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守纯:坚贞不屈,绝不向敌人泄露任何秘密

李守纯,原名宋耀宏,1908年出生在广东省花县狮岭黎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4岁这一年因同村恶霸扬言要将他“标参”(即扣作人质让家属赎身),父亲托人把他送到广州沙面某洋行当勤杂工。

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广东工人农民运动掀起高潮,少年李守纯在人生道路的起步阶段,就有幸受到无产阶级先进思想的教育和影响。1924年7月,为抗议英帝国主义颁布侮辱中国人民的苛例“新警律”,党领导沙面工人进行了长达月余的罢工,并取得胜利。这对已加入洋务工会的少年李守纯,是一堂难忘的启蒙课,火热的斗争促使他在政治上迅速进步。他积极投身省港大罢工的行列,热情参加劳动童子团的工作,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他被调入中共广东区委机关任机要交通员,并负责油印工作。他组织观念强,工作认真细致,以优良的政治素质和勤恳的工作作风,给同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27年“四一五”事变后,李守纯随广东区委撤退香港。这时革命斗争已进入低潮,形势险恶,各地党组织不断遭到破坏,但他在逆境中依然积极工作。1929年初,他被派往上海从事工会工作而被捕,但因敌人查不到证据而被释放。由于身份暴露,1932年初,组织上安排他回香港,但适逢省委机关遭到破坏而失去组织联系。这是他有生以来最痛苦的日子。但他并没有丧失信心,仍然坚持联系群众,广交朋友,进行抗日宣传活动。他改名李守纯,于1933年来到高明县第三小学,以老师身份为掩护,进行革命活动,团结进步学生和农村青年,通过建立进步组织力社,发动群众反对苛捐杂税,打击农村封建势力,打下了扎实的群众基础,为后来在高明县开展建党工作准备了条件。

1936年9月,中共南方临时工作委员会成立。在此之前,北方局派薛尚实到广东恢复和发展党组织,薛首先和陈勉恕、李守纯取得了联系,恢复了中国共产党在广东西江一带的组织活动。从此,他更积极工作,不辞劳苦地为恢复和发展其他地区的党组织而四处奔走。1936年秋,他受命去广西,这时广西党组织与中央失去联系已近5年之久。他到达广西后,首先与南宁地区的地下党组织取得联系,随后又联系上了右江苏区和郁江地区的党组织。在李守纯的建议下,原拟召开的郁江地区党的会议,改为广西省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1936年11月7日会议在贵县三里罗村选举产生了中共广西省委。会后,李守纯将情况电告中共南方临工委。薛尚实亲自前往南宁,从此恢复了中央与广西党组织的联系。

1938年夏,省委派李守纯到四会、广宁一带检查党组织恢复和发展的情况。他对当地党组织发展缓慢的现象提出了中肯的批评,很快地打开了局面。半年后,中共广宁县委成立,四会县也成立了党的临委。1938年11月,中共广东西江节流特委成立,他被任命为首任书记,下辖新兴、高明等9个县,1939年3月,高明县已发展党员80余人,他在党代会上当选为县委第一书记。1940年春,罗定情况告急。他又挺身而出,奉命出任罗定县委书记。当国民党罗定当局疯狂捕捉共产党人时,他带领县委机关,奉命撤出罗定。他本人也调省委任政治交通员。

1944年初夏,正是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期。日军为了挽救其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失利,援救它侵入南洋的孤军,从河南开始,发动了对正面战场的所谓“一号作战”。四五月间,侵占了郑州、许昌,打通了平汉线,继之又于6月开始,向湖南进攻。国民党军队战场大溃退。与此同时,国民党的反共活动却猖狂至极,自1941年第二次反共高潮波及广东后,国民党顽固派于1942年5月制造粤北事件,破坏了中共粤北省委机关,6月,逮捕了中共南方工委主要负责人。

