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禁投降關羽為什麼一輩子投不起頭來?

歷史思想家


三國時期雖說堅持不投降的人很多,但是投降的人也不是沒有, 那麼為什麼就於禁投降關羽投不起頭來呢,主要是兩點:一是龐德的對比,二就是關羽敗的太快了。

所謂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于禁和龐德同時出征,而且於禁當時是已經跟隨曹操多年的心腹將領,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被冊封為魏王,對部下的任免更加隆重。同年八月,曹操以鍾繇為相國,始置奉常宗正官。于禁也在後來遷為左將軍,假節鉞。而當時的龐德呢。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平定漢中,龐德隨眾投降。曹操素來聽說龐德驍勇善戰,於是拜龐德為立義將軍,封為關門亭侯,食邑三百戶。

可以說兩者的待遇差距很大,而且龐德的舊主馬超此時還在劉備軍中,就算當時龐德投降也不會有人說什麼?但是偏偏投降的是于禁,而龐德寧死不降。所以這種對比就顯得於禁更加沒有氣節,曹操得知于禁兵敗後,哀嘆良久,說:“于禁與我相知已有三十年,怎麼面臨險境,反不如龐德!”

還一個問題就是關羽敗得太快了,使得於禁實際上並沒有在關羽軍中待太多時間,呂蒙攻破江陵後,于禁從荊州獲釋而到了東吳,曹丕即位,孫權稱臣。黃初二年(221年),孫權遣于禁回魏國。


楓葉0829


其實,于禁是死在他的性格上;死在曹魏集團中已無朋友之上!

于禁說話毒、治軍毒。

俗話說:“秦檜都有三個好朋友”。可於禁在曹魏軍中,算是個孤臣存在,就因為他沒有人情,說話毒,

在正史《三國志》的記載,于禁開始時是黃巾軍出身的,是鮑信的部將,後來曹操令兗州時,才投附到曹操部下的。

曹操的部隊中,他的隊伍中其實也有派系存在的,最為典型的就是黃巾軍出身這部分。按理說于禁也算是這一派系中的一員。因為在史書中記載,于禁在曹操軍中時,有幾個好朋友,都是黃巾軍出身的。但是後來于禁全把這些人都得罪了。

于禁胖揍青州軍,隨後懟天懟地、懟曹操:

《三國志》記載,曹操逼降張繡、佔據宛城後,一時間飢渴難耐,玩了張繡的嫂子,氣得剛剛投降不久的張繡突然發動夜襲。

古代夜襲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但只要成功,都會擴大戰果,因為古代軍隊紮營時,最怕的就是夜間營嘯。

根據《三國志》的記載,當時張繡的夜襲很是成功,曹操大營各部都亂了起來,甚至連曹操的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猛將典韋皆戰死。《三國志》就一句話入木三分地刻畫出當時的亂局——【是時軍亂,各間行求太祖】,亂到各部都無法安穩得住軍心,只能去求曹操(可曹操本部更亂)。

當時只有于禁這部,在於禁的率領下還保持軍制【禁獨勒所將數百人,且戰且引,雖有死傷不相離】。而於禁並沒有只管自己,而是當敵人、亂軍的攻勢剛剛緩慢下來,于禁立刻整理軍陣,鳴鼓召喚亂軍中還保持清醒的友軍們加入軍陣中。(這種做法是很危險的,若是敵軍此時藉助驅逐亂兵攻陣,很容易擊潰剛剛集結起來的軍陣)

結果就發生了一件事,于禁的軍陣在行進時,碰到了十多個裸奔的士兵。於是乎于禁就問:“你們晚上裸睡嗎?”士兵委屈地說:“沒有,是被青州軍給搶了……”

于禁歷來都不是彎的,一聽很惱火,立刻命令軍陣在阻擊敵人時,討伐了青州軍。

後來青州軍跑到曹操本部告黑狀,于禁也來了,但他並沒有第一時間進入曹操大營去請安,而是在曹操大營外面立下營盤。

這種做法沒什麼,怎麼說都能說得過去,但是問題是當時是張繡叛亂了、且營嘯了,誰都精神緊張,于禁並沒有第一時間去通知友軍(曹操),而是先立營盤,若是青州軍告訴曹操,于禁反了,該怎麼辦?

曹操立刻派人過去問,使者說:“青州軍已經告你了,你還不去丞相那自辯?”這句話若是看重的話,也有這樣的意思在:“你不去領導那,反而立營盤,難道也反了嗎?”

