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静蕾、陈果和季天琴:那些三四十岁做自己活成作品式的女人们


徐静蕾、陈果和季天琴:那些三四十岁做自己活成作品式的女人们


  • 关注秦朔朋友圈
  • 这是秦朔朋友圈的第2316篇原创首发文章



徐静蕾、陈果和季天琴:那些三四十岁做自己活成作品式的女人们

徐静蕾

“九年多以来,我时常有病,你永远有药”,这句话让拥有377万微博粉丝的徐静蕾上了热搜。平常她会分享一些自己的字画、活动、心境等,大约有几千转发,几百评论,而这一次一下有了一万多的转发,五千多的评论。处于社交关系中的人们,果然更关注的还是“关系”。

社交媒体写着44岁的徐静蕾如何如何,强调着年龄。这个年龄还拥有爱情,确实是一件幸事。这个年龄出口才华已经不太重要了,需要进口高质量的感情。这个年龄很多人都缺爱,倒是真相。

这个年代的这个徐静蕾,不管有多大争议,多大的赞扬,多大的闲话,应该都不会太多影响她真实的生命感受。也许某种程度上,这算是演员的潜在能力。

霍布斯的《利维坦》里有句话:“人们所谓的福祉就是一个人对于时常渴望的事物能不断取得成功,也就是不断处于繁荣昌盛状态。

这里的福祉,我指的是今生之福,因为心灵永恒的宁静在今世是不存在的,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一种运动,在生活中,人不可能没有欲望,也不可能没有畏惧,正如人不可能没有感觉一样。”

九年挺长了,要是三五十年都能如此,保持爱情的繁荣昌盛,算是给人们很好的“爱的福祉”的样板了。

徐静蕾,1974年生人,出生在北京一个普通家庭。少年时期因书法专长被保送到朝阳区的一个中学。书法是她父亲强迫学的,而画倒是自己爱上的,17岁时常常路途遥远地去学。书画是中国传统才女的标配,这些底子她都有,可惜她没有考上中戏的舞美系和工艺美院。学美术的过程中,有个中戏舞美系的学生说你考表演系吧,她就走上了这条路。20岁进入影视圈,30岁凭借自编自导自演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获得西班牙最大电影节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以前的她总有绯闻,总折腾,35岁跟黄立行在一起后,就很自在,很平静,还呆在影视圈,不时有点作品,但更重要的是经营自己的日子,正如她的微博签名“无业游民,偶尔工作狂。”

徐静蕾、陈果和季天琴:那些三四十岁做自己活成作品式的女人们


至于她不结婚,不生孩子,也不想给别人当励志或者别的什么模版,没什么好评论的,只羡慕她的自在。演员导演只是职业,也不贬褒,现在有很多“戏子误国”的论调,个人觉得火气怨气有点大,还是有不少专注的、给别人带来感情慰藉的演员的。一个人的精神世界需要各种职业带来的作品的给养。她没有离开自己的本行,也一直在写字作画,几十年如一日,只羡慕她文艺的长情。我更关注这样特殊的人生状态,无论世事变化,内心鱼鱼雅雅。女人自己要心境稳定,特别是旁边还有一个男人一直告诉女人如何不焦虑不纠结,也很加分。

徐静蕾、陈果和季天琴:那些三四十岁做自己活成作品式的女人们


徐静蕾、陈果和季天琴:那些三四十岁做自己活成作品式的女人们



徐静蕾、陈果和季天琴:那些三四十岁做自己活成作品式的女人们

陈果

复旦大学思修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女神陈果也刷屏,其观点“我自风情万种,与世无争

”引起广泛共鸣,意思是,在不干扰别人的情况下,在不给别人带来麻烦的情况下,其实真不必那么看重别人的想法,不必那么看重别人的意见。你能活得像耶稣、苏格拉底这么完美吗?不可能。

这一周,这两个女人似乎合著了一篇文章一样——徐静蕾、陈果:《我自风情万种,与世无争》。自在的女人果然是状态最好的,比有钱有权有势似乎更能影响人心。但自在的女人仿佛是活成一种样子,既饱满又单调。

陈果,1981年生。37岁。她们都是三四十岁的女人中活得非常通透的人。徐静蕾和陈果出生的家庭都是普通家庭,而才华让他们活得很滋润,很洒脱,还可以教别人尽量走出适合自己的路,虽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足够的实力可以踩稳自己的路,甚至有些人连自己的路是什么都没有意识到过、思考规划过。

徐静蕾、陈果和季天琴:那些三四十岁做自己活成作品式的女人们


陈果的经历就比较简单,复旦大学文科基地班本科、哲学系硕士、博士,现在是复旦大学副教授,“纯种复旦人”。一个学霸的人生道路,其实很多时候挺纯粹的。笔者自己的硕士同学共29人,其中当了教授副教授讲师的共有9人之多,占比超过三分之一。其实想想人生纯粹点,专业点,不折腾一条路一直行走,挺好的。

