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早期設計的坦克,傳說中的陸地戰列艦——門捷列夫超重型坦克

在人類坦克的發展史上,我們總是能看到各種奇形怪狀的坦克,比如英國馬克Ⅰ型菱形坦克、只有架子沒有裝甲的法國“保羅坦克”等等,可以說百花爭豔、腦洞大開。

其中俄國必將在腦洞大開的坦克發展史上佔據一席之地、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除了廣為人知的擁有兩個巨型鐵輪子的“沙皇戰車”,俄國還有一款陸上戰列艦、移動鐵盒子:門捷列夫超重型坦克。

世界早期設計的坦克,傳說中的陸地戰列艦——門捷列夫超重型坦克

1896年的瓦西里·門捷列夫和他老師的照片

門捷列夫超重型坦克是1914-1915年間由俄國人瓦西里·德米特里耶維奇·門捷列夫主筆設計的坦克,而瓦西里正是化學家、元素週期表的發明者德米特里·伊萬諾維奇·門捷列夫的次子。

瓦西里畢業於尼古拉斯一世海軍工程學院,是正兒八經科班出身,擁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儲備,同時也是一名軍事愛好者,畢業兩年之後到了俄國涅夫斯基造船廠,成為廠裡一名設計師。

如果當時的俄國海軍足夠強大,瓦西里將參與俄國海軍大型水面艦艇設計,發揮自己的特長成為首席設計師、總師,走上設計師的巔峰。

世界早期設計的坦克,傳說中的陸地戰列艦——門捷列夫超重型坦克

對馬海戰

不過在日俄戰爭中,俄國遠東艦隊在旅順口之圍中被日本聯合艦隊徹底擊潰,大量戰艦被直接擊沉在港口泊位上;千里迢迢跨過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前往遠東增援的波羅的海艦隊增援艦隻在對馬海峽海戰中幾乎被全數殲滅,俄國艦隊損失了大量水面主力艦艇,自此從世界第三一路狂瀉,成為了列強中的吊車尾。

戰後俄國深受刺激,雄心勃勃想重建海軍,但此時的俄國早已是末路飄搖,連年戰爭導致國庫空虛、國內起義更是此起彼伏,沙皇是有心無力,沒錢沒力再去大規模建設戰列艦、巡洋艦等大型水面艦艇。

俄國沒錢,瓦西里又太年輕,資歷太淺、經驗不足,因此能參與潛艇、拖船和佈雷艦等等在當時水面艦艇編隊中處於邊緣位置的支援艦隻的設計。

人不輕狂枉少年,一心想要“設計報國”的瓦西里並不甘心於支援艦隻的設計。針對當時沙俄海軍的孱弱不堪,瓦西里決定從陸軍下手。從1911年開始,瓦西里開始著手設計一種“誰也沒見過的、攻守兼備的陸地移動堡壘”。

世界早期設計的坦克,傳說中的陸地戰列艦——門捷列夫超重型坦克

門捷列夫超重型坦克與真人對比圖

但他並不是一個正兒八經的陸地武器設計人員,學習的也不是陸軍工程技術,甚至不懂得陸軍武器設計的基本原則,因此由他來設計的坦克將註定成為悲劇。

當時的瓦西里根本沒有任何前例可循。在瓦西里設計坦克的那個年代,俄國從未有人系統的提出“裝甲戰車”的概念,甚至於當時的世界陸軍強國德國、法國也沒有這一類系統的概念,當時儘管出現了馬克沁等重機槍,但普遍的步兵戰術還是挖壕溝、拉鐵絲網,然後炮兵轟,步兵衝,排隊槍斃。

只有1915年由英國設計並且製造出的小遊民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第一輛坦克,但此時已經是在一戰爆發後了。

因此瓦西里要想設計坦克,就只能從海軍艦艇設計上著手。

在那個崇尚大艦巨炮的時代,戰列艦就是海上的無敵霸主,依靠重型裝甲、大口徑火炮、大噸位船體成為了無數熱血男兒的夢中情人,作為一名海軍設計師,瓦西里自然也不能例外。

世界早期設計的坦克,傳說中的陸地戰列艦——門捷列夫超重型坦克

門捷列夫超重型坦克設計圖,可見氣動懸掛的氣囊

因此在他的設計理念中,重型裝甲、大口徑火炮是坦克的首選。在當時沒有陸軍招投標、更沒有外部援助的情況下,瓦西里的坦克主火炮是一門海軍加農炮,火炮口徑120毫米,備彈51發,裝彈方式與艦炮相同,擁有著驚人的破壞力。

但由於坦克體量有限,不可能直接照搬戰艦旋轉艦炮的設計,因此如果想裝下大口徑火炮,就只能採取固定炮塔而不是旋轉炮塔,如同二戰中的坦克殲擊車。這也導致門捷列夫超重型坦克火炮的俯仰角度和左右移動角度都受到極大限制,主炮只能在左右或者上下16度的範圍內移動瞄準,射擊範圍感人。