或謂禁:“青州兵已訴君矣,宜促詣公辨之。”禁曰:“今賊在後,追至無時,不先為備,何以待敵?且公聰明,譖訴何緣!”

于禁懟了句:張繡叛軍就在後面,鬼知道什麼時候來,不做準備,到時候怎麼對敵?

說完後再懟了句:“曹公那麼聰明,有必要自辯嗎?”

這件事,于禁本身是有大功的,穩住了動盪的軍心。且手中還有那十多個裸奔的士兵,這條證據在。

可在《三國志》此時的記載,就有種持功自傲的情況在內了。就如,到了曹操本部時,並沒有先派人去告訴曹操——“領導,俺來救你了,你繼續跟張繡的嫂子深入淺出地談心,莫驚到了……”——這樣,領導才會放心啊,才不會胡思亂想。

可於禁沒有這樣做,反而是曹操先派人去問,這就有點不懂政治了……

然後于禁懟使者,有必要說話那麼毒嗎?完全可以說成“今賊在後,先預好防備,再見曹公”。這樣你好、我好、大家好。

懟那樣的話來,不是讓使者惱火嗎?要是那個人也是領兵的,不就是罵人家不懂軍事?最後那句毒哦,曹公那麼聰明……意思是什麼?要是懲罰你于禁,就不聰明瞭?

懟天懟地懟完曹操後,于禁還把好友給宰了

曹操部下,有個叫昌豨的,原先是泰山群寇之一,曹操攻徐州時,投降了曹操。

這個昌豨和于禁是好朋友,其實從正史《三國志》中能發現個問題,曹操的隊伍中,張遼不怎麼和于禁等這些原黃巾軍出身的人玩的,反而是與關羽這樣同為小吏出身的人玩得交心。而於禁也不和其他人一起玩的,他的朋友中多是原黃巾軍出身的人。

當時昌豨再次造反,反了曹操,曹操派張遼和夏侯淵去討伐,把昌豨圍困在東海郡,幾個月後,糧草消耗差不多時,就有人提議退兵了。但是張遼看到昌豨猶豫不決的心態。

於是就單獨去勸降,而張遼進城後,並沒有第一時間去昌豨那,而是去了昌豨家裡,先去探望昌豨的妻兒、老母。使得昌豨很是感動,於是就降了……

這是一種心理戰術,現代看來沒什麼的,可問題是後面曹操知道了,是這樣跟張遼說的——【責遼曰:“此非大將法也。”】

東漢時期,可是看出身的,這句話的意思有沒有責難張遼自降身份呢?

後面張遼說話真的好好聽,曹操真的喜歡聽——【“以明公威信著於四海,遼奉聖旨,豨必不敢害故也。”】.

再再再後來,昌豨又反了(在《三國志 諸葛亮傳》中提到這傢伙一共反了曹操五次)。這次曹操派遣于禁去討伐,【豨與禁有舊,詣禁降】。于禁剛圍城,昌豨就投降了,好朋友嘛,降就降了唄,到時候一起喝喝酒,唱唱歌,當時所有人都是這樣想的。

可於禁不這樣想,抓了昌豨後,對所有人說,按軍規,圍城後投降,不算是正當投降(就跟那句“你搶了匪徒的刀是正當防衛,但是你在匪徒追殺時,跑到廚房拿菜刀砍死匪徒就是防衛過當了”是一樣一樣的),隨後于禁一把眼淚一把鼻涕把昌豨給砍了……

豨與禁有舊,詣禁降。諸將皆以為豨已降,當送詣太祖,禁曰:“諸君不知公常令乎!圍而後降者不赦。夫奉法行令,事上之節也。豨雖舊友,禁可失節乎!”自臨與豨決,隕涕而斬之

所以《三國志 于禁傳》中有句話,說明了當時的于禁在曹軍陣營中,是麼得朋友的——而禁持軍嚴整,得賊財物,無所私入,由是賞賜特重。然以法御下,不甚得士眾心

當於禁投降關羽時,《三國志》中是這樣描述曹操的:

太祖聞之,哀嘆者久之,曰:“吾知禁三十年,何意臨危處難,反不及龐德邪!”

“哀嘆久之”,曹操那個鬱悶啊,看走眼拉……不是說好重嚴治軍嗎?不是說好,秉公持法的嗎?不是說好了,被包圍投降不算投降的嗎?