比如一直当个老师,也是一个很酷、很有魅力的事情。特别还是一个内心丰富多彩、外表美丽动人的老师,这样不仅自己活得潇洒自在,还能影响一大批人。

在陈果的《好的孤独》里写道:

  • 我们大可以活成我们自己,活得更本色一点、更真实一些,反正还是会有人喜欢你、有人不喜欢你。但至少你会更喜欢你自己。
  • 我很喜欢法国人常挂在嘴边的那句“C'est la vie(这就是生活)”,他们在欢笑之时用它赞美人生,在伤痛之中用它调理伤口。这句话的妙处就在于它透露了生活不可预测的无常与善变——苦与乐,微妙地衔接着每一天的起承转合。

徐静蕾谈过婚姻:我不是不婚主义者,我是婚姻无所谓主义者。婚姻和幸福打包出售,这是一种拙劣的包装,也是可笑的绑架。这张纸片什么也绑不住,更无法保证你生活在爱里。而作为老师的陈果,传达出的理念更加宏大一些、普世一些、理想一些,她谈爱情是这样的:爱是恒久忍耐,不仅是忍耐对方,包容对方的一切,更是高度地自我节制,对自己的欲望约束的忍耐。一对理想恋人,他们抱成团,然后把那个最好的“我们”献给这个世界和这个世界上的其他男人和其他女人、老人和孩子。就是因为爱上了这个人,所以你更懂得如何去爱别人,不是说爱上这个人,而与整个世界隔绝。

徐静蕾、陈果和季天琴:那些三四十岁做自己活成作品式的女人们


徐静蕾、陈果和季天琴:那些三四十岁做自己活成作品式的女人们



徐静蕾、陈果和季天琴:那些三四十岁做自己活成作品式的女人们

季天琴

11月8日是记者节。徐静蕾小时候想当记者,陈果据说也当过记者,而季天琴是真正的一以贯之的记者——我比较敬佩的一个财经领域深度报道的女记者。相比于前两位以自己的人生姿态、自己的哲学知识影响私域里的人心,她更关心的是公共领域的公共人物和关系的深层解剖。

季天琴,1982年生人,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硕士。2008年进入《新民周刊》,2010年入职《南都周刊》,代表作品有《李庄案后的律师暗战》《起底王立军》等,做到主笔。这两年供职财新传媒。很多人看过她署名的著名文章,大众却并不知道她是谁,因为她极其低调、不张扬,是如今的财经圈里别样的存在。

徐静蕾、陈果和季天琴:那些三四十岁做自己活成作品式的女人们

最近刷屏的一篇是《广东振戎黑洞》,这篇文章不仅梳理出了广东振戎涉及的所有银行融资担保情况,还分析了其与华信的牵连,里面还有详尽的UCP600(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知识,还挖出了其巨额融资的去向,其中一个竟然是投资拍摄了52级热播剧《人民的名义》。如果你不知道这篇,那你一定看过《华信能源董事局主席叶简明被调查 起底华信复杂政商关系网》,很多黑色的“大人物”都是她首先写的,没有八卦,全是事实,还写得引人入胜。

她几乎是财经领域写稿最认真的、最好学的财经记者了。从2013年之后,她就默默调研写稿,甚至连公开的讲座和采访都不出席了。在2013年的一篇公开报道《季天琴:媒体以发现真相为己任》中写道,季天琴的名言是——“所有的报道做到最后,都是在拼人品”;她讲到把报道设计成一个产品,文本结构要讲究,让读者能看下去,而作为提供真相的记者,干净才是最重要的。只有干净,才查不出问题。

写人物是她的专长,据说她刚转财经领域的时候,连“杠杆”都是现学起来的,但她写出了第一流的财经作品。一个干净纯粹的人,可以做到的事情可能更多。无论有没有人注意到,别人如何评价,有自己的底气、实力和原则,就能无往而不胜。

通过写这三个在普罗大众中或专业领域里有“招牌”、都能通过作品(导演的、讲授的、写作的)影响人心的女人,我至少看到了两件事,一是,中国的三四十岁的女人,活出了自己的样子,没有附加别人的影响的自己的样子——不是谁的妻子,谁的妈妈,谁的女儿,不是任何处于某种关系中的谁,而是真正的“她自己”,她们都是一件件“中国女人作品”。二是,做个干净、纯粹的人,在一个领域投入二三十年甚至四五十年,总有自己璞玉浑金变成真金白银的时候。随着时光的变迁,人心与状况都有了改变。也许你的不变刚刚好。

徐静蕾、陈果和季天琴:那些三四十岁做自己活成作品式的女人们

徐静蕾、陈果和季天琴:那些三四十岁做自己活成作品式的女人们


徐静蕾、陈果和季天琴:那些三四十岁做自己活成作品式的女人们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 图片 | 视觉中国 」

徐静蕾、陈果和季天琴:那些三四十岁做自己活成作品式的女人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