重型裝甲的概念則直接照搬,而且全部是垂直裝甲,因此門捷列夫坦克的正面裝甲是152毫米,側面裝甲100毫米,車頂裝甲達到了76毫米,在那個口徑等於穿深的時代,這個厚度足以抵擋當時各國一線部署的中大口徑火炮。

瓦西里還創新性得使用了在當時十分新穎的氣動懸掛,通過高壓氣瓶來調節懸掛系統,讓坦克履帶可以在遭遇不平地面時通過調節負重輪的高低實現平穩通過,在遭遇側面打擊時則可以直接“蹲下”用車身裝甲保護履帶保證機動能力,同時還可以通過前後負重輪高低的調節使之擁有更好的火炮仰角。

世界早期設計的坦克,傳說中的陸地戰列艦——門捷列夫超重型坦克

門捷列夫超重型坦克剖面圖,可見升降式炮塔

此外,瓦西里考慮到當時陸戰主力是步兵,一旦遭到圍攻單門大口徑坦克炮對付步兵戰力有限,因此在車頂還有一個伸縮式炮塔,平時收入車身內,戰時可以通過氣動的方式升出,炮塔內有一門馬克沁重機槍。但由於車身高度以及炮塔布局的限制,因此機槍射界有限,僅能在兩側做到無限制射擊。

大口徑火炮、重型裝甲、氣動懸掛等一系列設計也導致坦克擁有上百噸的驚人重量,為了能讓坦克跑起來,現有汽車、拖拉機發動機和蒸汽機都不行,驅逐艦等大型艦隻的發動機太大,最終瓦西里將潛艇用內燃機直接搬上來,稍加改動以供應動力和所需電力。

發動機位於車身的後方左側,發動機正前方的油箱可以儲存足夠行進50公里所需的燃油。

由於潛艇用內燃機只有250馬力,功率小,車身重,為了保證動力,門捷列夫採用了一個前4後1的變速箱,可以讓戰車緩慢加速到每小時27公里的速度,這比後來出現的馬克Ⅰ型快很多,但這也只是理論數據。

世界早期設計的坦克,傳說中的陸地戰列艦——門捷列夫超重型坦克

門捷列夫超重型坦克開火想象圖

同時120毫米凱恩加農炮重量驚人,為了配平防止出現頭重腳輕,瓦西里將發動機、儲氣瓶、發電機等機電設備都放到了車體後部,這一設計更是直接源自於潛艇。

塞進這麼多東西后,坦克全長11米,寬4.4米,高2.8米,整車重量達到173噸,十足的龐然大物。

門捷列夫超重型坦克設計成員8人,包括車長、駕駛員、技師、機槍手、炮手以及三名裝彈手。其中裝彈手兼任觀察手,除了裝填炮彈,還需要通過車身四周的窺探窗觀察車身周遭情況,並彙報給車長和駕駛員。

同時因為超重的重量和超低的移動速度,指望坦克本身進行機動作戰根本不現實,因此瓦西里專門為戰車設計了一種鐵路運輸拖車,可以通過蒸汽機車牽引或者自身動力傳動(戰車主動輪可以通過特殊裝置與拖車車輪相連以提供動力,應該是類似於傳動齒輪或者鏈條的東西),通過鐵路移動到最靠近戰場的位置,然後依靠自身動力加入戰場。

世界早期設計的坦克,傳說中的陸地戰列艦——門捷列夫超重型坦克

當時俄軍主力蒸汽機車

簡單來說,瓦西里按照海軍艦艇的設計理念設計出了這一款門捷列夫超重型坦克,紙面數據漂亮,火力強大防禦出色,移動能力也能跟上步兵速度,妥妥的陸地戰列艦、移動要塞,一旦登場必將完全改變當時一戰的戰場局勢,突破德奧聯軍的東部防線長驅直入,沙皇完全沒有拒絕的理由。

只是瓦西里在設計的時候完全忽視了俄國的現實。俄國雖然擁有7萬公里的鐵路里程,但俄國鐵路幾乎沒有可以直接延伸到邊境的支線,也就是說,即便坦克運到了前線,還需要再跋涉前行很長一段路才能到達前沿陣地參與進攻。

而且假設俄軍真的取勝,俄國的鐵軌間距與歐洲諸國是不一樣的,俄國的是1524寬軌,而歐洲使用的是1435毫米標準軌,俄國可以用繳獲的蒸汽機車和車廂進行人員物資機動,卻無法利用現成的鐵軌實現坦克機動,門捷列夫超重型坦克將在之後的戰爭中無法發揮作用,那麼造這個東西也就毫無意義。

