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教育孩子的“伪真理”,不少家长信以为真,看看你信了几个?

发展有规律,教育有真理,要想孩子健康快乐地长大,吸取教育的“真经”是不可或缺的。然而,信息时代的爆炸,信息质量也良莠不齐,真假难辨的教育伪真理令家长防不胜防。不少家长信以为真,很容易在教育上坑了孩子。关于这5大育儿“伪真理”,看看你信了几个?


5个教育孩子的“伪真理”,不少家长信以为真,看看你信了几个?


伪真理一:陪在孩子身边的时间越长,陪伴越高效

现在很流行一句话“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家长深受这句“鸡汤”的洗脑,总认为只要陪着孩子的时间越久,就越能让孩子感受到来自家长的深沉爱意。然而现实是,这种陪伴是一种毫无意义的浪费时间行为,对孩子的智力、人格发展并没有实质性的积极影响。

纵观中国的家长,陪伴孩子时要么是拿着手机打发时间,要么就是拿着工作文件忙着处理问题,完完全全地忽略了“陪伴”二字真正的内涵,也彻底忽视了孩子表现自我、亲近父母的心性和人格。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科学家们曾做过一次研究,结果表明,低质量的陪伴会孩子的发展非常不利。三心二意地陪伴孩子不需要,也对他们的发展起不到积极作用。


5个教育孩子的“伪真理”,不少家长信以为真,看看你信了几个?


家长在陪伴孩子时,切记放下手中的一切东西,全心全意地去陪孩子探索世界。当孩子对某个问题有疑惑时,家长要积极主动地帮孩子答疑解惑;当孩子对某件东西有强烈的好奇心时,家长也要积极引导、鼓励探索。要做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让孩子明白家长陪伴对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5个教育孩子的“伪真理”,不少家长信以为真,看看你信了几个?


伪真理二:给孩子最好的物质条件

在中国家庭,孩子大多数是家庭的中心,家里人全部围着孩子转,而“再穷也不能穷孩子”的观念深入家长的内心,为了孩子吃好穿好,家长再苦再累也是理所应当的。这种伪真理在一些家庭很常见,时时刻刻都在腐蚀着孩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

秉着“给孩子最好的物质条件才能让孩子更出息”的错误观念,重活、脏活甚至力所能及的家务活都不在家长的考虑范围内,生生把孩子养成了一个“身娇体贵”、四体不勤的“半废人”。试问一个没有自理能力的孩子在将来如何自己生活?


5个教育孩子的“伪真理”,不少家长信以为真,看看你信了几个?


过度舒适的物质条件会让孩子迷失自我、不知上进,好的物质条件不如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孩子在能力范围内干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锻炼自理能力、培养责任感。同时给孩子布置一些小任务,通过完成任务可获得一定的奖励,慢慢提升孩子的进取心。


5个教育孩子的“伪真理”,不少家长信以为真,看看你信了几个?


伪真理三:妈妈了解孩子更多一些

“男主外,女主内”几乎成了中国父母固有的相处常态,妈妈也成了陪伴孩子时间最久的人,与孩子点点滴滴的相处中也更容易了解孩子的内心。但是,中国妈妈对孩子的了解更在于关注表面的东西,而忽略孩子的内心世界。

中国科学研究院曾做过一项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甚少关注孩子的兴趣与人格发展。并且,在充分了解孩子的同时会带着主观偏见,认识不到孩子真正的缺点和错误,无法客观地教育孩子。


5个教育孩子的“伪真理”,不少家长信以为真,看看你信了几个?


对孩子的关注重点应在内心变化与心理需求,你知道自己的孩子喜欢的小动物是什么吗?了解孩子喜欢什么颜色吗?给孩子机会表达他们的想法和兴趣,让妈妈更懂孩子。也多从别人的口中了解孩子,更客观地去制定教育孩子的方式。


5个教育孩子的“伪真理”,不少家长信以为真,看看你信了几个?


伪真理四: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父母总觉得只要自己上梁正,下梁就不会歪,因此在孩子面前事事小心谨慎,对自己要求严格,力求尽善尽美,给孩子做榜样去学习。然而现实中孩子却不会总一直模仿父母的举止行为。

有科学研究表明,孩子在2岁左右自我意识就开始萌发。因此除了模仿期,孩子会模仿父母的行为之外,其它时间段都有自己的主观意识,并不会事事模仿父母,以父母的行为为榜样。


5个教育孩子的“伪真理”,不少家长信以为真,看看你信了几个?


父母行关注孩子成长规律,在孩子模仿期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比如餐桌礼仪自己穿衣洗漱,给孩子做一个良好的示范作用。过了模仿期,多给孩子一些表达自我的机会,好的想法要采纳,不好的行为要改正激励,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也有好处。


5个教育孩子的“伪真理”,不少家长信以为真,看看你信了几个?


伪真理五:孩子的性格可以塑造

孩子的性格受多个外部因素的影响无可厚非,然而这些因素影响的效果却是极小的。事实上,对孩子的性格起决定性因素的是人的基因。

德国科学家发现,基因对一个人是否暴躁、易怒有关键决定性的因素。因而在孩子性格的培养上,并不是仅仅靠父母的教育或者外界的引导就能左右。


5个教育孩子的“伪真理”,不少家长信以为真,看看你信了几个?


性格虽然在后天很难再塑造,但是家长有效地引导教育会让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与生活习惯。

孩子在遇到困难会大哭,家长就等孩子平静下来帮助他解决问题,孩子面对陌生人或环境时害羞紧张,家长就带孩子多出去走走,见见世面,开阔心胸,克服对社交的恐惧。性格虽不易改变,却容易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能让孩子形成健康积极的人格。


5个教育孩子的“伪真理”,不少家长信以为真,看看你信了几个?



现在的育儿伪真理真的太多了,上面的伪真理在座的家长中了几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方式要擦亮眼睛了,找准教育“真经”才对孩子的发展真正有用。


5个教育孩子的“伪真理”,不少家长信以为真,看看你信了几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