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时期,那些色彩丰富的瓷器欣赏

乾隆时期的瓷器的质量不如雍正时期那样的秀丽淡雅,但在装饰工艺上渐趋繁缛,形制上丰富多样,特别是用于陈设的各种大器型,如转颈瓶,转心瓶,天球瓶,扁瓶,多角瓶等甚为流行。这些工艺繁复,色彩浓艳明丽的器皿是乾隆彩瓷制品中的杰出代表。

这一朝的官窑瓷以丰富,多彩的品种和制作精美而著称于世。由于乾隆元年至二十年,依然有唐英等卓越的督陶官和大批管理人才与能工巧匠。

乾隆时期,那些色彩丰富的瓷器欣赏

《炉钧釉直口瓶》

《炉钧釉直口瓶》清乾隆,高18厘米,口径3.7厘米,足径6.6厘米。瓶小口微外撇,细长颈,颈、肩部凸起弦纹一道,圆腹,腹以下渐收,圈足微外撇。器内、外及圈足内均施炉钧釉,足边无釉。此瓶釉色为蓝、绿相互交织,釉面纹样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焰。传世炉钧釉瓶、尊上青、蓝色釉居多,带红点者较少见。此瓶即属青、蓝色者。

乾隆时期,那些色彩丰富的瓷器欣赏

《黄地紫绿彩勾莲纹瓶》

《黄地紫绿彩勾莲纹瓶》清乾隆,高32.4厘米,口径10厘米,足径8厘米。清宫旧藏。瓶内及圈足内均施黄釉。外壁黄地紫绿彩装饰。口沿下绘紫彩如意头纹,颈部以紫、绿彩描绘缠枝花纹,颈肩相接处绘紫、绿相间的朵花纹,肩部以绿彩描绘如意头纹,腹部以紫、绿彩描绘相间排列的折枝勾莲纹四组,近底处以绿彩描绘变形莲瓣纹。外底暗刻阴文篆体“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

乾隆时期,那些色彩丰富的瓷器欣赏

《黑地绿彩缠枝莲纹梅瓶》

《黑地绿彩缠枝莲纹梅瓶》清乾隆,高17厘米,口径3.3厘米,足径6.2厘米。梅瓶内施松石绿釉。外壁以绿彩描绘纹饰,隙地填以黑彩,形成黑地绿彩装饰。颈部绘朵花纹,肩部绘如意头纹、缠枝莲花纹。近底处绘莲瓣纹。色彩对比柔和。圈足内施松石绿釉。外底中心留白署青花篆体“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

乾隆时期,那些色彩丰富的瓷器欣赏

《松石绿地矾红彩云蝠纹葫芦瓶》

《松石绿地矾红彩云蝠纹葫芦瓶》清乾隆,口径3.5厘米,底径11.4厘米,高33.3厘米。瓶呈宝葫芦形,小口,短颈,上腹较小,下腹较大。束腰。圈足。瓶内施松石绿釉,外壁松石绿地矾红彩云蝠纹装饰。圈足内施松石绿釉,外底中心留白,矾红彩单方栏内署矾红彩篆体“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

葫芦形瓶是中国古代陶瓷中的传统造型,葫芦的多籽与缠绕的藤蔓被人类赋予多子多孙和延绵不断繁衍的含义。葫芦也是道教的圣物,既是通往仙境的法物,也是存放金丹的容器。瓶上的“红蝠”与“洪福”谐音,寓意“洪福齐天”。此瓶造型饱满端庄,无论是纹样还是造型均反映了乾隆时期对“福文化”的理解和追求。

乾隆时期,那些色彩丰富的瓷器欣赏

《霁蓝地描金粉彩诗句花卉纹大瓶》

《霁蓝地描金粉彩诗句花卉纹大瓶》清乾隆,高64.7厘米,口径22.2厘米,足径20.4厘米。瓶撇口,长颈,六瓣瓜棱形腹,圈足。内外施白釉。外口部、颈部及近足处为霁蓝釉描金彩缠枝万福地与如意云头纹、卷草纹、回纹。腹部三组折枝花卉与乾隆御制诗句相间排列,诗句以墨彩书写,末尾钤“乾隆” 、“宸翰” 、“惟精” 、“唯一” 、“比德” 、“朗润”六枚矾红彩篆体闲章。圈足内施白釉。无款识。此瓶形体高大,制作难度之大体现了当时御窑制瓷工艺技巧之高。瓶体装饰诗画间错有序,设色华丽,颇具情趣。

