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聯:2019年移動支付用戶日均使用逾3次

2020年4月2日,中國銀聯發佈《2019移動互聯網支付安全大調查報告》,根據中國銀聯風險安全專家分析,2019年移動支付產業呈現出以下新特點:一是移動支付使用持續活躍,平均使用頻次與消費金額雙增長;二是移動支付已成為普惠金融重要載體,伴隨移動支付便民工程下沉,獲得縣鄉居民,小微業主青睞;三是金融科技助力提升便捷與安全,生物識別等新型身份認證技術與傳統密碼驗證方式共同守護安全;四是公眾安全意識有所提升,發生損失人群佔比下降。

日均使用逾3次 便民支付場景建設惠及日常生活

調查顯示,2019年移動支付用戶使用頻次繼續上升,日均使用逾3次。從人群看,自主創業者、私營業主、個體戶、網店店主等小微業主使用頻率顯著高於他人,近三成日均使用超過5次。同時,移動支付成為普惠金融服務的重要載體,退休人員、家庭主婦、農民、工人等群體,在公共繳費、超商便利、菜場生鮮等場景中,使用移動支付方式消費佔比過半。從場景看,交通出行成為2019年移動支付最活躍的場景,全國32城地鐵、逾1600城公交受理銀聯移動支付,全國200多城的逾10000家停車場開通銀聯無感支付,移動支付與我們“行”影不離。

金融科技成就支付安全新體驗 與密碼驗證共同守護安全

支付產品中身份驗證、風險提示、賬戶安全管控功能、轉賬信息核驗、賠付保證等安全措施持續優化,獲得消費者的感知與認可。受訪消費者普遍認為,生物識別驗證、轉賬賬戶信息核驗等措施使支付安全更有保障。 60、70後等群體希望在支付及交易過程中多一些安全提示。

傳統電信網絡詐騙發生率下降 受損人群佔比下降

隨著金融知識普及與打擊電信網絡詐騙宣傳活動的深入推進,與2018年相比受訪者風險防範意識有所提升。2019年網絡詐騙情況出現好轉跡象,數據顯示51%的消費者曾經遇到過網絡詐騙,相比2018年下降了16%,發生損失的人群佔比為23%,較2018年下降26個百分點。

在非法平臺洩露個人信息致損概率高 參與網絡博彩損失金額大

受訪消費者存在不良使用習慣的比例與2018年持平。出現頻率最高的三大使用不良習慣仍然為:更換新手機時,不解綁銀行卡或刪除存留的敏感信息(24%);直接刪除帶支付功能APP,不解除銀行卡綁定(23%);帶有優惠信息的二維碼都會嘗試掃描(20%)。同時,在非法的貸款、外匯、期貨等平臺洩露銀行卡號、驗證碼等個人敏感信息也是導致消費者發生損失的重要因素。數據顯示,存在不良行為的受訪人群的損失比較習慣良好的受訪人群損失比高出了2.7倍之多。在所有不良行為習慣中,有參與網絡賭博行為的消費者受詐騙的比例最高。同時,遭受大額損失的比例也最高,為所有不良習慣中受損人群比例、受損金額之首。此外,在未婚男性、大專及以下、工人、學生、私營業主/個體戶等群體中有參與網絡賭博行為的人群佔比也相對較高。

移動支付安全意識普遍提升 重點人群仍需關注

2019年,消費者的安全意識普遍提升,損失化解渠道更為多元。主動向銀行掛失、撥打110已是主要挽損方式,同時保險賠償也成為彌補欺詐損失的重要來源。值得關注的是,女性不採取任何措施的比例達到近1/4,較男性高出5個百分點。家庭主婦、退休人員未採取任何措施的比例也高於平均水平。

本次調查由中國銀聯與17家全國性商業銀行、18家支付機構聯合開展,篩選有效問卷約6.2萬份,約七成被訪者集中在25歲至45歲。樣本覆蓋北京、上海、浙江、山東、廣東等31個省市自治區及港澳臺地區,高度還原移動支付人群現狀,力求準確、真實反映中國移動支付人群的支付行為及安全意識,為持卡人與相關產業各方帶來支付安全領域的趨勢指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