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大国:古代中国的正义两难》亲情与国法的两难——大义灭亲?

关于作者

熊逸,称得上是一位奇人。学贯中西的思想隐士,著作等身的文史作家。最初起于天涯论坛煮酒论史版块,以解读《孟子》《周易》《老子》等一系列国学著作而为人所知。他的文字,通俗易懂,全无故弄玄虚又诙谐幽默。得到《熊逸书院》《熊逸·佛学50讲》《熊逸讲莎士比亚》《熊逸·宋词10讲》《熊逸·唐诗必修50讲》主理人。

关于本书

这本《治大国》是熊逸的上一本著作《我们为什么离正义越来越远》的续篇,在前作里,作者主要证明正义其实并不是一个自洽的概念,而只是一种模糊而充满歧义的观念,而在本书中,作者则是通过探讨古人所面临的伦理问题,来聚焦正义问题在古代社会中的具体呈现形式,并借此指出,古人对正义的理解,其实已经可以看出他们对正义自洽性的否定精神。

核心内容

作者集中讨论了古人眼中的“正义”观念,揭示出古人眼中的正义其实和我们现在的通行观念并不相同,甚至有时还彼此相反。

这本书的重点内容是围绕古代正义问题选取的三个两难问题而展开的,分别是:

  • 第一,亲情和国法的两难。
  • 第二,特权和平等的两难。
  • 第三,义和利的两难。
《治大国:古代中国的正义两难》亲情与国法的两难——大义灭亲?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一本书。

今天为你解读的是《治大国:古代中国的正义两难》。在这本书里,作者集中讨论了古人眼中的“正义”观念,揭示出古人眼中的正义,其实和我们现在的通行观念并不相同,甚至有时还彼此相反。所以要理解古人的思想和行为,首先要理解他们的思想观念。

我会为你讲述书中的精髓:人们对正义与道德原则的判断,终究无法摆脱对利益的权衡和取舍。

解读本书前,让我先问你一个问题:我们知道有句话叫“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也就是天子的儿子犯了法也要治罪。那么,如果是天子的父亲犯法,那天子该不该治他罪呢?有人会觉得这不是白问吗?前面那句话的意思,不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嘛,那天子的儿子和老爸,应该也是一个待遇吧。这里,我们且不论这句话所标榜的法制理念在古代是不是真的实现过。

其实天子的父亲犯了罪反而更棘手,因为对于天子,这就成了孝道和国法谁先谁后的问题。不要忘了,儒家向来提倡以孝治天下。而如果你知道,古人对这个问题得出的标准答案是,天子应该丢下王位,带着父亲跑路,你会不会大吃一惊呢?而且这个答案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几代人的论证才得出的。那他们到底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我们能够跨过时间的代沟,去理解古人的想法吗?且听本书作者熊逸为你一一道来吧。

本书的作者熊逸,称得上是一位奇人。他最初起于天涯论坛煮酒论史版块,以解读《孟子》《周易》《老子》等一系列国学著作而为人所知。他的文字,通俗易懂,全无故弄玄虚又诙谐幽默,妙趣横生,思辨缜密,逻辑严谨,又旁征博引,融汇东西。可以说思想性和趣味性兼具,受到读者几乎一面倒的好评。

但同时熊逸又是一个神秘人物,他有一连串笔名,可除了图书编辑,几乎没人见过他的真面目,有人说他挺年轻,有人说他是老学究,有人说他是女的,甚至有人说他是一个多人组合。可以说,他就是一个在互联网时代的思想隐士。值得一提的是,得到App创始人罗振宇也是熊逸的粉丝,正是他的大力推荐,让熊逸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识。在得到,还有熊逸主讲的大师课呢。

这本《治大国》是熊逸的上一本著作《我们为什么离正义越来越远》的续篇,在前作里,作者主要证明,正义其实并不是一个自洽的概念,而只是一种模糊而充满歧义的观念,而在本书中,作者则是通过探讨古人所面临的伦理问题,来聚焦正义问题在古代社会中的具体呈现形式,并借此指出,古人对正义的理解,其实已经可以看出他们对正义自洽性的否定精神。

