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分别称王安石、司马光为“拗相公”、“司马牛”?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嫣然一笑992


王安石拗相公的由来。警世通言,"拗相公饮恨半山堂"载,王安石变法,本意是为了富国强兵,但触犯了豪强,贵族,大商人的利益,引起极大的反抗。在民间,施行中也有一些操之过急的弊病。但王安石坚决执行,绝不动摇,被人们称为"拗相公"。司马光说:"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又执拗耳"。

他的"拗相公"的名号就传开了。

司马光之"司马牛"的来历

元丰八年(1085年)三月,司马光为相。守旧派人物纷纷上台,政局逆转。苏轼从登州入京,任礼部郎中,又转起居舍人,(皇帝侍从官)。.

司马光当政后,全面废除新法,一切回到熙宁以前的原样。这是所谓"元祐更化"时期。苏轼对司马光等人"专欲复熙宁之法,不复较量利害,参同所长"的倒行逆施,表示极大的不满和忧虑。元祐二年(1086年)三月,苏轼和司马光就"免役法"的存废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司马光指责"免役法"有使"上户"出钱比旧费特多,等五大罪状。苏轼说:"农出谷帛以养兵,兵出性命以卫农。天下便之。使圣人复出,不能易也。今免役之法,实大类此。"

他和司马光在政事堂.(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的办公处)争论不休。对司马光的顽固态度十分愤慨,连声大呼"司马牛!司马牛!",这个名称就是这样来的。

王安石变法坚持到底。够个拗。司马光一反到底,有股比不了的牛劲。





木山文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仙,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王安石是庆历二年(1042年)的进士,是年21岁,可以说是少年得志学有所成。

之后他从底层做起,出任鄞县县令,舒州通判,常州知州等职。

在地方任上,王安石的政绩有目共睹,曾受到时任宰相文彦博的举荐和翰林大学士欧阳修的青睐。

但王安石很正直,怕别人说自己攀附权贵,婉言拒绝二人的提携。

相传王安石不修边幅,也就是十分邋遢,在官场上又不会阿谀奉承,虽有学问,却不讨同僚的喜欢,也就是有点不合群的意思。

虽然他侍奉了两位皇帝(宋仁宗、宋英宗),却不被这两位皇帝重用,空有抱负却无处安放,就这样王安石在地方任上默默奉献了25年。

斗转星移,王安石的仕途转机出现在神宗继位时。

宋英宗去世后,熙宁元年(1068)四月,刚刚继位的宋神宗,急于摆脱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

他早就听说王安石是个人才,于是调他进京,任命其为参知政事,也就是把他组阁进核心政治圈,起用他进行改革。

这一年王安石47岁

我们看王安石一生头衔不少,文学方面成绩斐然,真正改变他命运的是改革家这一头衔。

熙宁三年(1070年),王安石任中书门下平章事,相当于宰相。

在他的推动下开始了“熙宁变法”,变法涉及到了北宋的民生和军事诸方面。

历史上对于王安石的“熙宁变法”有褒有贬。

赞扬他的人说他是一个革除旧弊的改革家;贬低他的人,说他的变法葬送了北宋国运。

实事求是地说,王安石的变法有点急功近利,不切实际。他的变法两边不讨好,一方面老百姓没得到实惠,另一方面又得罪了权贵。

比如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守旧派,就极力反对王安石变法,司马光就是《资治通鉴》的作者,在历史上也是一个名人。

司马光以旁观者的眼光来看变法,王安石的初衷是好的,但执行起来却适得其反。

比如由于他的变法造成了一些流民现象,一些农民为了抗拒新法,自断手臂以示抗议。

当时监安上门(检察官员)郑侠把流民现象画了下来,史称“流民图”,然后献给了宋神宗,其惨象震撼了宋神宗。

由此宋神宗对王安石的变法产生了动摇

这时司马光第三次写信给王安石,列举变法种种弊端,要求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

当时老百姓也反对新法,宋神宗对王安石说“是不是改革的步子迈得太快了?咱们是不是缓一缓?”

