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大國:古代中國的正義兩難》親情與國法的兩難——大義滅親?

關於作者

熊逸,稱得上是一位奇人。學貫中西的思想隱士,著作等身的文史作家。最初起於天涯論壇煮酒論史版塊,以解讀《孟子》《周易》《老子》等一系列國學著作而為人所知。他的文字,通俗易懂,全無故弄玄虛又詼諧幽默。得到《熊逸書院》《熊逸·佛學50講》《熊逸講莎士比亞》《熊逸·宋詞10講》《熊逸·唐詩必修50講》主理人。

關於本書

這本《治大國》是熊逸的上一本著作《我們為什麼離正義越來越遠》的續篇,在前作裡,作者主要證明正義其實並不是一個自洽的概念,而只是一種模糊而充滿歧義的觀念,而在本書中,作者則是通過探討古人所面臨的倫理問題,來聚焦正義問題在古代社會中的具體呈現形式,並藉此指出,古人對正義的理解,其實已經可以看出他們對正義自洽性的否定精神。

核心內容

作者集中討論了古人眼中的“正義”觀念,揭示出古人眼中的正義其實和我們現在的通行觀念並不相同,甚至有時還彼此相反。

這本書的重點內容是圍繞古代正義問題選取的三個兩難問題而展開的,分別是:

  • 第一,親情和國法的兩難。
  • 第二,特權和平等的兩難。
  • 第三,義和利的兩難。
《治大國:古代中國的正義兩難》親情與國法的兩難——大義滅親?

前言

你好,歡迎每天一本書。

今天為你解讀的是《治大國:古代中國的正義兩難》。在這本書裡,作者集中討論了古人眼中的“正義”觀念,揭示出古人眼中的正義,其實和我們現在的通行觀念並不相同,甚至有時還彼此相反。所以要理解古人的思想和行為,首先要理解他們的思想觀念。

我會為你講述書中的精髓:人們對正義與道德原則的判斷,終究無法擺脫對利益的權衡和取捨。

解讀本書前,讓我先問你一個問題:我們知道有句話叫“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也就是天子的兒子犯了法也要治罪。那麼,如果是天子的父親犯法,那天子該不該治他罪呢?有人會覺得這不是白問嗎?前面那句話的意思,不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嘛,那天子的兒子和老爸,應該也是一個待遇吧。這裡,我們且不論這句話所標榜的法制理念在古代是不是真的實現過。

其實天子的父親犯了罪反而更棘手,因為對於天子,這就成了孝道和國法誰先誰後的問題。不要忘了,儒家向來提倡以孝治天下。而如果你知道,古人對這個問題得出的標準答案是,天子應該丟下王位,帶著父親跑路,你會不會大吃一驚呢?而且這個答案不是拍腦袋想出來的,而是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幾代人的論證才得出的。那他們到底是怎麼得出這個結論的?我們能夠跨過時間的代溝,去理解古人的想法嗎?且聽本書作者熊逸為你一一道來吧。

本書的作者熊逸,稱得上是一位奇人。他最初起於天涯論壇煮酒論史版塊,以解讀《孟子》《周易》《老子》等一系列國學著作而為人所知。他的文字,通俗易懂,全無故弄玄虛又詼諧幽默,妙趣橫生,思辨縝密,邏輯嚴謹,又旁徵博引,融匯東西。可以說思想性和趣味性兼具,受到讀者幾乎一面倒的好評。

但同時熊逸又是一個神秘人物,他有一連串筆名,可除了圖書編輯,幾乎沒人見過他的真面目,有人說他挺年輕,有人說他是老學究,有人說他是女的,甚至有人說他是一個多人組合。可以說,他就是一個在互聯網時代的思想隱士。值得一提的是,得到App創始人羅振宇也是熊逸的粉絲,正是他的大力推薦,讓熊逸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認識。在得到,還有熊逸主講的大師課呢。

