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推動營銷方式蛻變與華文社營銷新渠道探索


疫情推動營銷方式蛻變與華文社營銷新渠道探索


  面對疫情在全球蔓延,民航調減國際航班量,東京奧運會被迫延期,籃球聯賽停擺,線下實體經濟受到衝擊,然而,互聯網經濟優勢卻凸顯,出版業在共渡難關的戰“疫”中,加強線上投入,努力謀求融合發展的路徑:一些重大項目開闢線上運行模式,網絡直播創新營銷方式,電商微拍實現逆勢增長,在線培訓助力產品銷售,視頻會議調控工作進度和經營策略,刪繁就簡的舉措力爭開源節流……出版融合在實踐中摸索轉型,引領未來方向的做法,鐫刻時代經典的案例,實現融合跨界的策略,與我們一起邁進5G時代的春天。

疫情推動營銷方式蛻變與華文社營銷新渠道探索

出版行業本身是一個緊密相連的產業鏈,一環受阻,便環環傳遞。此次疫情對整個(出版)產業鏈來說都是不小的打擊:線上銷售受阻於物流,線下銷售被迫停業,實體店復工客人寥寥……各出版社在這幾個月的現金收入急劇下滑。

此次疫情給實體書店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實體書店的恢復可能比線上更慢。因為疫情過後,物流容易恢復,但是人們對於在公共場所聚集仍然存在恐慌。所以實體書店可能需要人們的心態有所平復後才有可能回暖。圖書行業基本上是代銷制,如果書店沒有銷售,出版社就沒有回款。所以無論對於實體書店,亦或者是出版社,這次疫情都是一次巨大的挑戰。

中國出版集團華文出版社社長宋志軍表示:“疫情期間,華文出版社充分理解渠道商面臨的困難,與合作伙伴一起過緊日子,共渡難關;同時,一起探討現階段有效的營銷方式,從內容供給的角度,給合作伙伴以最大支持,拉動銷售;疫情過後,適當增加作品供應,優先把有力量的暢銷書、常備書發到書店,幫助雙方共同追回損失。”

同時,出版業更應自謀出路,而不能幹等國家及政府的政策援助,因為這次疫情國家各行各業都遭受重創,國家需要支持的行業也很多。

此外,這次疫情將倒逼出版社考慮新的業務模式,也會是一次促進出版社轉型的契機。增加電子圖書出版、強化線上渠道的營銷宣傳工作是一些值得思考的方向。

宋志軍介紹,華文社的數字出版業務所佔份額仍然較小。一方面,為了緩衝此次疫情的影響,華文社正在積極與噹噹、京東等網銷平臺接洽排期,動員相關作者開展直播活動,通過跟觀眾交流優質圖書內容與防控抗疫相關知識,適當安撫民眾的恐慌情緒,展現自己作為文化單位的責任擔當,也拉動相關圖書銷售,幫合作伙伴“消化庫存”。

疫情推動營銷方式蛻變與華文社營銷新渠道探索

▲徐靜波在“噹噹網官方旗艦店”直播

另一方面,華文社正積極打造自己的內容發佈平臺,加強與讀者直接的溝通。2019年3月開通了抖音賬號“南門太守盤三國”,目前已收穫超過17萬粉絲。這種方式能行之有效的話,或將作為華文社後期宣傳工作的陣地。

同年11月,華文社與著名歷史學家閻崇年共同合作,在抖音上推出了“閻崇年說歷史”節目,目前已收穫60多萬粉絲。這種方式聚集了大量的粉絲,能及時、迅速地發佈信息、推廣活動。接下來華文社也計劃以這種線上方式對閻老師的新作進行宣傳。當然,這些工作是疫情發生之前開始做的,當時並未考慮特殊情況的發生。而當疫情出現,很多常規線下營銷活動無法進行時,很慶幸當時在線上做了一些準備。因此,不管是自願還是被迫,此次疫情也許會推動出版社求新求變,在內容生產方式和營銷推廣方式上邁上新臺階。

疫情推動營銷方式蛻變與華文社營銷新渠道探索

▲抖音號“閻崇年說歷史”

疫情推動營銷方式蛻變與華文社營銷新渠道探索

近兩年來,由於技術和資金的影響,數字化出版的進程頗為緩慢,此次疫情是否會給數字出版帶來新的轉機?

疫情之後,數字出版物將更多地擔任產品輸出的角色。出版單位最大的優勢還是在內容。

任何平臺都需要好的內容提高流量,好的內容也需要藉助平臺的流量進行傳播。網絡平臺和出版社並不一樣,出版社與作者的接觸更為緊密,而網絡平臺與內容生產者的聯繫並不是直接的,它們之間存在巨大的結合點。這就需要雙方共同探討如何進行深度的戰略合作。

華文社在做抖音號“南門太守盤三國”的時候,並不僅僅只是做這個系列的銷售工作,實際上,需要進行根據粉絲的反饋進行相應的選題策劃,講述每個知識點,其實都是在與粉絲交流三國知識的過程。知識傳播比銷售更重要。華文社現在正在計劃將每一次互動的內容整理、編輯成冊,將互動過程中新的碰撞點整合到一起,做成新的作品。

這是一次很好的實踐,在未來,出版社可以將更多的網絡平臺互動內容實錄編輯成冊,進行相應的出版設計,而並非只是利用平臺進行圖書推薦與宣傳。

疫情推動營銷方式蛻變與華文社營銷新渠道探索

▲抖音號“南門太守盤三國”

疫情推動營銷方式蛻變與華文社營銷新渠道探索

對於出版社來說,每一項業務都需要投入,不管這種投入是否涉及作者,即使是網絡直播,也需要投入成本進行製作剪輯。如果出版社一直投入,回報必然成為要考慮的問題,因此,選擇盈利也是必要的。

平臺更適合對特色出版作品進行推廣,而非對所有出版物的簡單容納。宋志軍打了一個比方:“比如,一個作者一年能出很多書,但是宣傳的重點必然有所取捨;其次,出版社所對接的作者數量也是巨大的,但能包裝推出併成為公眾人物的也只有幾個。因此,這就存在兩個侷限。網絡平臺難以對出版作品進行批量化宣傳,正如長期投入必須考慮回報,投入同時也應該最大化地用在刀刃上。”

因此,免費模式也是一樣的道理。除了公益事業,公司所採取的免費形式,仍然屬於一種商業模式,其最終目的仍然是獲得盈利,維持週轉。沒有盈利,公司的運轉就不可持續。

針對這一僵局,目前華文社也在探討一種方式,就是在開展免費業務的同時,將它所帶來的成果在未來與出版進行有機結合。是否成功還是未知數。還要評估後期採用這種模式做出來的新產品,看它的收支能不能平衡,這將是個挑戰。

如何開展這種有機結合的模式並且降低試錯成本?可以“小切口”,通過選擇少數幾位作者進行嘗試,即使損失也可控、可承受。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