王安石说:“天象异常和改革没多大关系,种地从不听蝲蛄叫。”

随后王安石逐一反驳司马光的论点,并批评士大夫因循守旧,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

神宗无奈地摇摇头,觉得王安石有点执拗,现在就他一个人坚持变法。

神宗左右为难,他有改革的决心,但王安石的改革收效不大。

神宗想保持朝中权力平衡,欲起用司马光任枢密副使,司马光说:“皇上只要废除新法,恢复旧制,我就上任”。

然而神宗没有决心立即废除新法,司马光一看神宗犹豫不决的样子,转身辞职离开了京都。

神宗叹了一口气说:“想不到司马光这么牛,连我也不放眼中!”从此司马光有了“司马牛”这个绰号。

另一种说法就是,司马光写出了鸿篇巨制《资治通鉴》,像牛一样默默无闻耕耘,所以人们称他为“司马牛”。

元丰八年(1085)神宗去世,他的儿子宋哲宗赵煦继位,由于他的年龄还小,由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

高太后在神宗时就强烈反对变法,当她垂帘听政后,曾对王安石说,“只要你停止变法恢复旧制,你还继续担任宰相,否则……

高太后的意思很明显,“你若再坚持变法,对不起,我只好罢你的相位”。

当时王安石表示只要我不死,变法就不废。

高太后只好起用司马光为相,王安石托病回了老家。

司马光上任后,提出“以母改子”的办法,全面废除新法,史称“元祐更化”。

有鉴于王安石坚持真理,执拗不屈的精神,民间戏称王安石为“拗相公”,意思是执拗的宰相,这个绰号一直流传了下来。

总的来说,历史上对王安石的变法评价并不高。

到了靖康元年,也就是北宋即将灭亡之际,宋钦宗把北宋衰败的责任推给了王安石,追夺他的王爵,毁坏他配享的画像,这也是有人说王安石变法加快了北宋灭亡的原因之一。


秉烛读春秋


历史上有一些不同凡响的政治人物,虽然在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问题上,他们有着共同的意愿和志向,但由于沟通交流不到位,导致他们各执一端,不能凝心聚力、和平共处。这样一来,往往产生令人遗憾的结果。

北宋时期,王安石和司马光之间的起起伏伏的人际关系,就让人感慨颇多。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年轻时,他们都曾在同一个机构中担任完全相同的职务,一时间两人互相倾慕。司马光仰慕王安石非凡的文才,王安石尊崇司马光高尚的品格。在同僚们中,他们俩的友谊成了某种典范。

后来,因王安石主张变法,施行新政,而司马光表示反对。政见的不同,使这对本来相互唱和、互相赞美的老朋友、智者名人,竟然好像有了解不开的深仇大恨,成了两只好斗的大公鸡。

王安石探求改革(图景)

有一次,在洛阳国色天香的牡丹花开时节,包拯邀集同僚们饮酒赏花。酒宴中,包拯敬酒时,官员们个个善饮,自然毫不推让。


盛开的牡丹花(像)

但是,王安石和司马光都不擅饮酒。当包拯给司马光敬酒时,司马光碍于情面,一仰脖就把酒喝了。包拯敬到王安石时,王安石却执意不喝。于是,全场哗然,酒兴顿扫。

此时,司马光大有上当受骗、被人小看的感觉,于是就喋喋不休地辱骂起王安石来。王安石自然不示弱,也就以牙还牙地痛骂司马光。原本喜兴的场面,瞬间污言秽语满天飞,令人尴尬至极。

王安石与司马光斗嘴(图景)