這本《治大國》是熊逸的上一本著作《我們為什麼離正義越來越遠》的續篇,在前作裡,作者主要證明,正義其實並不是一個自洽的概念,而只是一種模糊而充滿歧義的觀念,而在本書中,作者則是通過探討古人所面臨的倫理問題,來聚焦正義問題在古代社會中的具體呈現形式,並藉此指出,古人對正義的理解,其實已經可以看出他們對正義自洽性的否定精神。

這本書的重點內容呢,就是圍繞古代正義問題選取的三個兩難問題而展開的,分別是:

  • 第一,親情和國法的兩難。
  • 第二,特權和平等的兩難。
  • 第三,義和利的兩難。

第一部分

這三個問題,彼此不同,但是也互相關聯,共同構成了本書的主題,也就是在面對這樣的兩難選擇時,我們應該秉持什麼原則?是不是真的存在這樣一種“正義的原則”呢?

好,我們先來看看第一個問題:親情和國法的兩難。

這個問題,我們現代人看來不算什麼問題。所謂法不容情,代表無私公正的法律,怎麼能夠被人情左右呢?但是在提倡以孝治天下的儒家看來,當國法和親情有衝突的時候,到底應該站在哪一邊,這還真是個問題。

上面說到的問題,來自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的學生桃應,對他老師的提問:“假如舜為天子,皋陶為法官,舜的父親瞽叟殺了人,怎麼做才是對的?”先介紹下這裡面的人物,舜是誰不用多說,我們現在也說堯舜禹湯,三皇五帝,那是儒家理想中的天子。皋陶也是古代聖賢,以正直聞名天下,被舜任命執掌刑法,被認為是中國司法的鼻祖,理想型的法官。而瞽叟呢,是個理想型的壞分子,他在歷史上最有名的事蹟,就是聯合自己的小兒子象,千方百計地想要害死自己的大兒子舜。

如果我們相信史書的記載,那瞽叟簡直是一個壞得令人髮指而且壞得不可思議的父親,而舜呢,始終是一個無怨無悔的好兒子,無論父親怎麼對他,他都一心盡孝。所以桃應的問題其實是說,舜是好天子,也是好兒子,而如果他的壞父親殺了人,應該怎麼處理呢?

對此,孟子的回答倒也簡單:“把瞽叟抓起來就是了。”這個答案讓桃應很驚訝,於是追問:“舜難道就不阻止嗎?”孟子回應:“舜怎麼能去阻止呢?瞽叟殺了人就應當被捕。”聽到這裡,有人會說,似乎孟子的思路和我們也沒什麼不同嘛。可是桃應卻更加困惑了,繼續問:“難道舜就這樣聽任父親被捕不成?”

他為什麼要困惑?因為儒家是把孝道放在整個理論的核心位置的,而國家法理只是家族倫理的自然延伸而已。瞽叟殺人,法理上肯定有罪,但是舜如果聽任父親被捕,那作為兒子不是有違孝道嗎?這時候,作為天子的身份和作為兒子的身份產生了衝突,應該怎麼取捨?而這時候孟子的答案就讓我們大跌眼鏡了,“舜會偷偷揹著父親逃走,逃到政府找不到的地方,度過快樂的後半生,快樂得忘記了天下。”

孟子的答案透露出兩條原則:

  • 第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第二,家事重於國事,家裡的一口人比全國其他所有人都重要。

對於今天的讀者,第一條完全可以接受,第二條就匪夷所思了。為了一個犯法的父親,舜居然要拋棄身為天子的責任,置國家和天下百姓於不顧,這怎麼也是不應該的。可是在古代儒家眼裡,合乎人心才是正道。

試問,如果你的至親骨肉犯了罪,難道你的第一反應不是想要包庇他嗎?如果你是受害者的親屬,難道你不是天然地想要手刃仇人,為親屬報仇嗎?所以,就算大舜貴為天子,如果儒家傳統和國家法制發生了衝突,公與私發生了衝突,那麼他的選擇就應該是因私而廢公。如果他以天下為重,大公無私,那反而不是個好天子。為什麼?因為一個連自己親生父親都不包庇袒護的人顯然是個泯滅基本人性的人,這樣的一個人怎麼能成為好天子?

