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为什么在楚汉之争中铁了心帮刘邦?

小诸葛谈史


我国古代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中,历朝历代骁勇善战的武将辈出,但只有一人被称为“兵仙”,他就是韩信。汉高祖刘邦就曾坦言:“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他”。 韩信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

韩信带着一把剑投奔项梁。项梁死后,韩信在项羽的手下做个郎中,其实就是个警卫员。他后来在总结自己这段历史的时候,说过一段很伤心的话,“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我们经常说的一句成语叫“人微言轻”,一个人地位低了,说的话别人也不重视。后来他跳槽到刘邦手下,仍默默无闻。眼见刘邦屡战屡败,自己又不受重视,心灰意冷的韩信打算逃跑回家。民间相传,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但史无可考,姑且信之。不管怎么说,刘邦在萧何的力荐下,封韩信为大将军。

韩信灭齐后,派人给刘邦送了一封信,说齐国这个地方很麻烦,反复无常,不能再让齐国人在这里做国王了,因此想请大王封我韩信做一个假齐王。刘邦当时被项羽的军队困在荥阳,急等着韩信派兵来救他,可收到的信却是韩信要当一个假齐王。

韩信虽然用这种办法弄到了一个齐王的头衔,但也在他和刘邦两个人关系的之中种下了祸根,这个祸根有朝一日会变成恶果的。后来刘邦一再的封官许愿下,各路诸侯才纷纷赶来,与项羽会战于垓下,这是楚汉战争的最后一仗。

韩信虽然感激过刘邦的知遇之恩,可当上齐王之后,却是在为自己的名誉、地位所打仗。只不过他优柔寡断,不采纳蒯通的建议。在最能够背叛刘邦的时候举棋不定,而在最不可能反叛的时候,却涉嫌和陈豨谋反。韩信,一代名将,旷世功臣。他在困境中挣扎,在草莽中崛起,在战斗中奋进,在胜利中沉沦。


半闲山人


韩信在项羽手下当兵的时候,不受重用,三番四次把自己的建议说给项羽听,项羽从不采纳。

在西楚集团,项羽一个人说了算,他也从来不把外人放在眼里,说的俗一点,他从来不想依靠别人。于是韩信无奈走了,后来项羽本来可以和彭越结盟,但同样是性格原因,他觉得彭越是鼠辈,就得要硬打他。因为这个原因,很多有才之人都弃楚投汉。

而后,韩信来到汉营,一开始也不受重用,因为他从没见到汉王,在底层也经常受到欺凌,韩信这时觉得汉营也不过如此。但萧何改变了他的命运,萧何在刘邦面前力谏韩信,刘邦传韩信,一见面,就答应了拜将,韩信从没想过汉王会如此器重自己。

而后刘邦和韩信在一起的时候,好衣服给他穿,漂亮衣服也留给他。

韩信,一个经常在底层摸黑滚打的人,在刘邦面前却有如此待遇,韩信陶醉了。从此再也不忘刘邦的大恩,楚汉时期死忠于刘邦。





如史如画


韩信帮刘邦是项羽助攻的,韩信原是投靠项羽的,项羽让他做郎中。韩信是军事奇才,他多次向项羽献计,项羽都不理会。既然在项羽那里得不到重用,他便去投靠刘邦。

刚到刘邦那里,刘邦也没重用韩信,只让他做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官。后来韩信与萧何交谈,萧何很欣赏他,多次向刘邦举荐韩信,但刘邦依然没有重视韩信。韩信看在刘邦这里也得不到重视,于是选择逃跑。萧何看韩信跑了,来不及跟刘邦说,连忙去追韩信。刘邦以为萧何也逃跑了,很生气。等萧何追回韩信,刘邦看萧何如此看重韩信,于是在萧何的劝说下,升坛拜将,正式拜韩信为大将军。

拜将之后,韩信跟刘邦说起过项羽的为人,大致就是说项羽刚愎自用,不得人心,而他在三秦的封王更是被秦人所憎恶,刘邦应当向东起兵,攻三秦的属。刘邦对韩信言听计从,制定了东征以夺天下的方略。