自此,王安石得了个“拗相公”的称号,司马光也有了个“司马牛”的绰号。两人间的“怨仇”也更大了。

接着,王安石这个“敢为天下先”的改革派领袖根本不把司马光放在眼里。他就像一位斗牛士,当看见凶猛的蛮牛冲过来时,还嫌不够刺激,竟然不断挥动手里的红布,使得牛变得更加愤怒。

“斗牛”(图景)

这样一来,司马光又是上书皇帝,又是面陈陛下,竭尽全力地告“拗相公”的御状。罪状之一是“不晓事,又执拗”;罪状之二是拉帮结派,利用皇帝给的权利,笼络了一大帮江西等地冥顽不化的蛮子扰乱朝政。直到把王安石搞下了台,司马光才罢休。



司马光告御状(图景)

随之,他们早年抱定的拯救国家和黎民百姓的理想化为了泡影。

到了晚年,王安石和司马光都对他们早年的过激行为有所悔悟。大概是人到老年后,与世无争的心境态度,自然而然地消除了一切“拗性”和“牛脾气”的缘故。

虽然他们二人晚年又重修旧好,但能够施展抱负的人生黄金时光已经悄然而逝。那时,他们没有团结合作、齐心协力地为国为民做贡献,反而把原本可以成为伙伴的人,当成了对手,显然违背了“和谐之道”的精神。



和谐的王安石与司马光(像)

这不但在他们心中留下了遗憾,也令后人为之叹惋。


老王头谈历史


01 王安石为什么被称为“拗相公”

王安石二十一岁考中进士,宋仁宗和英宗在位之时,屡次想提拔他到高位,他却一直谢绝任命,做着地方小吏。一直到他46岁那年,宋神宗继位,王安石才接受宰相之位,准备在财政上大干一场,从此,开始了他的新法改革之路。

王安石变法初期,很多同僚给他提意见,比如司马光提醒过他:你所谓的财政,只是在百姓身上多征税而已。可是他却不虚心接受意见,一意孤行。

王安石变法当中最为人所知的青苗法。所谓青苗法,就是在农民刚种植的时候,政府贷款给农民,预防青黄不接的时候,农民没钱买种子农具或者没有粮食吃,到秋收的时候,农民连本带利还给政府。

青苗法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实施起来却有很多困难。如果收成好,供过于求,粮价必然会低。若收成不好,农民更加还不上钱。政府贷款给农民,要看他有没有还款能力,贫农要贷款只能让稍微富点的亲邻做担保,但贫农还不上钱,那些稍微还有点钱的人要帮忙还贷,百姓不能致富反而负担加重。再加上有些官员趁机勒索百姓,这一项变法就弄得农民家破人亡。

可是王安石不去看百姓饿殍千里的惨状,也许看到了,视若罔闻,他总觉得自己各项新法都是对的,甚至把青苗法的实施作为评定地方官的政绩的标准。

在实施新法的那些年里,他的亲人离他而去,他的朋友站在他的对立面,他的百姓对他怨声载道。

他不撞南墙不回头,最终神宗还是废止了新法。

可以说王安石是彻底的“拗相公”,他固执己见,一意孤行,刚愎自用,这个绰号形容他是很合适的。

02司马光为什么被称为“司马牛”

司马光也是宰相,知道变法的诸多坏处,他和很多当朝忠臣都反对变法,却因神宗支持变法而无能为力,他选择归隐。

神宗极力挽留,说朝廷有司马丞相坐镇,朕才能无忧,但司马光坚持辞官。

在归隐期间默默耕耘,写下了鸿篇巨著《资治通鉴》,司马光属于闷声干大事的,一生也为朝廷默默做事,后来又官复原职。牛的特点是勤劳,默默耕耘,说“司马牛”也是很恰当的。

03 王安石和司马光关系如何

王安石和司马光只是政见不和,并没有你死我活的地步。王安石也只是在政治上执拗,但他不是一个坏人,不贪财不贪权,他变法的初衷也是富国强兵。

因此,司马光在宰相之位时曾说:“王安石为人并不甚坏,其过端在刚愎自用,死后朝廷应以礼葬之”。

可见他们私下并不算交恶。

做人真的不能像王安石那么“拗”,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如果方向是错的,越努力,也会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回不了头。