這方面的反面例子也是有的。比如殺了自己的兒子做成肉羹給齊桓公吃的易牙,就被當成是奸佞小人的代表。還有魏國將領樂羊,在攻打中山國的時候。中山國軍隊為了動搖他的心志,抓了他的兒子殺了也做成肉羹給他送去。古人動不動就把別人兒子做成肉羹也是蠻可怕的。誰知道樂羊毫不動搖,把這份肉羹吃了以後,還是打下了中山國。

魏文侯一開始很感動,認為樂羊真是忠心耿耿,但有大臣就說:他連兒子的肉都吃,還有誰的肉不吃呢?結果魏文侯果然開始懷疑樂羊的為人了。所以在儒家看來,那些大公無私的人其實很可怕的。這裡我們說的是儒家觀點,不過因為在漢代以後,儒家一直是思想界的主流思想,所以這也可以看成當時的普世價值了。

說到這裡,有人覺得不對啊,我怎麼聽說古人是提倡大義滅親的呢?著名京劇《赤桑鎮》裡,包公大嫂的獨生子包勉貪贓枉法,而包公從小父母雙亡,是由大嫂撫養長大的,大嫂對他可以說好像親孃一樣啊。可包公面對親情和國法的兩難,仍舊秉公執法,把自己的親侄子給咔嚓了。難道不是因為如此才顯得包公鐵面無私,並因此傳為佳話嗎?這和之前大舜的態度不是很矛盾嗎?

你說這個是演戲,那再說說現實的例子,同樣是被儒家尊為聖人的周公,也曾面對過管叔的叛亂。這管叔是誰?他可是周公一母同胞的哥哥。如果按照親情重於國事的原則,周公這時候為了避免手足相殘,不應該避讓管叔嗎?可是他最後選擇了武力對抗,和兄弟刀兵相見,最後還殺了管叔。這又怎麼講呢?這兩個看起來水火不容的例子,又有什麼契合點呢?

可以明確的是,儒家也確實提倡過大義滅親,這個成語本身就是來自儒家經典《左傳》。但是首先你得真是為了大義才行。五代十國的時候,後晉軍官楊光遠勾結契丹,結果自己被後晉軍隊包圍。他的兒子楊承勳勸父親投降,楊光遠不聽,於是小楊就把自己的老爸關起來,然後向後晉軍隊投降了。結果楊光遠被處死,他兒子卻繼續留在後晉做官。

這算不算大義滅親?對這個問題,乾隆皇帝就下過官方批示,認為楊承勳這麼做根本就是自己貪生怕死,並不是為了什麼民族大義,所以也談不上什麼大義滅親,只是大逆不道。只有像周公這樣真的以天下蒼生為重的,才算得上大義滅親。但楊光遠是叛國啊,這時候當兒子的難道還要跟著?對此,乾隆的答案是,既不能檢舉揭發,但也不能跟著作亂,唯一正確的做法就是一死了之。好吧,這還真是悲劇。

說到這裡,好像國法和親情的兩難還是沒解決。但其實大義滅親的例子裡,已經給出了很重要的原則,也就是權衡輕重。周公殺管叔,因為管叔是亂臣賊子,所以天下為重,親情為輕。至於大舜為了父親拋棄天下,那只是他個人的價值取向,當時天下太平,就算沒了他這個仁君很可惜,但應該也不會大亂弄得民不聊生吧。所以在這種時候,出於教化百姓的目的,就應該推崇親情優先的原則,雖然這樣可能導致一些不公,但如果不這樣,那就會綱常紊亂,讓那些沒人性的小人上位,到時候政府的管理成本就要大大增加了。

好,上面就是這本書給出的第一個兩難問題:親情與國法的兩難。面對公與私的抉擇,古人給出的答案是權衡輕重。如果處於危急時刻,那大義滅親也值得讚許。但是如果是為了天下的長治久安,那還是要提倡親情第一的原則。

這算是一個說得過去的答案,只是這種權衡,難道不是太過功利主義了嗎?如果一個人為了善的結果而做了無恥的事,那到底是不是符合正義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