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爱情自毁一生,徐静蕾30岁时为什么拍了这部电影?

为爱情自毁一生,徐静蕾30岁时为什么拍了这部电影?

01


大学的时候很喜欢茨威格的小说,他的短篇故事节奏快,情感浓烈,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如电流一般,很容易击中人内心最隐秘和柔软的部分。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茨威格的名篇,一个女人用一生完成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暗恋,她的爱那么浓烈,那么决绝,又那么超脱。这个故事对于不谙世事的少女来说是非常震撼的,十八九岁的年纪我读了一遍又一遍,被那种超现实性的电光火石,以及自毁的美感深深惊艳。


2004年,徐静蕾把这个故事搬上了大荧幕。那一年,她30岁,是导演,是制片人,也是女主角,电影海报的宣传slogan是“男人的一夜,女人的一生”。


这几天不知为何想起这个故事,把小说和电影又看了一遍,隔着十几年的光阴回头看,竟然读出完全不同的感受。


为爱情自毁一生,徐静蕾30岁时为什么拍了这部电影?


故事线非常简单:


41岁的男作家在生日当天收到一封信,是暗恋他的一个陌生女人写来的,女人在13岁就认识他了,那个时候,女主的爸爸已经去世了,跟着妈妈一起生活,日子清贫拮据。邻居忽然搬来一个年轻的男作家,他有漂亮的马车,漂亮的家具,一箱箱漂亮的书籍,他和他的生活都散发着高贵神秘的气息。


13岁的女主对男作家产生了好奇和羡慕,偷窥他的一举一动,甚至爱上了他。小女孩的爱那么强烈,像着了魔一样,她亲吻他摸过的门把手,把他扔在地上的烟头捡起来收藏,“我毫无阅历,毫无思想准备,我一头栽进我的命运,就像跌进一个深渊。”


男作家是个矛盾气质的人。一方面他私生活非放荡,常常带不同的女人回家过夜,另一方面,他对于工作的那种严肃认真的态度,又令人感到尊敬。小女孩完全为他着迷,他就是她生活的全部意义。


02


然而,分离猝不及防地来了。

母亲改嫁,女孩被迫跟着她搬到另一个城市生活,继父是个好人,但是新的环境和温馨的家庭,并没有让女孩忘掉男作家。她依然为他疯狂。

几年后,女孩18岁了,她考回男作家的城市读大学(电影里是1930年代的北平),又回到原来住的地方找他。原著小说更决绝,女孩直接拒绝读大学的机会,跑回维也纳随便找了份工作,并且假装和男作家偶遇,成功勾引了他。

总之,她如愿以偿成为了他的女人,但对于他来说,只是普普通通的露水情缘,和以前的那么多女人没有任何不同,他没有认出她来。


为爱情自毁一生,徐静蕾30岁时为什么拍了这部电影?

再然后,战争爆发了,她怀着孕流亡到别的地方,独自生下孩子,孩子很像她爱的男作家,她感到很满足。为了给孩子提供优越的生活,她做了交际花,周旋在富有的男人中间,甚至进入了男作家的圈子。

他们常常遇见,但他依然没有认出她来。


有一次,他们又在舞会上遇见了,女主直接跟他回了家。他们又在一起了,但是男作家依然没有认出她。

电影里有一幕很催泪,那个缱绻过的清晨,女主正准备离开男作家的家,走到院子里,连那个老管家都认出女主了,他像十几年前那样打招呼,眼睛里全是震惊。


为爱情自毁一生,徐静蕾30岁时为什么拍了这部电影?


可是他,被她用全部生命爱着的他,却没有认出她来。


她们的孩子死了,她才写了这封诀别信给他。而写信的那一刻,她自己的生命也奄奄一息了。


为什么那么多次机会,她都没有跟他坦露真相呢?因为她知道,他只喜欢轻松愉快,游戏人生,无牵无挂。她不想给他增加负担,她希望自己被他想起来的时候,是怀着轻松的心情,怀着爱意的。


03


用现在的心境重温这个故事,感觉全变了。我不再觉得很美很离奇,不再为它着迷,我只是觉得残酷。

甚至,我不认为这是爱情,本质上这种感情很病态。

女孩13岁时为什么会这样一个男作家着迷?其实茨威格在文字里已经清清楚楚地交代了前因后果,只是少女时代我的阅历太浅,没有读懂罢了。

现在想来,13岁少女着迷的并不是那个人,而是通过他幻想出来的一种富有的,神秘的,浪漫的生活。


为爱情自毁一生,徐静蕾30岁时为什么拍了这部电影?


女孩先是对他搬家时的物品着迷的,那么多漂亮的家具,那么多漂亮的书,她想象着他的样子,“产生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敬畏之情”。

清贫的生活,父爱的缺失,都让这个小女孩太匮乏了。于是她见到这样一个风度翩翩的男作家,富有,学识渊博,又极富性魅力(电影确实不该找姜文来演,我想象中这个角色应该时清瘦的,儒雅的,姜文的气质不符),他象征了那种上流社会的样子,所以她在他投射了全部的幻想。


而且她孤独。

青春期的孤独真是要命的,她有大把大把的时间专注于幻想,所以为男作家倾注了全部的热情。


而且她需要被看见。


平时得到的关注太少,所以自导自演了一出最惊人的游戏,凄美,惨烈,决绝,是她内心需要这样的高剂量戏剧浓度,来感受自己的存在。


为爱情自毁一生,徐静蕾30岁时为什么拍了这部电影?


2004年,徐静蕾做这部电影的时候,正好30岁。


既是导演,又是制片人,还是主演,可能而知她多么爱这个故事。


看完电影我在想,为什么她30岁那年会拍《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注定只属于少女的故事?


后来看一个采访,徐静蕾说自己十八九岁的时候,特别爱茨威格这个小说,反复读了很多遍,十年后有机会做导演,就想起了这个故事。


和我的感受不谋而合。


我也是在十几岁的少女时期,特别沉迷一些浓烈的,病态的,超凡脱俗的故事。因为生活太枯燥单调了,阅历太浅,幻想太多,又处于学业压力繁重的时期,所以这些故事就像翅膀,我们可以在想象中,过那种激烈的,离奇的,浪漫化的,自毁的瘾。


不用担心,少女总会长大的,人生的路开阔了,看过的风景多了,要承担的责任也多了,自然会回到理性和世俗。而这些故事,只不过是在用一种浓烈的极端,来阐释一种特定的心境。


只是惊讶于1922年的茨威格,一个中年男作家,竟然写透了少女幽深的内心,不得不佩服,天才就是天才啊(细思恐极的是,茨威格写这个故事的时候,正好41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