誨由一樣,你懂了就是懂了,不懂就不要裝懂。二是要踏實做學問。實事求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清楚的認識到自己的不知道,才能沉下心來認真鑽研哪些不知道的,才能把知識學得精通,才能讓知識轉化成自己的智慧,自己的能力和素質!三是從為政來說,虛心踏實,實事求是,應該是為政者一個很重要的修為,因為只有實事求是,才能真正做好每一件事,而只有踏實虛心,才能不唯上,不瞞下,才能使政事清明,國泰民安!


旅途寫意


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只有這樣才算得上是“能行人”,“不恥下問”,而不能“不懂裝懂”,“自欺欺人”,最後落下“遺害千里”,“遺臭萬年”……


秦興陝西秦川興平


吾生有涯知無涯,未知何須裝懂了。

學貴質疑出真知,實踐驗知方昇華。


無畏0838


這段話全文是: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認知到了,就去為,去做你認知到的;

沒有認知到,也去為,去弄清楚這個還沒認知的。

這才是智慧!

這樣來解讀,這段話開頭的"由"字,就不是在喊子路了,而是可以解讀成去往行動的意思了!


崇立一二


你以寫的亭明白了:


消遙一哥1


意思: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