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愛情自毀一生,徐靜蕾30歲時為什麼拍了這部電影?

為愛情自毀一生,徐靜蕾30歲時為什麼拍了這部電影?

01


大學的時候很喜歡茨威格的小說,他的短篇故事節奏快,情感濃烈,對人物的心理描寫如電流一般,很容易擊中人內心最隱秘和柔軟的部分。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是茨威格的名篇,一個女人用一生完成了一場驚天動地的暗戀,她的愛那麼濃烈,那麼決絕,又那麼超脫。這個故事對於不諳世事的少女來說是非常震撼的,十八九歲的年紀我讀了一遍又一遍,被那種超現實性的電光火石,以及自毀的美感深深驚豔。


2004年,徐靜蕾把這個故事搬上了大熒幕。那一年,她30歲,是導演,是製片人,也是女主角,電影海報的宣傳slogan是“男人的一夜,女人的一生”。


這幾天不知為何想起這個故事,把小說和電影又看了一遍,隔著十幾年的光陰回頭看,竟然讀出完全不同的感受。


為愛情自毀一生,徐靜蕾30歲時為什麼拍了這部電影?


故事線非常簡單:


41歲的男作家在生日當天收到一封信,是暗戀他的一個陌生女人寫來的,女人在13歲就認識他了,那個時候,女主的爸爸已經去世了,跟著媽媽一起生活,日子清貧拮据。鄰居忽然搬來一個年輕的男作家,他有漂亮的馬車,漂亮的傢俱,一箱箱漂亮的書籍,他和他的生活都散發著高貴神秘的氣息。


13歲的女主對男作家產生了好奇和羨慕,偷窺他的一舉一動,甚至愛上了他。小女孩的愛那麼強烈,像著了魔一樣,她親吻他摸過的門把手,把他扔在地上的菸頭撿起來收藏,“我毫無閱歷,毫無思想準備,我一頭栽進我的命運,就像跌進一個深淵。”


男作家是個矛盾氣質的人。一方面他私生活非放蕩,常常帶不同的女人回家過夜,另一方面,他對於工作的那種嚴肅認真的態度,又令人感到尊敬。小女孩完全為他著迷,他就是她生活的全部意義。


02


然而,分離猝不及防地來了。

母親改嫁,女孩被迫跟著她搬到另一個城市生活,繼父是個好人,但是新的環境和溫馨的家庭,並沒有讓女孩忘掉男作家。她依然為他瘋狂。

幾年後,女孩18歲了,她考回男作家的城市讀大學(電影裡是1930年代的北平),又回到原來住的地方找他。原著小說更決絕,女孩直接拒絕讀大學的機會,跑回維也納隨便找了份工作,並且假裝和男作家偶遇,成功勾引了他。

總之,她如願以償成為了他的女人,但對於他來說,只是普普通通的露水情緣,和以前的那麼多女人沒有任何不同,他沒有認出她來。


為愛情自毀一生,徐靜蕾30歲時為什麼拍了這部電影?

再然後,戰爭爆發了,她懷著孕流亡到別的地方,獨自生下孩子,孩子很像她愛的男作家,她感到很滿足。為了給孩子提供優越的生活,她做了交際花,周旋在富有的男人中間,甚至進入了男作家的圈子。

他們常常遇見,但他依然沒有認出她來。


有一次,他們又在舞會上遇見了,女主直接跟他回了家。他們又在一起了,但是男作家依然沒有認出她。

電影裡有一幕很催淚,那個繾綣過的清晨,女主正準備離開男作家的家,走到院子裡,連那個老管家都認出女主了,他像十幾年前那樣打招呼,眼睛裡全是震驚。


為愛情自毀一生,徐靜蕾30歲時為什麼拍了這部電影?


可是他,被她用全部生命愛著的他,卻沒有認出她來。


她們的孩子死了,她才寫了這封訣別信給他。而寫信的那一刻,她自己的生命也奄奄一息了。


為什麼那麼多次機會,她都沒有跟他坦露真相呢?因為她知道,他只喜歡輕鬆愉快,遊戲人生,無牽無掛。她不想給他增加負擔,她希望自己被他想起來的時候,是懷著輕鬆的心情,懷著愛意的。


03


用現在的心境重溫這個故事,感覺全變了。我不再覺得很美很離奇,不再為它著迷,我只是覺得殘酷。

甚至,我不認為這是愛情,本質上這種感情很病態。

女孩13歲時為什麼會這樣一個男作家著迷?其實茨威格在文字裡已經清清楚楚地交代了前因後果,只是少女時代我的閱歷太淺,沒有讀懂罷了。

現在想來,13歲少女著迷的並不是那個人,而是通過他幻想出來的一種富有的,神秘的,浪漫的生活。


為愛情自毀一生,徐靜蕾30歲時為什麼拍了這部電影?


女孩先是對他搬家時的物品著迷的,那麼多漂亮的傢俱,那麼多漂亮的書,她想象著他的樣子,“產生了一種超凡脫俗的敬畏之情”。

清貧的生活,父愛的缺失,都讓這個小女孩太匱乏了。於是她見到這樣一個風度翩翩的男作家,富有,學識淵博,又極富性魅力(電影確實不該找姜文來演,我想象中這個角色應該時清瘦的,儒雅的,姜文的氣質不符),他象徵了那種上流社會的樣子,所以她在他投射了全部的幻想。


而且她孤獨。

青春期的孤獨真是要命的,她有大把大把的時間專注於幻想,所以為男作家傾注了全部的熱情。


而且她需要被看見。


平時得到的關注太少,所以自導自演了一出最驚人的遊戲,悽美,慘烈,決絕,是她內心需要這樣的高劑量戲劇濃度,來感受自己的存在。


為愛情自毀一生,徐靜蕾30歲時為什麼拍了這部電影?


2004年,徐靜蕾做這部電影的時候,正好30歲。


既是導演,又是製片人,還是主演,可能而知她多麼愛這個故事。


看完電影我在想,為什麼她30歲那年會拍《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一個註定只屬於少女的故事?


後來看一個採訪,徐靜蕾說自己十八九歲的時候,特別愛茨威格這個小說,反覆讀了很多遍,十年後有機會做導演,就想起了這個故事。


和我的感受不謀而合。


我也是在十幾歲的少女時期,特別沉迷一些濃烈的,病態的,超凡脫俗的故事。因為生活太枯燥單調了,閱歷太淺,幻想太多,又處於學業壓力繁重的時期,所以這些故事就像翅膀,我們可以在想象中,過那種激烈的,離奇的,浪漫化的,自毀的癮。


不用擔心,少女總會長大的,人生的路開闊了,看過的風景多了,要承擔的責任也多了,自然會回到理性和世俗。而這些故事,只不過是在用一種濃烈的極端,來闡釋一種特定的心境。


只是驚訝於1922年的茨威格,一箇中年男作家,竟然寫透了少女幽深的內心,不得不佩服,天才就是天才啊(細思恐極的是,茨威格寫這個故事的時候,正好41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