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之枸杞

《神農本草經》上說:枸杞,味苦性寒。主治熱邪傷五臟導致的消渴;全身走竄疼痛、發冷、發熱的症狀。長期服用可強強壯筋骨,使身體輕便,延緩衰老。枸杞也叫杞根、地骨、枸忌、地輔,生長在平原溝渠、水草叢雜的地方。

《神農本草經》之枸杞

枸杞味苦,性寒。能驅除五臟中的致病物質,治療熱邪內積而造成的多飲、多食、消瘦等糖尿病症狀,還能治療周身疼痛的風溼病。長期服用能使人筋骨強壯,四肢靈便,衰老延緩。

相傳古時有一位老翁,得到了赤腳大仙所傳的仙方,按方服藥後,不僅壽逾百歲,而且白髮變黑,齒落重生,行走如飛。他的仙方為:春採枸杞苗,夏採枸杞花,秋採枸杞子,冬採枸杞根,陰乾後用酒浸,然後曬於,製成蜜丸每天服食。可見枸杞一物,全身是寶,是古今養生學家十分推崇的養生佳品。

《神農本草經》之枸杞

《本經》中說的枸杞,從性味功效上看,指的應該是枸杞根,也叫地骨皮。地骨皮味甘淡,性寒,有清熱涼血的作用。現代臨床中,將其用於降低血壓、血糖,並在解熱方面取得了很好的療效。用地骨皮蒸餾所得的地骨皮露,是退虛熱、低熱的佳品,也是防治糖尿病、高血壓、老人中暑的良藥。道教書籍中記載,生長千年以上的枸杞,它的根如果酷似狗形,就被稱為西王母杖,非常珍貴。此外,枸杞根還是藝術根雕的絕佳原料。

枸杞子,是一味療效顯著的滋補藥,古今的延壽名方几乎都要用到它。歷代因久服枸杞子而延年益壽的例子很多,晉代的名醫葛洪和陶弘景,唐代的藥王孫思邈,都常喝枸杞子制的藥酒,而成為世人仰羨的壽星;唐朝宰相房玄齡和杜如晦因政事操勞、用心過度而導致了虛弱之症,服食“枸杞銀耳羹”不久,便精力充沛,身體強壯。枸杞還有明目的作用。而這一作用,其實是它能壯精益神,使精滿神足的自然結果。對於因肝腎虧損而導致的視物昏花、目暗澀痛,有很好的治療效果。枸杞還可以治療脂肪肝,消除牙周炎,對長牙、換牙和骨骼發育都能起到促進作用,因而,尤其適宜兒童服用。另外,枸杞苗有清涼明目的功效;還能消除熱毒、瘡腫;尤其適合五官科急慢性炎症的治療。

《神農本草經》之枸杞

枸杞子味甘性平,人肝、腎經,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如維生素B、維生素B、維生素C)、胡蘿蔔素、煙酸、亞油酸、β-谷甾醇以及鈣、磷、鐵等微量元素。選購枸杞子時,應注意品質優劣,以粒大肉厚、子小、色紅、質柔潤、糖分多、味甜者為佳。枸杞的常見用法有水煮、酒浸煮粥食療、熬膏,以及人丸散劑等。酒浸時,可以單浸酒,也可以配熟地、人參、靈芝等同浸,一般7日即可飲用。對脾胃虛弱的消化不良、便溏瀉洩者宜慎用。

最後為大家推薦一款明目酒,愛好飲用藥酒的朋友們可以自己在家嘗試製作。

《神農本草經》之枸杞

杞菊明目酒:

原料:菊花12g,枸杞子60g,白酒1.2L

製作方法:將菊花和枸杞子去除雜質後置於乾淨的容器中,加入白酒浸泡密封,5-7天后,過濾去渣即可服用。

服用方式:口服,可早晚飲用,每次10-15ml即可。

功效:滋補肝腎、清熱明目,用於目眩、目昏、多淚者。


五福雲健康,帶大家關注中醫、瞭解經絡,祛除病痛,健康身心。歡迎大家閱讀、關注和轉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