默默共读


南北朝时,大诗人谢灵运被贬,任临川内史,他发现临川这个地方人杰地灵,是个好地方,他在临川留下许多足迹。因此唐朝天才王勃才有名句“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没想到谢灵运之后近600年,临川这个地方出了两个大家族,名声赫赫,一家姓曾,以曾巩为代表。另一家姓王,以王安石为代表。说到王安石,总绕不开三个话题,第一是他的诗词和文学成就,第二是他的变法,第三是他的政治生涯,尤其是他和老“对手”司马光的是非。王安石和司马光,关系到底如何呢?

公元1021年的冬天,天降瑞雪,那一年的雪花特别大,最大的雪花能盖住一朵完整的梅花。临川王家的第三个儿子出生了,这个孩子的哭声很大,简直响彻了整个寨子,后来,他变成了“神童”,他就是以“折腾”为名的王安石,他用17年的时间,给宋朝勾画一个“华丽”的蓝图,可惜最后无疾而终。

早在王安石出生的2年前,也是一个冬天,不过没有雪,光山县县令家也出生了一个男婴,这个男婴生下来就是天才,诗词文章无所不通,曾因为砸了一口水缸救出小伙伴,而名震京洛,后来又因为编了一本编年体的史书,人皆尽之,这个人就是司马光。

两个神童之间,是没有交集的,有交集的是他们都成为政治家之后。不得不说,宋朝,尤其在宋仁宗前后,堪称文化盛事,除了早年的晏殊欧阳修等前辈,后来的名人如雨后春笋,远超盛唐时期。王安石的文章写得特别好,仕途还算顺利。仁宗嘉佑三年,47岁的王安石进京述职,上书详细阐述了变法的想法。他多年在地方任职,对国家经济、国防和民生的病根了如指掌。因为胸怀家国,才提出如此想法,可惜,宋仁宗没有采纳,但他重用了王安石。

王安石为人太耿直,凡是以“法度”来行事,得罪了很多权贵,因此他趁着老母去世,辞官回家守孝。宋英宗时期,王安石拒绝了朝廷的征召,理由是身体有病。到了宋神宗继位,他亲自给王安石写信,王安石因此才回京赴任。当时西夏和辽国让大宋朝不堪袭扰,宋神宗一心想改变现状,王安石这时又提出了变法,宋神宗认为“大有所为”,开干吧!

王安石的变法,本质上是好的,但是带来了3个问题:

第一,他提出的涉及土地等问题的改革,触动了贵族的利益,因此推动起来很难。他仿佛是一只勇猛的蚱蜢跳到了蚂蚁窝里,被众人撕咬。上层阶级,除了宋神宗,包括太后在内的人,几乎都是反对者。

第二,王安石也是有人支持的,支持他的,都是一些“胸怀大志”的书生,这些人政治经验薄弱,在那些老江湖面前,简直不堪一击。王安石为了获取更多的支持,不得不更多地启用新人,难免有一些投机者,他们在执行的过程中,中饱私囊。最后造成王安石用人不当,其实,王安石大胆起用新人,也都是无奈之举。

第三,王安石的变法策略,本质上是改变宋朝孱弱的现状,说直白一点,就是为了富国。但实际上,他并不是为了富民。这就是古代变法的局限性,最后不管是商人还是士大夫,哪怕是农民,他们发现自己的利益都被“王安石”拿走了,谈何支持?