李守纯是在极其险恶的形势和艰苦条件下在粤北地区坚持抗日地下斗争的。1940年5月,他在任省委政治交通员期间,经常奔走于西江、粤中、南路地区之间,及时向省委提供各地斗争情况,并传达省委的指示。1940年7月,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省委决定将北江特委分为前北特委和后北特委。后北特委负责国统区后方的党组织领导工作,辖曲江、仁化等9个县。李守纯担任组织部长,后任特委书记。1942年5月粤北事件后,南方局请示中央,命令广东国统区党组织一律暂停活动,已暴露身份的党员,一律转移,其他干部以社会职业为掩护,实行“三勤”:勤学、勤职、勤交友,等待时机。1943年中共广东省临委成立后,仍坚持个别联系。李守纯就在这样险恶的形势下,坚持工作。他组建过印刷合作社,克服了资金和技术方面的困难,印刷省委的机关刊物《新华南》及党内文件。他又领导着樟脑合作社和机关合作社。由于经营有方,管理妥善,不仅经济效益好,而且为党开展地下斗争提供了方便的条件。他还直接领导韶州师范学校中的党组织,组织党员及进步学生到英德、翁源、佛冈一带农村开展活动,为迎接广东人民抗日武装东江纵队北上作准备。正当他满怀信心,准备迎接新的战斗,抵御日军的疯狂进攻之际,因合作社系统党员叛变,因而招致韶关党组织的大破坏。1944年6月19日,李守纯和他的妻子在韶关东河坝被捕。

李守纯被捕后,关押在国民党第十二集团军政工情报机关所在地——韶关市“基庐”。敌人把他列为重犯,单独监禁,并使用一切威逼利诱的手段,企图在他身上打开缺口,消灭粤北地区的共产党组织。

敌人所有的酷刑都用尽了,体质原来就比较虚弱的李守纯已被折磨得体无完肤。但他仍然坚贞不屈,绝不向敌人泄露任何秘密,保持了一个革命者的高尚气节。这时日军经常空袭,只有在警报响起时,他才被放出来,得以见到难友和同志们。他勉励大家坚持斗争,不要向敌人屈服。过了一个多月,韶关告急,国民党军队再次在日军进攻面前退逃。“基庐”里被关押的共产党人,经芙蓉山监狱转押始兴后,又押往南雄县。李守纯带着满身的伤残,步履难艰,在敌人的刺刀下经过数天长途跋涉,到达南雄监狱。这时他染上了恶性疟疾,监狱又不予治疗。病情急速恶化。同志们为他凑钱请医救治,终因病情严重,无法挽救,在9月的一个晚上,李守纯牺牲于狱中。

李守纯牺牲后,他新婚的妻子陈志良由过去在韶州师范读书时的校长黄焕福保释出狱。这时她的大哥陈柏昌已在东莞县抗日前线光荣牺牲,但她仍然说服年迈的母亲,决心重返抗日战场。

1945年春,几经周折,陈志良找到了党组织,经北江特委批准,恢复了组织关系后,坚决要求参加武装斗争,被派往东江纵队西北大队电台工作。部队生活十分艰苦,陈志良身患痢疾,仍以无比坚强的毅力坚守岗位。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后,部队于1945年9月到达始兴瑶山,遭国民党军队包围。10月,部队突围,陈志良因重病,留瑶山治疗,不幸遭国民党军队搜捕杀害,时年23岁。

新中国成立后,李守纯、陈志良均被追认为革命烈士。李守纯的事迹,收录在《南粤英烈传》及《广州英烈传》等书中。陈志良的事迹,收入韶关市和仁化县的党史资料及广东党史资料丛刊《东纵在袁屋边》。


温馨提示: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华英烈网(ID:zhonghuayingliewang)

投稿须知:投稿请将作品以附件形式(建议将邮件主题命名为“作品形式+标题+投稿人姓名/单位/地址/联系方式(手机/QQ/微信)”)发送至邮箱[email protected],详情请点击 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