所以在《三國演義》86老版影視劇中,有這一場景,當曹丕命人畫將於禁戰敗乞降等事於陵壁時,旁邊的文武百官們都在捂嘴偷笑,只有于禁在那羞愧……

若是于禁有朋友,為什麼不為他說話?就如現代為他洗白的文章中說的“于禁是北人,不習水性”、“于禁是為了5000軍士的安危”、“于禁是身在漢營心在曹”。

若他在朝中有好友,這些都是理由,都是能讓曹操稍微心安的臺階。可沒有,就連他的本部將士,都不願意領他的情——以法御下,不甚得士眾心!

這就是俗話說的“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圖片均來源網絡


史之為用


于禁投降關羽已經大半輩子過去了,219年被關羽俘虜,220年被遣送回魏,221年病逝,一共就2年不到的時間,準確的說是抬了一輩子的頭,最後晚節不保。

從曹操說道“我與于禁相知三十年”,可以得出,于禁在三十歲左右就跟隨曹操了,甚至更早一些, 以威嚴毅重在軍中威望甚高,曹操宛城戰敗,于禁一邊重整軍務,一邊抵禦張繡,一邊還平定了青州兵的叛亂,得到了曹操高度欣賞,評價為“古之名將”。在官渡之戰中,曹操回軍突擊劉備進攻,留于禁樂進抵禦袁紹大軍,于禁樂進孤軍奮戰,不光抵禦了袁紹大軍的進攻,還反擊攻破多個袁紹城寨,俘獲敵將二十多人。《三國志》記載:

復與樂進等將步騎五千,擊紹別營,從延津西南緣河至汲、獲嘉二縣,焚燒保聚三十餘屯,斬首獲生各數千,降紹將何茂、王摩等二十餘人。

從此于禁一路平步青雲,成為曹操最信任的外姓將領,拜為“虎威將軍”,後升“前將軍”“假節鉞”,成為外姓將軍第一人,在曹魏的地位僅次於夏侯惇。

可惜219年,于禁增援曹仁,遭遇天降大水,全軍覆滅,被關羽俘虜。俘虜有棄暗投明,有擇木而棲,有賣主求榮,有苟且偷生,于禁則屬於苟且偷生,如何抬起頭來。

晚年于禁因為被俘虜,在東吳被羞辱,在曹魏也被羞辱。


曹老師xixi


其實,三國時期,投降這種事兒還挺普遍的,比如姜維、張郃、張遼、嚴顏,甚至是俘虜了于禁的關羽都投降過。

但是,于禁這次投降,可是和上邊受的這幾位都不同。

就比如說姜維吧!姜維是怎麼投降的?他有滿身的本事,但是他的上級司馬遵壓根就不怎麼看中他,直接被拋棄了。這放誰身上受得了?

所以,姜維投降和韓信投降是非常類似的,既然你沒有伯樂的本事,那麼我這匹千里馬自然就要找一個能看出我本事的人來。

然後說張郃,張郃是怎麼投降的?他跟郭圖關係不好,又被郭圖算計了,如果繼續跟著袁老闆,自己能不能活還是回事兒呢!所以,張郃投降也沒的說。

再說張遼,張遼是怎麼投降的?呂布已經敗了,甚至連呂布自己都接二連三的改換門庭,估計張遼早就受夠了,這時候徹底敗了,張遼沒主子了,找個新主子也無可厚非。

還有嚴顏,嚴顏是怎麼投降的?玩兒過《三國殺》的朋友們都知道,嚴顏有兩句臺詞,叫“砍頭便砍頭,何為怒邪?”這在歷史上是真事兒。嚴顏被張飛俘虜了之後,馬上就被砍頭了,嚴顏都沒懼怕過。最後他是怎麼活下來的?是張飛覺得這傢伙有點意思,主動給放的。換句話說,嚴顏已經為劉璋赴死盡忠了,是張飛給他活了一次的機會。

最後是關羽,關羽投降不管是演義裡面,還是正史裡面,關羽投降都是轟轟烈烈。關羽是怎麼投降的?找不到劉備投降的。人家找到劉備了之後,自己就回去了。

可於禁呢?你說他佔哪樣?