短短几年时间,韩信灭魏、徇赵、胁燕、定齐,齐国平定之后,上书刘邦要做代理齐王。刘邦干脆封他为真齐王。当时韩信处在举足轻重的位置,项羽和刘邦他帮谁,谁就可能赢得天下。项羽派武涉前去游说韩信反汉与楚联合,三分天下称王齐地。韩信拒绝说:“我奉事项王多年,官不过是个郎中,位不过执戟之士。我的话没人听,我的计谋没人用,所以才离楚归汉。汉王刘邦授我上将军印,让我率数万之众,脱衣给我穿,分饮食给我吃,而且对我言听计从,所以我才有今天的成就。汉王如此亲近、信任我,我背叛他不会有好结果的。我至死不叛汉,请替我辞谢项王的美意。”

齐人蒯通看天下大局举足轻重的关键在韩信手中,于是也来劝说韩信,说他虽居臣子之位,却有震主之功,名高天下,所以很危险。但韩信犹豫不忍背叛刘邦,又自以为功劳大,刘邦不会来夺取自己的齐国,于是没有听从蒯通的计谋。

汉五年,垓下决战,楚军大败,被汉军重重包围。楚军屡战不胜,兵疲食尽。韩信命汉军士卒夜唱楚歌,歌云:“人心都向楚,天下已属刘;韩信屯垓下,要斩霸王头”,楚军士卒思乡厌战,军心瓦解,韩信乘势进攻,楚军大败,十万军队被全歼,项羽逃至东城自刎而死。

至此,楚汉战争以刘邦胜利结束。可以说没有韩信,刘邦不可能获胜。韩信感谢刘邦的知遇之恩,在楚汉相争中尽全力为刘邦取得胜利。他明明可以自立为王,却不忍背叛刘邦,最终自己落的被灭族的下场。韩信是个军事奇才,但在政治上却很幼稚。而项羽与其说是输给了刘邦,不如说是输给了自己。多少人才在他手下得不到重用,韩信就是其中一个。他的傲慢赶走了韩信,也将自己推入了绝境。





华夏历史闲聊


第一: 楚汉争霸之际,韩信对于刘邦的功业之大,天下皆知,用蒯通的话说就是: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引兵下井陉,诛成安君,徇赵,胁燕,定齐,南摧楚人之兵二十万,东杀龙且,西乡以报,此所谓功无二于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而在楚汉之间即将决出胜负的时候,韩信就成了关键,蒯通完全看懂了天下大势,直接告诉韩信:当今两主之命悬于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居。就是说,刘邦和项羽的命都在韩信的掌握中,帮助刘邦则项羽败,帮助项羽则刘邦败,不如两不相帮,就可以三分天下,鼎足而立。蒯通并不是项羽的使者,也不是奸细,他是真正在为韩信谋划。但韩信完全拒绝了这番决定天下大势也决定自己命运的建议,最终帮助刘邦击败了项羽,使得刘邦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那么,为什么韩信不肯背叛刘邦而三分天下呢?

第二: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士”的阶层,往往非常重视气节,而在诸侯争雄的时代,各个国家也是以优厚待遇延揽这些人才以为己用,甚至以“国士”待之,就是举国尊奉之意。这些人也是士为知己者死,为君王效死命。典型的就是刺客豫让,说智伯“ 以国士遇臣,臣故国士报之”,最后悲壮地为之送了命。秦汉之际,虽然时代已经变化,但这种“国士”遗风犹在,韩信就是深受这种遗风影响的一个人。小时候受恩于漂母,受到萧何的大力举荐,都不忘回报。特别是刘邦,不追究他当逃兵的罪责,在萧何的大力荐举下,直接拜其为大将,重用他,韩信认为刘邦是以“国士”待他的,所以也要以“国士报之”。所以韩信自己向蒯通袒露心声说:“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这一段话就是韩信内心的真实写照。韩信的信仰是做一个有气节的国士,要以国士回报刘邦,这就是韩信为何不愿意背叛刘邦的根本原因。


DinosaurVideo


韩信的心态是一直在变的,每遇升迁他会安定一阵,久不升迁他就会有想法。韩信在项羽的营下,没有受到重用,跑了。韩信来到刘邦这里,开始也没受重用,他又跑了,是萧何追他回来。韩信在刘邦这里做了大将军,很认真打了几年仗,建功也很多,有想法了,想做王,刘邦无奈也封了他做齐王。

