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超薄、抗菌、防水、超高電磁屏蔽性能於一體的微孔膜


集超薄、抗菌、防水、超高電磁屏蔽性能於一體的微孔膜

背景介紹

電磁屏蔽(EMI)在便攜式電子設備、無線通信、航空航天、軍事和醫療設備領域至關重要,是保證設備正常運轉不可或缺的手段。隨著智慧照明和可穿戴設備的發展,迫切需要尺寸小、重量輕、柔韌性好、疏水性強、EMI性能好的材料,但是目前的EMI材料多以金屬為主,很重而且韌性差。

針對這種需求,研究者已經開發了眾多功能性導電納米複合材料或組件,如基於碳納米管(CNT)、石墨烯、過渡金屬碳化物(MXene)和金屬納米纖維的材料。其中,在EMI材料中引入微孔結構,通過增加入射電磁波的反射次數可以有效提高屏蔽效率(SE),這種做法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這種材料的歸一化比SE值(SSE)甚至達到了驚人的136752 dB·cm2·g-1。

雖然微孔結構的EMI材料電磁屏蔽性能優異,但其厚度達到了毫米甚至釐米級,而且機械性能差,柔韌性不足,嚴重阻礙了實際應用。

成果介紹

基於以上分析,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Jing Wang教授課題組設計了一種金屬包裹的聚合物納米纖維微孔膜,這種薄膜厚度只有數微米,但卻有著優異的電磁屏蔽性能:SSE達到驚人的232860 dB·cm2·g-1,2.5μm厚的薄膜SE高達60 dB,彎折1000次後SE仍能達到53 dB,遠超行業要求的20 dB。同時這種材料密度僅1.6 g·cm-3,比A4紙略重,還具有抗菌和防水功能,是一種很有應用前景的超高性能EMI屏蔽材料。

集超薄、抗菌、防水、超高電磁屏蔽性能於一體的微孔膜

金屬包裹微孔膜的製備和表徵

集超薄、抗菌、防水、超高電磁屏蔽性能於一體的微孔膜

圖1.(a)靜電紡絲製備尼龍微孔膜;(b)將多層微孔膜進行熱壓,使其熔融交聯;(c)熱壓微孔膜的SEM圖像,金屬包裹點在黃色圓圈內;(d)熱壓微孔膜的放大SEM圖像。

研究者首先利用靜電紡絲製備出1.2 µm和2.5 µm厚的尼龍微孔膜,將多層微孔膜在200℃、2噸壓力下熱壓20 min,使其熔融、交聯得到熱壓膜,這有利於提高薄膜的機械強度。為了更好的讓金屬包裹住微孔膜,研究者在薄膜表面聚合了一層聚多巴胺(pDA),然後將薄膜浸入含有Cu2+或者Ag+離子的溶液中,以硼烷二甲胺(DMAB)或者葡萄糖為還原劑將Cu2+或者Ag+沉積到微孔膜上,製備出金屬包裹的納米纖維薄膜。

集超薄、抗菌、防水、超高電磁屏蔽性能於一體的微孔膜

圖2.(a)銅包裹納米纖維的SEM和AFM圖像;(b)薄膜橫截面的SEM圖像;(c)微孔膜結構示意圖;(d)微孔膜的照片,尺寸為4×7 cm2;(e)即使膜發生褶皺,LED仍會持續發光;(f)在低驅動電壓(1V)下,薄膜均勻的電熱行為(溫度範圍在22.5~31.0℃之間);不包Cu(g)和包Cu(h)薄膜的接觸角;純聚合物納米纖維膜(i)和Cu包裹的聚合物納米纖維膜(j)對大腸桿菌的抑制性能(綠點對應活細菌,紅點對應死細菌)。

研究者對微孔膜進行了結構表徵,發現熱壓交聯後,納米纖維之間產生了結合點,被金屬包裹後,金屬納米層之間結合牢固,顯著降低了薄膜中金屬層之間的接觸電阻。pDA層的引入實現了Cu納米顆粒在纖維上的連續均勻生長,有利於金屬緊緊的包裹住納米纖維。金屬包裹前後,尼龍納米纖維的平均直徑分別為84 nm和86 nm,金屬包裹的纖維結構對於薄膜的高電導性以及高EMI性能至關重要。

