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將至,又喚鄉愁

清明將至,又喚鄉愁


時序已是春分,早春已然過去,白天也變得越來越長了。雖如此,天氣多變,乍暖還寒,最難將息。

春天確實孩兒臉,說變就變,古語云:“二、八亂穿衣”,果真不假。剛剛還陽光燦爛,一眨眼又烏雲密佈,穿衣都叫人無所適從。本應是春光明媚的大好季節,卻常常讓陰雨綿綿搞得心情一團糟。自然,春天裡的綿綿細雨是再尋常不過的,但接連不斷的淫雨霏霏,加上陰冷的天,久而久之,會讓人愁眉不展,心裡悶得慌,一股愁緒便油然而生了。

若只是壞天氣帶來的愁,還好解脫。然而隨之即將到來的清明時節,更會在人們心中湧起濃濃的鄉愁!

節到清明分外愁……

是的,清明節裡的這種愁,那是一種遊子對家園的鄉愁;那是一種揮之不去的愁;更是一種生者痛悼死者永遠的愁……正如唐代詩人羅隱《清明日曲江懷友》所寫“……二年隔絕黃泉下,盡日悲涼曲水頭”。在中華民族唯一充滿“傷悼情懷”的傳統節日裡,人們是無論如何也高興不起來的,有的只是濃濃的、深深的愁緒,因為這節日,只能由生者替死者來過,而且一直過下去。

哦,清明將到,遊子可回?只因祖先在呼喚,鄉愁又起!遊子若無法歸,家人遠捎而去的“烏龜粿”便是一個個的鄉愁,當你品嚐這寄託無盡哀思的“烏龜粿”時,濃濃的鄉愁便油然而起。

而當你返回故園,那濃濃的鄉愁便是眼前山上那一方矮矮的墳墓,只是,你在外頭,親人卻在裡頭。清明節裡,漫山遍野掃墓的情景,宋代詩人高翥的《清明》詩裡早已描繪得淋漓盡致了:“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狸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何其傷感的場面,此情此景,叫人情何以堪?

我那慈祥的祖母,已離開我二十幾年了。她生前精心培育的玉蘭樹,依然開得茂盛。這個清明節,我要摘幾朵玉蘭花,放在她的墳上。我想,那芬芳的花香,她定然聞得到。

我站在高山之顛,面朝大海,眺望著對面那個美麗的寶島。此時,余光中老先生已長眠在寶島上,卻彷彿面朝大陸這邊,依然隔海高聲吟誦道:“……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是的,我在這頭,寶島在那頭。只是寶島何時得以歸,方解大陸百年愁!


作者簡介:沈益群,福建省漳州市詔安縣橋東中學高級教師,福建省漳州市作家協會會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