项羽派武涉去游说韩信一起来三分天下、蒯通劝说韩信自立于刘邦,正是韩信做齐王还不久、对刘邦的忠心与情义最为热忱之时,即便这时韩信的心里也是有保留的,这时这两个人的说辞都没有产生大效果,但如果他们在半年之后再来诱导一番,可能又是一种状况。半年后,韩信已经得陇望蜀想把他家乡所在的楚地也收到自己的地盘内,刘邦就是用大家一起来分项羽的地盘把韩信约过来一起打项羽的。

打败项羽后,韩信的军队就给刘邦收回去了,把韩信从齐王改封楚王,后来又废了楚王,只封一个淮阴侯,这对君臣越来越不好做了,韩信的心态肯定也是要跟着变的,忠心曾经是有的,反心最后也有了。





小生不乖


韩信不是铁了心帮刘邦,他一直都是铁了心在帮自己。

首先,韩信此人并没有政治抱负,他一直都在追求自己带兵的理想

他的人生理想很简单,就是拜大将,驰骋沙场,带甲百万,多多益善。他是个兵痴,丝毫不懂政治,更不懂人情世故。他的乐趣就在于列兵布阵,他追求的生活都在征途之中。

至于谁当皇帝,谁做天下,这并不是他关心的,他关心的是谁能让他带兵打仗。当年,他离开项羽,也谈不上跟项羽有多大仇怨。无非就是,项羽没有拜他为将,没有让他领兵打仗罢了。

其次,韩信此人并没有忠诚,在谁手下能实现自己理想就效忠谁

韩信自始至终都没有对谁忠诚过,还是那句话,他忠于的只有自己的理想。只要能做大将,能领兵打仗,在谁手下干不是干?

楚汉之争时,项羽曾经派人劝说韩信三分天下,韩信拒绝了,他说汉王给我衣服穿,给我车坐,给我饭吃,我要帮人家做事,但是这并不是韩信对刘邦的忠心,更多的是原始良心上会愧疚。

后来,韩信起了谋反之心,试图控制京城,也就不奇怪了。


最后,韩信没有自立的头脑,只能铁了心给刘邦做事

当时天下最强的两股势力,就是楚汉。虽然蒯通说韩信帮谁,谁得天下,两不相帮,则天下三分。但是韩信并没有自立成为一股势力的头脑,他除了是个优秀的军事家之外,并没有争天下的野心和决心。

当楚汉之争的形势逐渐明朗,韩信也只能一条道走到黑,帮刘邦帮到底,希望他做了天下之后,能封自己个一官半职。


甚至,刘邦称帝之后,韩信也没有对刘邦完全忠心,一直抱怨自己功高赏薄。


平凡人读史记


韩信为什么在楚汉之争中铁了心帮刘邦?

我觉得韩信是为了报答刘邦的知遇之恩才帮刘邦的。


刘邦与项羽在荥阳对峙相持。项羽派使者武涉到齐地劝说韩信:“如今,齐王您虽然自认与汉王交情深厚,为之尽力用兵,但日后必终为其所擒。齐王您之所以能存活至今,正是因为今天有项王存在。当今汉王楚王,大事在齐王您一人手里。您投汉王,则汉王胜;您投项王,则项王胜。项王今日亡,下一个就轮到您自己了。况且您和项王是故交,何不反汉与楚连和,三分天下!”


对于项羽派出来劝的使臣,韩信回答很干脆:“我昔日在项王帐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计不用,所以背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所以我才能今天得封齐王。汉王厚我如此,背之不祥!‘’


见韩信被封齐王之后对刘邦如此死心塌地,他手下谋士蒯通看不过去,也意味深长劝说韩信分析利弊,指出天下大势就在韩信手中。韩信助刘邦则项羽灭,助项羽则刘邦灭,如自立则三分天下。分析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是韩信因心存感恩之心,不忍背叛刘邦。


韩信说:“汉王待我很宽厚,有车与我同坐,有衣与我同穿,有饭与我同吃。我听说坐人家的车,要分担人的祸患;穿了人家衣服,要分担人家的忧愁;吃了人家的饭,要替人家的事业卖命。我怎能图谋私利而背信弃义呢?”