这本书的重点内容呢,就是围绕古代正义问题选取的三个两难问题而展开的,分别是:

  • 第一,亲情和国法的两难。
  • 第二,特权和平等的两难。
  • 第三,义和利的两难。

第一部分

这三个问题,彼此不同,但是也互相关联,共同构成了本书的主题,也就是在面对这样的两难选择时,我们应该秉持什么原则?是不是真的存在这样一种“正义的原则”呢?

好,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问题:亲情和国法的两难。

这个问题,我们现代人看来不算什么问题。所谓法不容情,代表无私公正的法律,怎么能够被人情左右呢?但是在提倡以孝治天下的儒家看来,当国法和亲情有冲突的时候,到底应该站在哪一边,这还真是个问题。

上面说到的问题,来自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的学生桃应,对他老师的提问:“假如舜为天子,皋陶为法官,舜的父亲瞽叟杀了人,怎么做才是对的?”先介绍下这里面的人物,舜是谁不用多说,我们现在也说尧舜禹汤,三皇五帝,那是儒家理想中的天子。皋陶也是古代圣贤,以正直闻名天下,被舜任命执掌刑法,被认为是中国司法的鼻祖,理想型的法官。而瞽叟呢,是个理想型的坏分子,他在历史上最有名的事迹,就是联合自己的小儿子象,千方百计地想要害死自己的大儿子舜。

如果我们相信史书的记载,那瞽叟简直是一个坏得令人发指而且坏得不可思议的父亲,而舜呢,始终是一个无怨无悔的好儿子,无论父亲怎么对他,他都一心尽孝。所以桃应的问题其实是说,舜是好天子,也是好儿子,而如果他的坏父亲杀了人,应该怎么处理呢?

对此,孟子的回答倒也简单:“把瞽叟抓起来就是了。”这个答案让桃应很惊讶,于是追问:“舜难道就不阻止吗?”孟子回应:“舜怎么能去阻止呢?瞽叟杀了人就应当被捕。”听到这里,有人会说,似乎孟子的思路和我们也没什么不同嘛。可是桃应却更加困惑了,继续问:“难道舜就这样听任父亲被捕不成?”

他为什么要困惑?因为儒家是把孝道放在整个理论的核心位置的,而国家法理只是家族伦理的自然延伸而已。瞽叟杀人,法理上肯定有罪,但是舜如果听任父亲被捕,那作为儿子不是有违孝道吗?这时候,作为天子的身份和作为儿子的身份产生了冲突,应该怎么取舍?而这时候孟子的答案就让我们大跌眼镜了,“舜会偷偷背着父亲逃走,逃到政府找不到的地方,度过快乐的后半生,快乐得忘记了天下。”

孟子的答案透露出两条原则:

  • 第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第二,家事重于国事,家里的一口人比全国其他所有人都重要。

对于今天的读者,第一条完全可以接受,第二条就匪夷所思了。为了一个犯法的父亲,舜居然要抛弃身为天子的责任,置国家和天下百姓于不顾,这怎么也是不应该的。可是在古代儒家眼里,合乎人心才是正道。

试问,如果你的至亲骨肉犯了罪,难道你的第一反应不是想要包庇他吗?如果你是受害者的亲属,难道你不是天然地想要手刃仇人,为亲属报仇吗?所以,就算大舜贵为天子,如果儒家传统和国家法制发生了冲突,公与私发生了冲突,那么他的选择就应该是因私而废公。如果他以天下为重,大公无私,那反而不是个好天子。为什么?因为一个连自己亲生父亲都不包庇袒护的人显然是个泯灭基本人性的人,这样的一个人怎么能成为好天子?