論時間,于禁算是曹操的老臣了,跟了曹操好幾十年了,比關羽跟劉備都久。

論身份,他投降的的時候可是左將軍,假節鉞,,只比夏侯惇低,算是曹操這邊最頂格的高官了。

論戰鬥,水淹七軍的時候,于禁是打都沒咋打,感覺打不過就直接投降了。

好死不死的,跟于禁在一塊的還有個龐德,龐德是在那大罵關羽,說你趕緊投降,我家主公兵多將廣,早晚會收拾了你們。然後被砍了。

龐德跟過馬騰、馬超,跟過張魯,跟過曹操。地位待遇可不如於禁。

但是人家都為曹操赴死了。

你于禁,打都沒怎麼打,直接投降了。

你說他能抬得起頭嗎?


珞珈山下的老伏生


于禁跟了曹操一輩子,為人正直,按原則辦事,曹操的五子良將,老了老了投降關羽,晚節不保,結果轉了一圈又回到魏國,對這樣一個嚴於律己的人來說太尷尬了。

樊城之戰,關羽水淹七軍,活捉龐德,于禁投降,捉了三萬俘虜,名震華夏,驚得曹操都準備遷都了。

龐德是後投曹操的,被捉後拒不投降,被關羽斬了。反而於禁,身為曹操的五子良將,跟隨曹操三十多年,從曹操起事時就跟著曹操創業,身經百戰,屢立戰功。卻不成想後入夥的龐德寧死不降,于禁卻率軍投降,曹操得知于禁兵敗投降後,哀嘆良久,說:“于禁與我相知已有三十年,怎麼面臨險境,反不如龐德”。

本來臨陣投降就不光彩,再有龐德襯托,于禁就更被鄙視了。如果一直在蜀營還好,沒想到呂蒙白衣過江,糜芳獻城,出賣了關羽,關羽被迫夜走麥城被擒,後被孫權所殺。孫權佔領荊州,于禁就留在孫權處。雖然孫權對於禁以禮相待,但孫權手下卻看不起于禁,經常以俘虜視之。

第二年曹丕登基,孫權稱臣,把于禁送回魏國。于禁投降關羽,在東吳轉了一圈,又回到魏國,對普通戰俘是好事,但對於禁這也是夠悲催的了,回去後受到了同朝大臣的嘲笑,曹丕雖然表面沒有責怪于禁,而且任命他為安遠將軍,其實也是嘲諷于禁。後來于禁去祭拜曹操,曹丕命人畫關羽戰克、龐德憤怒、于禁降服之狀,將於禁戰敗乞降等事畫於陵壁,于禁看後甚是慚愧,鬱鬱而終。


水瓶座58139384382


三囯前期,屬於群雄混戰

那時候鹿死誰手尚未可知。就連曹操,在兗州被呂布所襲時,也生出了去投袁紹的心。

所以,良禽擇木而棲。君擇臣、臣擇君的事,屢有發生。曹操麾下,史稱五子良將的,除于禁、樂進之外,餘者張遼、徐晃、張郃三人皆為降將。而在名臣擇主而事的大爭之世中,這也很正常。

但有一點,曹營中的降將,在降曹之前,要麼是舊主敗亡,如張遼。或者平庸不堪輔佐,如徐晃。要麼是在叧一陣營不能施展才能,受歧視詆譭,如張郃。

況且,雖諸侯混戰,但天下共主仍為漢室,而曹操身為漢相。故而,於價值觀上看,降曹,不算降敵,反而是棄暗投明。

于禁早年就追隨曹操,從未受猜疑

而於禁與張遼張郃等不同!于禁早年就追隨曹操,從未受猜疑,亦未受冷遇,一直恩信有加,待遇極隆,且常受重任。這樣的人物,在舊主沒有敗亡之下,是隻能效死盡忠而不能降敵的!



絕不是能容忍反覆擇主

三囯古人價值觀,允許擇主而事,但絕不是能容忍反覆擇主。恰恰,又極度鄙視背主之賊的。就像于禁這樣受盡恩遇的重臣,只要曹操不敗亡,那是隻能效死而絕不能背叛的。


就如關羽之降曹操,乃因劉備已生死下落不明在先,直接言明己之志向,毫不掩飾,若得劉備音信,必去追隨。而曹操所給予的恩寵待遇,則必立功而報效。這就是三囯時代價值觀。



所以,于禁如果不降,讓關羽收押著,或者殺了,那麼名節不虧。幸而不死,仍是英雄。降了,那就必定要背上洗不掉之恥辱了。


身落柳陌花叢


從古至今,無論是在東方文化或是西方文化中,叛國投敵總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東方文化又特別崇尚忠義和氣節。如果,是在本國有一定的高位,因貪生怕死而屈膝投敵的更為人所不恥。