就这点来说,刘邦对韩信真的还是不错的,为了报答刘邦的这种知遇之恩韩信铁了心帮助刘邦。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


韩信因为出名的太晚,在秦汉之际拥有的选择权并不多。他要么帮项羽,要么帮刘邦,没有自立选项。

秦末群雄并起,韩信不是诸侯之一,他只是项羽麾下默默无名的执戟郎之一,且并不被项羽看重。他错过了自立门户的最佳时机。缺少资本,这注定了他只能当臣下,而无法独立一方。

汉中南郑,刘邦拜他为大将,给了他有史以来最高的待遇。彭城之战以前,他在刘邦指挥下作战(方略当然是韩信定),尽管战功显赫,但赫赫名声成就了刘邦,他只是一名属下,依然声名不显。直到荥阳鏖战,他单独领兵,破魏灭赵,才真正震动天下,让所有人侧目。这时候已经到战争的中后期,大兼并已经接近尾声。天下大势归于治,而不是乱。

项羽分封,田荣败亡之后,天下相争,只在楚汉。所有人要么楚,要么汉,没有其他选择。

项羽天资过人,但为人自负,妇人之仁,残暴,赏罚不公。韩信当初就不被他看重,齐国战争中,又大量杀伤楚军。项羽容不下韩信,他立刻就有杀身之祸。

如果此时韩信叛汉自立,齐地靠近楚国,刘邦在关西根基牢固,项羽一定先向所有人中最弱的韩信动手。他的下场未必比田荣更好。其次,如果此时韩信选择背叛,他周围有太多对刘邦忠心耿耿的军队;同时田氏也没彻底灭亡,田横依然在彭越军中。内外交困之下,他很难成功。

刘邦虽然太史公评价他痞气十足,轻慢无礼,但时人对他评价很好。楚国君臣认为他长者风度,治军有方,他进去关中,面对秦国席卷天下获得的财宝,也足够节制,深孚众望;更难的的是奖励功勋从不打折扣,能让他人肝脑涂地,死而后已。即便是如今看来,古来英主,刘邦绝对在前五之内。

刘项之间,韩信该怎么选,一目了然。只怕他自己也不会知道,他会成为刘邦那为数不多的意料之外。汉初分封,刘邦只对不起彭越,其余百余诸侯,除了确凿谋反的和疑似要反(只有韩信一个),基本善终。


秦末陈涉首义,六国遗民趁势而起,天下分崩离析。这是群雄并起的阶段,之后能横行一方的诸侯,都是这时候出现的。秦军在章邯的带领下,五个月内就击破陈涉,之后接连打败反秦义军。陈涉败亡之后,其余诸侯除彭越英布外,大多是六国旧贵族在故地卷土重来。在秦军的武力威胁之下,义军只能一起合作,没办法相互兼并。诸侯与秦血战三年,直到巨鹿之战秦军一败涂地为止。章邯勉强与项羽对峙,而此时名不见经传的刘邦趁秦主力在河北与赵楚决战,从南方武关,走蓝田进入关中,逼降秦王子婴,也趁势收服关中人心。秦王朝在反抗势力的接连打击下,彻底崩塌。

秦楚之间形式图

项羽进入关中,烧杀屠戮,不得人心。之后他分封诸王,亲近的(追随他打过仗)就安排在好地,如三秦,河北,河内等;偏远者或居偏远,如刘邦封汉,或分割,如分赵、魏为二,分齐为三;或不封,如田荣、彭越等。

项羽分封形势图(黑色是盟友;红色反抗者)

项羽分封之后到垓下战败,是秦末群雄相互兼并的时代。这时候因为秦国已经灭亡,失去这最大的威胁之后,诸侯不再自起,要么是之前成功者,如田横、彭越、魏豹等辈;要么是项羽所立,如三秦王,东魏王,常山王(张耳)等;要么汉立,如韩王信,赵王(张耳),齐王(韩信)。再也没有新诸侯能自己成长起来。

楚汉之际,天下分两股势力,亲项羽与反项羽。反项羽中,田荣,魏豹,赵歇陈余在关东;刘邦独自在关西。田荣率先反叛,攻杀亲近项羽的田都,联结赵歇等打败张耳(项羽立),勾连彭越在楚地为乱;刘邦出汉中,夺三秦,定河内,获得秦关西旧土。