更何況一戰爆發後俄國嚴重缺乏牽引機車,單單1915年就向美國購買了400臺Ye型蒸汽機車,後又追加了475臺的訂單,整個一戰俄國幾乎一直在進口蒸汽機車。

同時有一個更現實的問題,就是俄國主戰場基本可以確定就在西線歐洲部分,那裡是歐洲大平原,土壤肥沃鬆軟,一下雨、一化凍全是淤泥,連修鐵路都費勁,173噸的鐵傢伙根本就寸步難行,即便真的運到了前線,恐怕只能當做固定炮臺使用,因為根本走不動,還不如一門人操馬拉的120加農炮。

世界早期設計的坦克,傳說中的陸地戰列艦——門捷列夫超重型坦克

19世紀末,俄國頓巴斯煤礦區的工人正在向火車上裝煤

再者就是俄國的工業水平。表面上看俄國很厲害,1861-1913年間,俄國鋼鐵年產量由32萬噸增至491萬噸;煤由37萬噸增至3.6億噸;糧食產量8700萬噸,石油由0.2萬噸増至680萬噸,鐵路里程70000公里,總里程在世界上僅次於美國。

但俄國實際上仍然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19世紀末俄國的工業產值只佔世界總產量的5.5%,產業工人還不到200萬,工業化程度低,技術落後而且產業門類不齊全,對外資依賴嚴重。外國資本佔到了俄國工業生產資本份額的一半,在冶金、採礦、機器製造等重工業部門中,外資所佔比例甚至超過70%。

而且在戰爭開始之後,俄國沒有在工業領域進行戰爭動員,進行民轉軍,反而是大量工廠被停工,工人和技術員被動員去了前線。前沙皇軍隊炮兵總督首腦馬尼科夫斯基曾寫道:“特別是武器製造生產,不僅人員,而且機床、工具、繪圖儀器、和最重要的東西,即生產技能都被分散和渙散了。”

在當時的情況下,俄國根本不可能迅速集中力量生產坦克。

世界早期設計的坦克,傳說中的陸地戰列艦——門捷列夫超重型坦克

門捷列夫超重型坦克模型

說回門捷列夫超重型坦克本身的問題。

門捷列夫超重型坦克是瓦西里利用業餘時間私底下搞的,沒有船廠的支持,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完全沒有前例可循。所以儘管有著詳盡而嚴謹的介紹和設計圖紙,但是沒有任何的樣品和實物可供展示,更別說進行實地考察和體驗了。

而且瓦西里在設計坦克的時候因為沒有前例可循,所以他所有的數據都來自於計算而不是實際應用,當然這不是什麼問題,但所有的設計指標都是理想狀態下實現的,一旦上了戰場到底能發揮多大效能猶未可知,1916年的俄國已經沒有時間讓瓦西里邊設計邊修改了。

其次在一百多噸的重壓下,氣動懸掛、行走機構能否承受重達一百多噸的車身,改裝自潛艇發動機的坦克發動機與變速箱的配合,變速箱能否承受發動機的巨大扭矩,這些都是函待解決的問題。還有,以當時俄國的重工業實力來看,這些機械部件的可靠性必須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世界早期設計的坦克,傳說中的陸地戰列艦——門捷列夫超重型坦克

迷彩塗裝的英國馬克Ⅰ型坦克

此外,173噸真的很重、很大,在俄國當時的工業水平下必然花費不菲,加上俄軍在戰爭中已經發現火力嚴重不足,部隊的優先需要是大規模增加重機槍和火炮的數量,而不是將資源投入到前途未知的神秘兵器上,最終門捷列夫超重型坦克未能獲得沙皇青睞。

到了同年秋天,由於英國馬克Ⅰ型坦克正式亮相,在索姆河戰役中,坦克突破了德軍的塹壕,配合步兵進攻推進了 4~5 公里,表現可謂讓人眼前一亮。

瓦西里覺得時機成熟就重新針對英國馬克Ⅰ型坦克的優勢和沙俄高層的意見對戰車做了改進設計,裝甲削弱到了50-76毫米,車身不足百噸,更強大的127毫米主炮也被移到了炮塔當中,同時還安裝了兩門同軸機槍。

但還是同樣的問題,很強但不符合當時的俄國國情,最終導致門捷列夫超重型坦克胎死腹中。

世界早期設計的坦克,傳說中的陸地戰列艦——門捷列夫超重型坦克

門捷列夫超重型坦克

儘管門捷列夫超重型坦克未能投產,不過瓦西里·德米特里耶維奇·門捷列夫的設計無疑是相當超前和革命性的,更具有相當驚人的創新性。時至今日,自主控制履帶、發動機後置、氣動懸掛、大口徑主炮等理念依然在現代新型坦克身上清晰可見。

如果門捷列夫超重型坦克當初真的被生產出來,又是否會徹底改變戰場形勢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