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一些移动社交平台充斥着低俗、色情、猎奇内容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不应漏掉社交软件

  《检察日报》 宿广田

  “害怕,但停不下来。”16岁的少年超超是江苏徐州一名普通的高二学生,但在“溪宝宝77”的直播间里,他是仅次于主播的大人物——拥有禁止其他网友发言权力的“房管”。这一权力是靠他在手机上打赏主播约40万元换来的。很多时候,超超自己也说不清楚,这样下去什么时候是个头……

  据统计,手机已成为未成年人的首要上网设备,移动社交不可避免地成为其与外界沟通的主要方式之一。但记者调查发现,一些移动社交平台打着即时通讯的旗号,实则大肆构建内容平台。相关系统缺乏防沉迷或审查机制,大量低俗、猎奇内容隐蔽传播。对此,有专家表示,做好青少年网络保护工作,应当把相关社交平台纳入监管范围。

  手机社交软件乱象:

  充斥低俗、色情、猎奇内容

  未成年人利用手机接触网络的时间和频率都在增加,而一些移动社交平台的“不设防”也让孩子们接触有害信息的几率大大增加。记者调查发现,一些手机社交平台搭建的内容系统中充斥着大量传播低俗、色情、猎奇信息的自媒体内容。

  例如,手机QQ中的“看点”平台包含很多打色情擦边球的内容。最为突出的是一些简述国外伦理电影的视频,这些伦理电影包含婚姻出轨、乱伦、恋足癖等畸形爱恋内容,并有很多衣着暴露甚至是性暗示的镜头,其中一些电影在国外属于限制级的成人影片。

  除此之外,在一些手机社交软件搭建的平台中还包含很多迷信、恐怖内容,某些自媒体账号甚至长期更新这些猎奇内容。比如手机QQ看点平台中,一个名为“寂寥无声”的自媒体账号,以恐怖漫画的形式持续更新,已经发布700余条内容,粉丝数达4万。

  “青少年模式”:

  未覆盖手机社交软件平台

  为防范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青少年模式”开始在网络平台上线。去年5月,国内21家主要网络视频平台上线了“青少年防沉迷系统”。国家网信办网站发布消息称,截至2019年10月14日,国内共有53家平台上线“青少年模式”,网络防沉迷工作基本覆盖国内主要网络直播和视频平台。

  目前,我国在网络游戏、网络视频领域均施行了防沉迷举措,但针对网络社交、网络文学等领域的防沉迷手段较少。

  仍以手机QQ的看点平台为例,该平台不仅没有为用户提供“青少年模式”选项,强行绑定在手机QQ中的方式也让其无法被彻底关闭。记者调查发现,看点平台默认入口位于手机版QQ底部导航栏的中间位置,需要用户点击头像,进入“设置”中的“辅助功能”才能选择在导航栏将其“隐藏”。而且用户只能选择隐藏该平台,无法彻底将其去除。只要重复上述操作,在“辅助功能”中选择“显示”,其又会重新在手机QQ底部的导航栏出现,整个过程中并不需要设置或验证密码。

  而同样是作为网络社交软件的新浪微博,已经在其“设置”菜单中为用户提供了“青少年模式”选项。同时,在这一模式中,新浪微博精选了教育类、益智类的内容进行推荐,并对不适宜青少年的内容进行了过滤。用户可以设置、验证密码用来开启、取消“青少年模式”。  

  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影响

  大脑发育,或成为犯罪诱因

  2018年6月,世界卫生组织在《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中增添了“游戏障碍”的条目,将其列入成瘾行为障碍的类别中。南都新业态法治研究中心主任刘苗表示,将游戏障碍列入《国际疾病分类》的决定,反映了目前世界各地不同学科的专家达成的共识。

  2018年9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2018版)》,对网络成瘾的定义及其诊断标准进行了明确界定:网络成瘾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对互联网使用冲动的失控行为,表现为过度使用互联网后导致明显的学业、职业和社会功能损伤。其中,持续时间是诊断网络成瘾障碍的重要标准,一般情况下,相关行为需至少持续12个月才能确诊。

  “沉迷网络的孩子,往往有记忆力差、脾气暴躁、性格内向等不同的表现,这是因为长时间的网络成瘾,会引起大脑结构的生理性改变。”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精神三科(物质依赖科)主任医师盘圣明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实验证明,对于长期沉迷网络的青少年来说,其大脑前额叶的葡萄糖代谢、氧代谢明显下降,时间久了,会对前额叶的功能造成影响,尤其是青少年会影响大脑发育,出现情感麻痹等症状,注意力、情感能力、情绪表达能力有所退化。

  刘苗表示,为了投入更多的时间参与网络游戏、社交等行为,沉迷者往往会放弃现实生活中正常的交往活动,把自己封闭在网络虚拟世界中。这可能会让未成年人逐渐和现实世界割裂,容易形成孤僻、冷漠,甚至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这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诱因。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

  除了限制时间也要精选内容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69.7%的未成年人拥有属于自己的手机。与之相伴的是,未成年人网络沉迷现象十分严峻。2018年9月2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就青少年健康问题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透露,据统计,全世界范围内青少年过度依赖网络的发病率是6%,我国发病率接近10%左右。

  亚太网络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德良表示,做好未成年人网络防沉迷工作,不仅要在网络游戏领域设置“青少年模式”,还应将这种模式扩大到包括社交软件在内的其他网络领域。刘德良还表示,未成年人心智发育不够成熟,不仅要对其接触网络时间的长短进行限制,也有必要对其接触到的网络内容实行分级或精选,这在其他国家是对于未成年人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

  2019年10月21日,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提请审议。修订草案新增“网络保护”专章,其中规定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游戏实行时间管理。而早在2005年6月,原新闻出版总署组织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主体就制定出《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开发标准》。2019年10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提出实行网络游戏账号实名注册制度、严格控制未成年人使用网络游戏时段时长、规范向未成年人提供付费服务等六大举措。

  对此,刘德良认为,目前相对于修改未成年人保护法来说,更应注重对于已有预防青少年网络沉迷的法规及相关制度的落实。他表示,应该完善相关奖励、举报、投诉规则,真正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

  刘苗则表示,当前游戏防沉迷已成为国际共识,其中游戏分级是当前较为常见的一项措施,被大多数国家所采纳。结合韩国、日本、美国等其他国家的防沉迷实践现状来看,当前的防沉迷系统主要在游戏领域中展开。刘苗建议,应强化包括社交软件在内各领域的未成年人防沉迷监管,针对不同的领域和产品来细化防沉迷的规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