项羽首先消灭田荣,却不想刘邦从关中杀出,夺取彭城。虽然项羽神勇,大败刘邦,却被阻拦在荥阳、成皋一线,无法彻底击溃刘邦。彭城之战前,刘邦势大,项羽残暴,诸侯与刘邦联合;彭城战后,刘邦实力大损,项羽复强,诸侯又心向项羽。

刘邦依仗关中巴蜀源源不断的物资,在荥阳、成皋与项羽长期对峙。同时派出韩信一一诛灭反叛诸侯。项羽在前线始终无法获得决定性胜利。韩信进军顺利,横扫四方,到灭齐时,汉天下三分有其二,项羽穷困。之后垓下决战,项羽兵败身死,刘邦获得最终胜利。


韩信的身死和他在战争最后的不忠关系密切,而不是他站错队的问题。他选了最正确的道路,却没有坚持走完,导致了他人身的悲剧。要是他战争中毫不迟疑,没有非分之想引人猜忌,汉初第一功臣,非他莫属!


始于终


苍茫大地认为有以下原因:

一、韩信没有三分天下的野心,自以为为刘邦立下汗马功劳,汉王不会夺去他的封国,只想拥立汉王做天子,安稳地做齐王。

韩信渡过西河,俘虏了魏王,活捉了夏说,率兵攻下了井陉,杀死了成安君,夺取了赵国,俘虏了魏王,活捉了夏说,率兵攻下了井陉,杀死了成安君,夺取了赵国,迫降了燕国,平定了齐国,南面干掉楚军二十万,东面杀死龙且。韩信认为自己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功劳盖世无双,已被刘邦封为齐王,汉王没理由夺取他的封国。

韩信认为只要帮助刘邦打败项羽,他老韩家子孙就会把齐王的封国一代代传下去,他就心满意足了,没有上位的野心。他是从项羽阵营中叛逃出来的,在项羽身边也呆过,他对项羽众叛亲离的情况一清二楚,他把龙且干掉,两次打败楚军,他对最终面对面打败项羽充满胜利的信心,干掉项羽定神做齐王!这就是韩信当时的全部想法,所以他在项羽派武涉劝他做霸王的设想、蒯通劝他三分天下的设想,一盖否决,为摆脱蒯通的纠缠,他干脆假装疯子,做巫师去了。

二、韩信对刘邦充满感激之情,他立下盖世之功,一方面是为了展示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证明自己;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报答刘邦的知遇之恩;他知恩图报,不想背信弃义。

韩信平民出生,年轻时家里穷又放荡不羁,未能被推选当官,又不会经商,经常依靠别人来糊口,据《史记.淮阴侯列传》:他曾在下乡南昌亭亭长家蹭几个月饭,亭长妻非常心疼,于是提早做饭,在床上就吃完饭,到吃饭时,韩信来了,见碗碟干干净净,走人!从此与亭长视同路人!韩信在城下钓鱼,一漂洗棉絮的老大娘见韩信饿了,连续给他十几天饭,韩信说将来要厚报,后来韩信改封楚王时,赏一千金。

刘邦还受过胯下之辱,在项梁手下,没重用,在项羽手下,为执戟郎中…在刘邦手下,先是管粮仓的小官,犯法当斩,同案犯斩了十三个,轮到斩他时,一句:汉王想一统天下为何要斩壮士?滕公骇异,又见他帅哥一枚,和他交谈一番,十分欣赏,向刘邦举荐,就当了治粟都尉。后经萧何举荐,就登台拜将,直升大将军!后又因功被封齐王。韩信认为刘邦对他解衣推食,不能惟利是图而背弃恩义!

三、作为军事战略家,他对项羽的前程并不看好,他认为自己也干不过刘邦。

韩信和晁错一样,善于谋国,不善于谋身。他对天下大势看得很透,项羽分封的各王几乎全部叛变,范缯、陈平、韩信自己都先后离了项羽,他知道项羽玩政治玩不过刘邦的,自己齐国上下都是刘邦的心腹。刘邦经常在被项羽打仗后,不打招呼把韩信的帅印一夺,兵就带走,为什么能这样?刘邦打仗不行,宠络人心、玩阴谋、搞组织工作绝对是老手,韩信作壁上观,会招致齐国上下的一致反对。韩信当家,打项羽他们一呼百应,闹独立等同反刘邦,手下遍布的刘邦心腹不会答应!刘邦什么人,他不会让你韩信在刘邦的责任田种出你韩信的庄稼!

