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2.5天拉動消費4.53億 2000萬消費券“四兩撥千斤”

原標題:2000萬消費券2.5天拉動消費4.53億

杭州發放消費券“四兩撥千斤”

剛過去的上個週末,杭州第一批消費券已經拉動消費4.53億!

杭州市的小吃店、超市、商場甚至加油站裡,已經領取杭州消費券的市民付款超過40元就能立減10元。

3月27日8時,杭州第一批消費券在支付寶開放領取。截至29日16時,已拉動消費4.53億,這背後總核銷的消費券金額不過兩千多萬,按這樣計算,消費券撬動消費的槓桿超過20倍!

這是杭州面對疫情造成的消費市場“低谷”,打的一場“自衛戰”。

據國家統計局發佈的相關數據顯示,2020年1至2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20.5%。其中,商品零售下降17.6%,出行類商品零售額下滑明顯;餐飲收入大幅下降43.1%;限額以上住宿業客房收入下降近50%。

面對傷痕累累的市場,如何衝出低谷?

3月13日,為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促進消費穩定增長,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宣部、財政部、商務部等二十三個部門聯合印發《關於促進消費擴容提質加快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實施意見》,從市場供給、消費升級、消費網絡、消費生態、消費能力、消費環境等六個方面給出19項政策舉措,促進消費擴容提質。

其中提出,要大力優化國內市場供給,全面提升國產商品和服務競爭力,加強自主品牌建設,改善進口商品供給,進一步完善免稅業政策;要重點推進文旅休閒消費提質升級,豐富特色文化旅遊產品,改善入境旅遊與購物環境,創新文化旅遊宣傳推廣模式;要著力建設城鄉融合消費網絡,結合地區發展佈局打造若干區域消費中心,優化城鄉商業網點佈局,加強消費物流基礎設施建設。

“消費券”推進市場擴大消費。

為響應國家政策號召,推進市場擴大消費,各地陸續制定出因地制宜的配套措施。“消費券”像春雨一般落在市民的日常生活中。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3月27日,全國約有16個省(市、區)發放總額超過42.73億元的消費券。

3月18日,北京市300餘家企業聯手促消費,將向市民發放1.5億元消費券。3月12日,南京向市民和困難群體發放3.18億元消費券,包括餐飲、體育圖書等7大類。3月16日,安徽正式宣佈同上下游百家品牌供應商聯手,共同推出1億元消費補貼……

杭州消費券總額16.8億元,超出排名第二名南京消費券十幾億元。

在總額大的基礎上,限制每個人的額度,讓最廣泛的人參與,不僅杭州戶籍,在杭人員均可領取。第一期領不到的,第二期也有機會,第二期4月3日開放。和其他城市比,杭州只要是商家都可以消費抵扣,加油、拔牙、交房租都行。

與此同時,杭州市內的不少超市、便利店還推出了配套優惠措施,可與政府發放的消費券疊加使用。如華聯超市推出10元週末券、沃爾瑪推出生活用品滿60元減15活動。

消費券並不是首次出現在我國的消費市場。

2008年12月,成都市曾面向困難人群發放消費券; 2009年,中國臺灣也曾推出“振興經濟消費券”,政府向每位居民發放面值為3600元臺幣的消費券;2009年,杭州市曾發放總額9.1億元的消費券。調研顯示,消費券在杭州的拉動效應達到1∶1.3,是直接發放現金的2倍。

對於消費券發放,一直以來有兩種對立的觀點。

從金融經濟學看來,消費券是一種變相流通允許地方政府發放消費券,將會對中央的貨幣發行權和財政權造成巨大沖擊,影響國家宏觀決策,日積月累的消費券會造成財政狀況不佳的地方政府的消化不良, 許多地方政府在政績不好或者是財政緊張時可能會以“惠民”藉口, 亂髮消費券, 以掩蓋其真實的目的。消費券發放的地區限制會導致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沿海地區大量的消費券發行將使大量的商品迴流經濟發達地區,這有背於國家發展西部平衡整體經濟發展的總體經濟發展規劃。

但也有很多人承認消費券是一種社會分紅,應予以肯定。

消費券是“社會分紅”的一種方式, 政府發放消費券, 增加了政府支出, 擴大了居民消費,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拉動內需, 更重要的是, 消費券的發放表明政府開始重視國民消費、國家財富從投資更多轉向富民的一種經濟思維甚至是政治思維的轉變。國家財富的高速增長和國民消費的不振, 要求更多的去思考如何公平地增加國民的財富、普遍地提升國民消費能力及科學地使國家和國民共享財富, “社會分紅”顯然是一條有益的探索。

顯而易見,消費券本身是通過補貼方式來刺激消費、釋放消費需求。從以往經驗來看,消費補貼政策一般在短期內都會帶動消費增長出現新高。特別是在消費券重點支持的領域,短期內會出現消費快速增長的局面,對於短期消費的拉動作用是比較明顯的。

消費活,則經濟活。

為了規避發放消費券的弊端,杭州在這次促進消費中,充分發揮了數字經濟的獨特作用,利用大數據平臺,將消費券投放至可以形成乘數效應的消費領域,精準到點,投放成鏈。

藉助電商大數據平臺可以實現精準投放、防止折扣倒賣、保證發放程序公開透明可回溯。同時通過電商大數據平臺的數據分析,可以讓消費券發揮最大的拉動消費作用。

杭州選擇一些大型綜合消費服務電商平臺發放消費券,就是因為此類電商平臺大數據可以同時實現線上監管、防止偽造與濫用等功能,由此可以確保消費券“保障、鼓勵定向消費、有使用限制”的初衷,充分發揮消費券拉動消費的目的,擴大消費券的乘數效應,避免替代效應的出現,在實現消費回補的同時培育新型消費,推廣健康消費,實現有重點的消費重振。

當然從長遠來看,消費券是臨時之舉,非持久動力。要想充分促進目前的市場消費,打通市場消費全關節,不能指望發放消費券單打一,而是要有更多的綜合決策。

主導消費的長期因素是市民收入。因此,要提高勞動者收入,改善民生保障,增強消費者的消費能力。提高收入,在當下就是推動科學有序復工復產,穩住就業,為消費提供源源不斷的支持。同時,政府應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解除人們醫療、教育、住房、養老的後顧之憂。唯其如此,消費券才能從“助力”變為“內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