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若文:“南阳卧龙岗”之江山涵翠 |郑风苑


于若文:“南阳卧龙岗”之江山涵翠 |郑风苑

引言

因为有了诸葛亮隐居躬耕的故事,有了刘备三顾茅庐的佳话,千百年来,卧龙岗名高天下,诸葛庐声震寰宇。也正因为如此,才使得八方神圣竞相拱手,九州才俊纷繁赞颂,直令卧龙岗历久弥新,厚重神奇。

于若文:“南阳卧龙岗”之江山涵翠 |郑风苑

黄权筑庵

公元234年秋,鞠躬尽瘁、积劳成疾的诸葛丞相,猝然倒在了硝烟弥漫的北伐途中,出师未捷身先死。

骤然间,军失主帅,朝去总揽,国倾栋梁……举国震动悲伤之余,人们莫不感念丞相之忠谨贤明,纷纷上书吁请建祠立庙,以作祭祀缅怀。但是,朝廷却以“于理不合”为由,概不允准。无奈之下,人们只能“因时节私祭之于道陌上”。直到三十年后,眼看敌国大军压境,国将不国,岌岌可危之时,朝廷方才顺应民意,允许在孔明墓地所在的定军山下建祠以祭。

于若文:“南阳卧龙岗”之江山涵翠 |郑风苑

而在此之前,就在诸葛亮病逝的不久后,在已属敌国的南阳卧龙岗上,却早已升起了祭祀英灵的香烟,诸葛出山后已经失存的草庐茅庵也被重新搭建起来。一大群人,在一位老将军的率领下,虔心诚意地在遥祭那位曾经在此躬耕隐居的高士,在殷切呼唤英魂的归来。

老将军姓黄,名权,字公衡,四川阆中人,三国时期蜀汉、曹魏著名将领。

于若文:“南阳卧龙岗”之江山涵翠 |郑风苑

据史料记载,黄权年轻时为郡吏,后被州牧刘璋召为主簿。刘备率军入川时曾劝璋拒备,不从,被外放为广汉令。备军入川后,其据城坚守,璋败乃降,被拜为偏将军。因建计取汉中,又拜护军。刘备为汉中王,以黄权为治中从事。及刘备称帝,将伐吴,黄权劝谏而不纳。以其为镇北将军,督江北军以防魏师进攻。备夷陵大败退蜀,黄权归途为吴隔绝,无奈率部降魏。备知其难言——是孤负权,非权负孤——不杀其家小。

魏文帝初见之,其仍言刘备恩厚。备死,群臣喜,独黄权肃容。文帝赏识之,拜镇南将军,封淯阳侯,加侍中,使同车陪乘。后领益州刺史,进驻河南。景初三年(239年),迁车骑将军,仪同三司。正始元年(240年)去世,谥号景侯。司马懿亦推重黄权才品,岐山与蜀军鏖战间隙,回书诸葛亮时还特别提起:黄公衡,快士也,毎坐起叹述足下,不去口实(赞不绝口)。

从黄权的这份简历中不难看出,这是一个一生坎坷却不改忠义的君子,更是一块叠次转手却处处发光的金子。

骤闻巨星陨落,挚友归天,悲痛之余,他率众登上了卧龙岗——他要在诸葛躬耕之地焚香祭拜,他要在刘备三顾旧址筑庐纪念。

于若文:“南阳卧龙岗”之江山涵翠 |郑风苑

萧萧秋风中,苍松翠柏下,卧龙岗白幡攒动,哀歌声声:

其一

风萧萧兮淯水寒,

先生一去不复还。

出师未捷身先死,

英魂当归诸葛庵。

于若文:“南阳卧龙岗”之江山涵翠 |郑风苑

其二

南阳赤子兮,陇亩躬耕;

三顾出山兮,鼎足势成;

治国安邦兮,尽瘁鞠躬;

六伐歧山兮,万里长征;

出师未捷兮,陨我巨星;

悲哉痛哉兮,渺渺天命;

登上龙岗兮,再沐高风;

栏杆拍遍兮,哭我孔明;

结庐筑庵兮,永志铭颂;

归来归来兮,诸葛英灵!

于若文:“南阳卧龙岗”之江山涵翠 |郑风苑

从此,卧龙岗上这个小小的茅庵草庐,就成为了历史星空中刘皇叔三顾茅庐的煌煌坐标,永久地镶嵌在了中国的版图上。同时,理所当然地,也成为了后世人们心目中的一处巍巍圣地,终日香火旺盛,光芒闪耀了。


于若文,生活在白河岸边,卧龙岗下,饱受楚风汉韵熏陶。机关工作之余,喜欢与诗文作伴,自著有长篇纪实文学《炼狱•天堂》和诗集《静静的绽放》《若诗若文》。​


于若文:“南阳卧龙岗”之江山涵翠 |郑风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