望斧正!





苍茫大地顾炜斌


老爹的看法:

韩信之所以放弃项羽,转而投靠刘邦,有四个原因:第一,怀才不遇,韩信在项羽那里,得不到重用。第二,项羽坑杀二十万的秦军降卒,让韩信对他彻底失望。第三,韩信和刘邦,三观一致。第四,投身刘邦的韩信,和刘邦已经是利益共同体。

1.怀才不遇,韩信在项羽那里,得不到重用。

韩信最开始投军加入的,就是当时反秦势力中,声势比较大的项梁、项羽军队。后来项梁战死,韩信就继续跟从项羽,做一个执戟郎中,守卫项羽的军帐。

韩信利用职务的便利,多次给项羽提供建议,可惜项羽并没有理睬韩信。数次之后,韩信深感怀才不遇。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戏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史记•淮阴侯列传》

所以,韩信离开项羽的第一个原因,就是项羽没有重用韩信,让韩信觉得自己怀才不遇。


2.项羽坑杀二十万秦军降卒的行为,让韩信对他彻底失望,决意离开。

就在项羽击败秦军,接受了章邯投降的同时,刘邦率领的西路军队,却是快要逼近咸阳城了。得知消息的项羽,心急如焚,如果刘邦提前进入咸阳,他就成了关中王,绝对不能让这种事情发生,我必须比他早点,进入咸阳才行。

但是在这个时候,却被告知军队的粮草不够用了,因为突然多了20万的秦军降卒。本来打了大胜仗,是个值得高兴的事,现如今这20万的降卒,却成了累赘,这样下去,何时才能进入咸阳呢?

项羽立即召集自己的部下和谋士范增,商议如何处理这20万的秦军降卒。是啊,20万的降卒,不是小数目,如果处理不好,就会是一个非常大的隐患。如果让20万的降卒,跟随大军西进,粮食就不够了,估计项家军都到不了咸阳。而且,如果没有粮食,这20万的降卒,又会寻衅滋事,难免会引发祸乱,又得耽误项羽西进的时间。

如果放了这20万的降卒,一旦他们在后面闹事作乱,在关键的时候,偷袭项家军的后方,更是危险,项羽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最后,狠了狠心,项羽和众人商议的结果:将这20万的秦军降卒,全部杀掉,一个不留,以免将来的祸患。

于是,就在新安城南的这个地方,坑杀了这20万的秦军降卒。

项羽坑杀二十万秦军降卒的残暴行为,让韩信对项羽彻底失望,心中已经打算离开项羽。

3.刘邦和韩信,三观比较一致。

刘邦出身社会底层,韩信也是一样。项羽则是名将之后,处于社会的上层,属于贵族一类的人群。

这样的身份差异,导致韩信和项羽,在很多问题上的看法,都会有所不同。就拿坑杀二十万秦军降卒的这个事件来说,项羽觉得杀了就杀了,没有什么要紧的。

因为在贵族的身份看来,普通平民和兵士的生命,微不足道。况且,对方又是自己一直痛恨的秦人。

但是,如果换成刘邦、韩信两个人,就绝对不会作出坑杀降卒的决策。即使这样,可能会让自己失去关中称王的机会。

出身社会底层的刘邦和韩信,再加上亲历了反秦战争的残酷。他们比任何人,都更能体会到老百姓们生活的艰辛,以及生命的可贵。

4.投身刘邦的韩信,和刘邦已经是利益共同体。

身处汉营的韩信,已经和刘邦成为了,利益的共同体。刘邦如果失败了,韩信目前所得到的一切,都会因此失去。

韩信从一介平民到裂土封王,可以说得到了自己,梦寐所求的一切。换作是任何一个人,都不想在得到之后,又失去这一切吧。

在楚汉战争期间,韩信手下的谋士蒯通,曾经建议韩信拥兵自立。但是,韩信并没有这样做。

为什么呢?

因为拥兵自立的行为,在韩信看来,是一种背信弃义的行为,是韩信所不齿的。

所以,无论如何,在楚汉战争时期,韩信都会铁了心的帮刘邦打败项羽。

综合上述四个方面的内容,就是老爹认为,韩信离开项羽,投奔刘邦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