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清华大学的“三好”学生?

今天,公号“学堂在线”推出了一篇推文,介绍在清华大学杨斌

教授关于在校学生“学好”的三层境界。


什么是清华大学的“三好”学生?


第一层境界:学习(hǎo)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所以学习好是教师、亲友、同学之间经常勉励努力的目标。对于本科生来讲,学得好、考得好、排名靠前是学习好的体现;对于研究生来讲,科研做的好、论文发的好、工作找的好是学得好的反映。但杨斌教授讲,这仅仅是学生来到大学里求学问道的第一层境界。

如果学习仅仅停留在第一境界,教育界也就不必要克服“五唯”顽瘴痼疾,即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的问题,因为这些做到了,第一境界也就到顶了。


什么是清华大学的“三好”学生?


之所以不能够只停留在第一境界,鼓励学生“独上高楼”,一方面因为每个学生都是状态不同的人,而不是统一的被编程机器。另一方面,这样的“高楼”,很多时候只是因眼前目力所及、又为人可见。在表面显得“高”,对于求学的境界立意而言并不足够高。

第二层境界(hào)学习

好(hào,四声)学是指好思、好知穷理,它是求学问道的第二层境界。

好字读音的不同,从一个形容词((hǎo)变成了一个动词(hào),进而说的是好奇的形态、好学的习惯、好问的精神、好研究的形态、好挑战的精气神,这与而只为学习的书呆子是不同的。


什么是清华大学的“三好”学生?


学变成了人生的一“爱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的好,“我没有特殊的才能,我只是激情般地好奇”的好,“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好。

对于好学习的人来讲,学习不仅是人生成长过程中的“首要任务”,更是一种“精神追求、生活方式”,包括对家庭向上、对社会进步的一种责任。

那么怎么才能够算是好学习呢?显然它没有”五唯”所列举定量指标那么容易比较,显性化,但还是可以从那好学之人眼中的光,好思之人沉静的神情,好知穷理之人攻坚克难时“福流”沉浸的状态中体现出来。

什么是清华大学的“三好”学生?


教育一旦让学习者达成这种“好”的境界,不管在求学时学到的知识带走了多少,都会终身受用不尽,也就再无所谓毕业或者离校了。“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达到这个境界,学习者方可称作是“主动学习者”。

第三层境界:学(hǎo)习

学好(hǎo)习即学习好的习性、品行、修养与价值观。它不是指具体的学科知识、素质技能等显性学习内容,而是指培养人的本质规律。

在传统教育中,百姓说这位先生教人学好(hǎo),孩子跟人学好(hǎo),重要在这个“好”字上,略微带有儿化音,强调的是学习最最重要的目的是立德树人。


什么是清华大学的“三好”学生?

“德者,本也”,一个人有再多知识,有再大本领,有好学习惯,但没有这第三层境界,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准绳,没有了为人的基础。

古人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蔡元培先生说“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清华学校校歌》也说“器识其先,文艺其从”,都在彰显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那么问题来了,前面学习的两层境界,效果甄别起来相对比较容易。但“德”如何来评价呢?是否能够有大家共识的、比较客观的、简便易行的标准来衡量呢?如果没有衡量标准,那么长而久之,“五唯”还会去了再来了。

在如何评价“德”的问题上,杨斌副校长没有给出答案,或许评价它压根就是一个伪命题吧。

什么是清华大学的“三好”学生?


卓大大,这个世界上,不,至少在我的身边,太多人不看重过程,只在乎结果。而那些付出汗水时间的穷人就会被富得流油的富人“踩在脚下”。学习上,竞赛中,我想以后职场上更是如此吧? 太多的名声,太多奖励,让一群又一群人获得所谓的“成功”,是我不明事理还是事理不明

回复:en......,感觉有点愤世嫉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