这方面的反面例子也是有的。比如杀了自己的儿子做成肉羹给齐桓公吃的易牙,就被当成是奸佞小人的代表。还有魏国将领乐羊,在攻打中山国的时候。中山国军队为了动摇他的心志,抓了他的儿子杀了也做成肉羹给他送去。古人动不动就把别人儿子做成肉羹也是蛮可怕的。谁知道乐羊毫不动摇,把这份肉羹吃了以后,还是打下了中山国。

魏文侯一开始很感动,认为乐羊真是忠心耿耿,但有大臣就说:他连儿子的肉都吃,还有谁的肉不吃呢?结果魏文侯果然开始怀疑乐羊的为人了。所以在儒家看来,那些大公无私的人其实很可怕的。这里我们说的是儒家观点,不过因为在汉代以后,儒家一直是思想界的主流思想,所以这也可以看成当时的普世价值了。

说到这里,有人觉得不对啊,我怎么听说古人是提倡大义灭亲的呢?著名京剧《赤桑镇》里,包公大嫂的独生子包勉贪赃枉法,而包公从小父母双亡,是由大嫂抚养长大的,大嫂对他可以说好像亲娘一样啊。可包公面对亲情和国法的两难,仍旧秉公执法,把自己的亲侄子给咔嚓了。难道不是因为如此才显得包公铁面无私,并因此传为佳话吗?这和之前大舜的态度不是很矛盾吗?

你说这个是演戏,那再说说现实的例子,同样是被儒家尊为圣人的周公,也曾面对过管叔的叛乱。这管叔是谁?他可是周公一母同胞的哥哥。如果按照亲情重于国事的原则,周公这时候为了避免手足相残,不应该避让管叔吗?可是他最后选择了武力对抗,和兄弟刀兵相见,最后还杀了管叔。这又怎么讲呢?这两个看起来水火不容的例子,又有什么契合点呢?

可以明确的是,儒家也确实提倡过大义灭亲,这个成语本身就是来自儒家经典《左传》。但是首先你得真是为了大义才行。五代十国的时候,后晋军官杨光远勾结契丹,结果自己被后晋军队包围。他的儿子杨承勋劝父亲投降,杨光远不听,于是小杨就把自己的老爸关起来,然后向后晋军队投降了。结果杨光远被处死,他儿子却继续留在后晋做官。

这算不算大义灭亲?对这个问题,乾隆皇帝就下过官方批示,认为杨承勋这么做根本就是自己贪生怕死,并不是为了什么民族大义,所以也谈不上什么大义灭亲,只是大逆不道。只有像周公这样真的以天下苍生为重的,才算得上大义灭亲。但杨光远是叛国啊,这时候当儿子的难道还要跟着?对此,乾隆的答案是,既不能检举揭发,但也不能跟着作乱,唯一正确的做法就是一死了之。好吧,这还真是悲剧。

说到这里,好像国法和亲情的两难还是没解决。但其实大义灭亲的例子里,已经给出了很重要的原则,也就是权衡轻重。周公杀管叔,因为管叔是乱臣贼子,所以天下为重,亲情为轻。至于大舜为了父亲抛弃天下,那只是他个人的价值取向,当时天下太平,就算没了他这个仁君很可惜,但应该也不会大乱弄得民不聊生吧。所以在这种时候,出于教化百姓的目的,就应该推崇亲情优先的原则,虽然这样可能导致一些不公,但如果不这样,那就会纲常紊乱,让那些没人性的小人上位,到时候政府的管理成本就要大大增加了。

好,上面就是这本书给出的第一个两难问题:亲情与国法的两难。面对公与私的抉择,古人给出的答案是权衡轻重。如果处于危急时刻,那大义灭亲也值得赞许。但是如果是为了天下的长治久安,那还是要提倡亲情第一的原则。

这算是一个说得过去的答案,只是这种权衡,难道不是太过功利主义了吗?如果一个人为了善的结果而做了无耻的事,那到底是不是符合正义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