通过变法,宋朝确实强大了,再此期间,王安石面临太多的政治斗争,他都挺了过来,可惜的是,宋神宗去世了,没人能罩着他了,太后为了废除新法,请来了另一个大神——司马光。因为司马光从一开始就反对变法,而且在宋神宗面前,他和王安石曾激烈的争论过。司马光上位后,逐渐废除变法,王安石的心在滴血。滑稽的是,在司马光废除新法的时候,原本一些反对变法的人,逐渐看到了变法的好处,开始为王安石说话,但已无能为力。宋朝轰轰烈烈17年,最后回到了原地。

公元1086年的夏天,王安石66岁,最终病倒在江宁。司马光此时已经病重,听闻王安石已逝,非常惆怅,评价6个字曰:不可毁之太过。因为在司马光的心中,王安石是个正人君子。同年,司马光也去世了。两个神童,两个文学家,两个老对手,同年去世,让历史更加丰富。相比于王安石的死,司马光人在高位,享受了不错的尊荣。

小编认为:司马光对王安石的6字评价,比较中肯。王安石和司马光同朝为官,虽然在政治上是对手,但二人都是儒学大师,修养很高,除了在政见上有争议,在人品、文学上还是非常尊重对手的。王安石性格直爽,有君子风度,这从他救苏轼一事上就能看出。而司马光,也不是小人,至少,他没有用丑恶的手段,来对付王安石。

君子和而不同,王安石心怀家国,舍弃自己,为宋朝之强大而变法,令人钦佩。而司马光,同样作为政治家,虽然在小编心中,他的地位不及王安石,但也是忠君爱国的贤者,只是思想略有保守而已。


天天读诗


宋朝的王安石和司马光,两人在公元1019年与1021年相继出生,年轻时都曾在同一机构担任完全样的职务。 两人互相倾慕, 司马光仰慕王安石的才华, 王安石尊重司马光谦虚的人品,在同僚中,他们俩的友谊简直成了某种典范。然而,王安石和司马光的官越做越大,心胸却慢慢地变得狭窄起来,相互唱和、互相赞美的两位老朋友竟然反目成仇。倒不是因为解不开的深仇大恨,人们简直不敢相信他们是因为互不相让而结怨。有一回,洛阳国色天香的牡丹花开,包拯邀请全体僚属饮酒赏花。席中包拯敬酒,只有王安石和司马光酒量极差,待酒杯举到司马光面前时,司马光眉头一皱,仰着脖子把酒喝了。轮到王安石时,王安石执意不喝,全场哗然,酒兴顿扫。司马光大有上当受骗、被人小看的感觉,于是喋喋不休地骂起王安石来。-” 个满脑子智慧的人一一旦开了骂戒,比一个泼妇更可怕。王安石以牙还牙,痛骂司马光。自此两人结怨更深,王安石得了一个“拗相公”的称号,而司马光也没给人留下好印象,他忠厚宽容的形象大打折扣,以至于苏轼都给他取了个绰号叫“司马牛”。到了晚年,王安石和司马光对他们早年的行为都有所后悔,大概是人到老年,心境平和,世事洞明,可以消除一切拗性与牛脾气。王安石曾对侄子说,以前交的许多朋友都得罪了,其实司马光这个人是个忠厚长者。司马光也称赞王安石,夸他品德高,功劳大于过错。仿佛是一种约定似的,两人在同一年的五月相继归天,什么政治斗争、利益冲突、性格相违都已经变得毫无意义了。


鸿运人生123


从古至今凡是成就事业和功绩的人物必然有超乎普通人的某些特质和性格。

王安石作为改革派急先锋性格果决且激进,在常人看来就有点固执且不通人情。一切以成果为导向于是就有了抝相公之称。

司马光作为保守派老成谋国的代表人物,给人感觉就是一成不变死气沉沉,任劳任怨毫无建树,所以称他司马牛。

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和政治理想,孰是孰非我们各有各的观点和评判标准。但他们只有政见的不同,却没有个人恩怨的对立。


韩易天


司马光败光光


左右间老狼


各执一词,各持己见,互不让步


紫燕东飞舍


立场保守,不容易改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