于禁是曹操麾“五子良將”之一,深受曹操器重與信任。公元219年,關羽揮師北伐,圍攻曹仁於樊城,曹操令于禁率軍救援曹仁。 關羽設計水淹七軍,擊敗並俘獲于禁和其部將龐德。

俗話說:“貨比貨得扔、人比人得死”。龐德作為歸服曹操不久的將軍致死不降,為關羽斬殺。這種情況下,于禁作為曹操心腹愛將,貪生怕死、屈膝投降,更顯龐德忠義,于禁可鄙。

關羽敗亡,于禁輾轉東吳回到曹魏。魏帝曹丕表面寬宥,實則惱恨。于禁拜謁曹操陵墓時,曹丕命人畫像,展示關羽攻擊、龐德昂首而立、于禁跪地降服之狀。于禁見後,不久羞愧而死。


林城布衣10001


一、于禁戰功卓越

(于禁劇照)

于禁,先是鮑信部屬,後跟隨曹操。他性格穩重,治軍有方,久經沙場,立下了無數戰功。從軍司馬,一直做到左將軍,假節鉞。這在曹魏名將中,

二、有損魏武帝曹操形象

于禁是曹操一手提拔起來的心腹將領,是曹氏宗親外,值得曹操信任的將軍。他一生跟隨曹操爭戰數十年,每逢大事,必臨危受命。

于禁在後方屯田多年,已久疏戰陣,曹操在樊城處於險境時,任命于禁為主將,不得不說曹操對於禁的極端信任。

曹丕認為于禁投降,間接地抹黑他父親英明神武的形象,也是對曹魏的不忠。

三、龐德就義

(龐德劇照)

龐德,原是馬超部將,後投降曹操。相比于禁,龐德是曹操不信任的大將。

于禁卻投降關羽,典型的叛將一個。兩者相比,于禁無地自容

四、投降關羽

(關羽劇照)

曹操當年付出極大的精力,招攬關羽,可是關羽卻跟了劉備。在後來的戰鬥中,關羽多次打敗曹軍,並斬殺了曹操多員大將,這讓曹操一方很是惱火。

五、曹丕無情

曹丕文武雙全,治國有方,但是曹丕無情,對宗族兄弟都可以下手,何況無用的罪人。

綜上所述,于禁投降關羽被曹丕蔑視,這是于禁必然的結局。


歷史圖篇


關雲長水淹七軍,龐德至死不降,于禁全軍覆沒投降後,被天羽監押南郡。關羽被呂蒙所破後,于禁流落至東吳,孫權向魏國稱臣後,將於送還魏國。曹丕居帝位為,

原來曹丕以于禁被擒不能死節,心鄙之。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從黃巾軍起義開始,各路軍閥混戰。

三國時期的降將很多,像曹操手下的張遼,張郃,徐晃,劉備手下的黃忠。

但于禁跟這些人不同,他跟了曹操三十年,大半生都跟隨曹操,曹操把他視作心腹大將。

于禁本是鮑信部將,黃巾軍起義時,被鮑信招募,后王朗把他推薦給曹操。

于禁久經善戰,治軍嚴明,屢立戰功。

沒想到于禁晚節不保,兵敗後會投降求生,尤其是與那個龐德相比更顯丟人

所以曹丕鄙薄于禁,以畫羞辱他,于禁死後還得個惡諡“厲侯”。

後世司馬光評價曹丕的這個行為時,認為曹丕可以廢于禁為庶民,將其誅殺,但將其侮辱致死不是帝王所為。當後世在讀這段話時,或許認為曹丕心胸狹窄。

漢武帝時期,李廣的孫子李陵善於騎射而被漢武帝重用。後來李陵率領五千將士出征,卻不幸遇上了匈奴單于的主力。李陵並沒有驚慌,而是命令將士以大車為營,眾人以持戟盾為陣,以弓弩還擊匈奴。由於三軍齊心協力,此戰不僅將匈奴擊退,李陵更是幾乎射殺了單于。

筆者認為,于禁為了手下將士的性命,不惜犧牲自己的名節而委身投降敵國,本應得到讚揚,只可惜曹丕的心胸太過狹隘。


威史


於某是曹操的一位得力干將,曹操非常器重他。關羽水淹七軍生擒了于禁,而如今並沒有像龐德那樣視死如歸,慷慨就義的精神,而是卑躬屈膝投降關羽。而於禁自己心裡也清楚,如果一個人遇到強硬,生死的時候就卑躬屈膝。立刻投降的人會被人看得起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