薄膜的微孔結構,以及金屬和納米纖維之間的牢固結合,使得薄膜具有很高的抗機械變形能力和出色的可彎曲性。經過1000次彎曲後,薄膜電導率沒有變化,說明金屬層與尼龍納米纖維的粘合非常牢固。

薄膜的溫度分佈非常均勻,4×4 cm2的薄膜在1V的低壓下溫度可以達到30℃,非常適合用作戶外使用的柔性可穿戴電加熱器設備。包裹金屬後,薄膜接觸角從30°增加到110°,將親水膜轉變為疏水膜的同時還具有優秀的抗菌性能和透氣性。

銅包裹微孔膜的EMI性能

集超薄、抗菌、防水、超高電磁屏蔽性能於一體的微孔膜

圖3.銅包裹微孔膜的EMI性能。(a)X波段中的EMI性能;微孔膜的(b)電導率和密度,以及(c)EMI屏蔽機理;(d)在10 GHz時,改變反應時間對薄膜EMI性能的影響;(e)X波段不同厚度薄膜的EMI性能;(f)在整個X波段範圍內,薄膜屏蔽性能的理論計算與實測值的對比;(g)在超寬頻率範圍內薄膜的EMI性能,以及1000次彎曲前後薄膜在X波段的EMI性能;(h)5.0和2.5μm厚的銀包裹微孔膜的EMI性能;(i)不同厚度的銅包裹PVDF微孔膜的EMI性能。

研究者研究了金屬包裹微孔膜的EMI性能。發現通過調節反應時間,可以改變納米纖維上的金屬含量,從而優化材料的電導率和EMI性能:金屬包裹反應1 h後,材料的電導率僅為7.18 S·cm-1,在X波段(8.2~12.4 GHz)的SE值為15 dB;反應時間延長到1.5後,薄膜厚度達到2.5 μm,材料電導率提高到7870 S·cm-1,SE高達60dB,遠遠超出了業界要求的20 dB,可以衰減99%的入射電磁波。隨著反應時間的延長,材料密度有所增加,反應2小時後材料密度僅為1.6 g·cm-3,比A4紙略重。

延長靜電紡絲的時間可以增加薄膜厚度,薄膜越厚越有利於增加入射電磁波的反射次數,有利於提高EMI性能:當薄膜厚度從1.2微米增加到5.0微米後,SET和SEA顯著增加。

研究者在各種頻率範圍內(X、Ku、Q、太赫茲波段)研究了薄膜的EMI性能,與其它材料相比,本文製備的材料在更寬的頻率範圍內均表現出優異的性能。2.5 µm厚的薄膜在經過1000次彎曲後SE仍保持53 dB,表現出優異的穩定性。

研究者還製備了Ag包裹的微孔膜,其電導率達到31200 S·cm-1,在2.5至5.0μm的厚度下SE值高達55.1至77.6 dB,但是在相同厚度下,Ag薄膜的性能與Cu薄膜類似,均高於Cu包裹的PVDF薄膜。

小結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Jing Wang教授課題組設計出一種質量輕、柔韌性好、超薄的金屬包裹納米纖維薄膜,可以用作EMI材料。與傳統材料相比,這種材料厚度僅2.5 μm,電導率達到7870 S·cm-1,SE更是高達60dB,遠遠超出了業界要求的20 dB,可以衰減99%的入射電磁波,而密度僅為1.6 g·cm-3,比A4值略重。經過1000次彎曲後,Cu包裹納米纖維薄膜的SE仍然高達53 dB,表現出優異的柔韌性和性能保持率。這種薄膜不僅EMI性能優異,還具有抗菌和防水等多重功能,在智慧照明和可穿戴設備中有廣泛應用。

原文鏈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a.20190849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