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若文:“南陽臥龍崗”之江山涵翠 |鄭風苑


於若文:“南陽臥龍崗”之江山涵翠 |鄭風苑

引言

因為有了諸葛亮隱居躬耕的故事,有了劉備三顧茅廬的佳話,千百年來,臥龍崗名高天下,諸葛廬聲震寰宇。也正因為如此,才使得八方神聖競相拱手,九州才俊紛繁讚頌,直令臥龍崗歷久彌新,厚重神奇。

於若文:“南陽臥龍崗”之江山涵翠 |鄭風苑

黃權築庵

公元234年秋,鞠躬盡瘁、積勞成疾的諸葛丞相,猝然倒在了硝煙瀰漫的北伐途中,出師未捷身先死。

驟然間,軍失主帥,朝去總攬,國傾棟樑……舉國震動悲傷之餘,人們莫不感念丞相之忠謹賢明,紛紛上書籲請建祠立廟,以作祭祀緬懷。但是,朝廷卻以“於理不合”為由,概不允准。無奈之下,人們只能“因時節私祭之於道陌上”。直到三十年後,眼看敵國大軍壓境,國將不國,岌岌可危之時,朝廷方才順應民意,允許在孔明墓地所在的定軍山下建祠以祭。

於若文:“南陽臥龍崗”之江山涵翠 |鄭風苑

而在此之前,就在諸葛亮病逝的不久後,在已屬敵國的南陽臥龍崗上,卻早已升起了祭祀英靈的香菸,諸葛出山後已經失存的草廬茅庵也被重新搭建起來。一大群人,在一位老將軍的率領下,虔心誠意地在遙祭那位曾經在此躬耕隱居的高士,在殷切呼喚英魂的歸來。

老將軍姓黃,名權,字公衡,四川閬中人,三國時期蜀漢、曹魏著名將領。

於若文:“南陽臥龍崗”之江山涵翠 |鄭風苑

據史料記載,黃權年輕時為郡吏,後被州牧劉璋召為主簿。劉備率軍入川時曾勸璋拒備,不從,被外放為廣漢令。備軍入川后,其據城堅守,璋敗乃降,被拜為偏將軍。因建計取漢中,又拜護軍。劉備為漢中王,以黃權為治中從事。及劉備稱帝,將伐吳,黃權勸諫而不納。以其為鎮北將軍,督江北軍以防魏師進攻。備夷陵大敗退蜀,黃權歸途為吳隔絕,無奈率部降魏。備知其難言——是孤負權,非權負孤——不殺其家小。

魏文帝初見之,其仍言劉備恩厚。備死,群臣喜,獨黃權肅容。文帝賞識之,拜鎮南將軍,封淯陽侯,加侍中,使同車陪乘。後領益州刺史,進駐河南。景初三年(239年),遷車騎將軍,儀同三司。正始元年(240年)去世,諡號景侯。司馬懿亦推重黃權才品,岐山與蜀軍鏖戰間隙,回書諸葛亮時還特別提起:黃公衡,快士也,毎坐起嘆述足下,不去口實(讚不絕口)。

從黃權的這份簡歷中不難看出,這是一個一生坎坷卻不改忠義的君子,更是一塊疊次轉手卻處處發光的金子。

驟聞巨星隕落,摯友歸天,悲痛之餘,他率眾登上了臥龍崗——他要在諸葛躬耕之地焚香祭拜,他要在劉備三顧舊址築廬紀念。

於若文:“南陽臥龍崗”之江山涵翠 |鄭風苑

蕭蕭秋風中,蒼松翠柏下,臥龍崗白幡攢動,哀歌聲聲:

其一

風蕭蕭兮淯水寒,

先生一去不復還。

出師未捷身先死,

英魂當歸諸葛庵。

於若文:“南陽臥龍崗”之江山涵翠 |鄭風苑

其二

南陽赤子兮,隴畝躬耕;

三顧出山兮,鼎足勢成;

治國安邦兮,盡瘁鞠躬;

六伐歧山兮,萬里長征;

出師未捷兮,隕我巨星;

悲哉痛哉兮,渺渺天命;

登上龍崗兮,再沐高風;

欄杆拍遍兮,哭我孔明;

結廬築庵兮,永志銘頌;

歸來歸來兮,諸葛英靈!

於若文:“南陽臥龍崗”之江山涵翠 |鄭風苑

從此,臥龍崗上這個小小的茅庵草廬,就成為了歷史星空中劉皇叔三顧茅廬的煌煌座標,永久地鑲嵌在了中國的版圖上。同時,理所當然地,也成為了後世人們心目中的一處巍巍聖地,終日香火旺盛,光芒閃耀了。


於若文,生活在白河岸邊,臥龍崗下,飽受楚風漢韻薰陶。機關工作之餘,喜歡與詩文作伴,自著有長篇紀實文學《煉獄•天堂》和詩集《靜靜的綻放》《若詩若文》。​


於若文:“南陽臥龍崗”之江山涵翠 |鄭風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