乾隆时期,那些色彩丰富的瓷器欣赏

《粉彩暗八仙纹双耳转心瓶》

《粉彩暗八仙纹双耳转心瓶》清乾隆,高37.3厘米,口径16厘米,足径13厘米。瓶撇口,长颈,折肩,圈足外撇。颈上对称置红釉描金螭龙耳。内壁施松石绿釉。瓶颈以紫地粉彩装饰,绘缠枝花卉纹。瓶腹饰金彩,镂空雕暗八仙纹。内瓶可以转动,以粉彩绘八仙人物纹。无款。此瓶腹部镂雕暗八仙纹,内套瓶绘八仙人物,瓶颈转动,人、器结合,明暗互称,别具情趣。

乾隆时期,那些色彩丰富的瓷器欣赏

《仿古铜彩出戟尊》

《仿古铜彩出戟尊》清乾隆,高28.4厘米,口径14.6厘米,足径14.6厘米。尊广口,鼓腹,圈足外撇。器身四面出戟,以青铜色为地,辅以绿松石釉、金银彩,间饰青铜锈色。外底刻阳文篆书“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款,外围金彩双方栏。此件瓷尊无论造型还是颜色均刻意模仿青铜器,达到了使人仅凭肉眼无法辨别是瓷还是铜的地步,这种釉色是乾隆时期的新创釉色。

乾隆时期,那些色彩丰富的瓷器欣赏

《斗彩勾莲纹“寿”字葫芦瓶》

《斗彩勾莲纹“寿”字葫芦瓶》清乾隆,高33.1厘米,口径3.6厘米,足径8厘米。瓶葫芦形,小口,短颈,通体饰斗彩缠枝莲纹,并饰红蝠、篆体“寿”字纹,象征福寿绵长。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款。

乾隆时期,那些色彩丰富的瓷器欣赏

《胭脂红、蓝地轧道珐琅彩折枝花纹合欢瓶》

《胭脂红、蓝地轧道珐琅彩折枝花纹合欢瓶》清乾隆,高16.8厘米,口径6.8厘米,足径7.5厘米。瓶体双联式,盘口,短颈,溜肩,圆腹,束胫,圈足微外撇。盖顶置宝珠形纽。瓶内壁施松石绿釉。外壁在胭脂红、蓝地上装饰轧道工艺,并彩绘折枝花卉纹。圈足内施白釉,自右向左署蓝料彩篆书“大清乾隆年制”横排六字款。此瓶造型优美,设计精巧,在清代宫廷档案中被称为“合欢瓶”。轧道工艺是在珐琅彩色地上用铁锥划出细如毫芒、宛如凤尾状的花卉纹,为乾隆时期创制的新型装饰技法。在轧道地上绘花卉图案,具有铜胎画珐琅的艺术效果。此种工艺颇为费工,清宫内务府记事档中称这种新创纹饰为“锦上添花”。

乾隆时期,那些色彩丰富的瓷器欣赏

《珐琅彩勾莲纹象耳瓶》

《珐琅彩勾莲纹象耳瓶》清乾隆,高14.4厘米,口径5.3厘米,足径6.2厘米。瓶撇口,短颈,圆腹,圈足。内施松石绿釉。外壁以金彩绘7道弦纹,肩部两侧对称置鎏金象耳衔环铺首。主题纹饰为金彩锦纹地上绘宝相花纹。圈足内施松石绿釉,署青花篆书“乾隆年制”双行四字款,外围青花双方栏。此瓶装饰繁缛华丽,体现了乾隆晚期瓷器的装饰风格。乾隆晚期的珐琅彩工艺多采用百花地、色地轧道及仿鎏金工艺,与雍正白胎珐琅彩清新典雅的风格形成鲜明对比。

乾隆时期,那些色彩丰富的瓷器欣赏

《青花釉里红云龙纹天球瓶》

《青花釉里红云龙纹天球瓶》清乾隆,高47厘米,口径10.7厘米,足径15.5厘米。瓶直口,长颈,腹浑圆似球,圈足。内施白釉,外壁以青花、釉里红绘云龙出海。外底署青花篆书“大清雍正年制”三行六字款。天球瓶是明永乐、宣德时期景德镇窑的创新器形。多以青花装饰。清代雍正、乾隆时期又烧造青花釉里红、斗彩、粉彩等品种。此瓶造型稳重端庄,是乾隆时期官窑瓷器中比较常见的器形。图案画法借鉴了清代顺治时期经常使用的“龙身在云中三现”的表现形式,龙身只露出三段,其它部分被浮云遮掩,故称“一身三现”,确有“云从龙”之感。此种斑片云纹,顺治时最为流行。康熙时亦常用,到乾隆时期画面更加写实。

乾隆时期,那些色彩丰富的瓷器欣赏

《黄地开光粉彩山水人物纹四方茶壶》

《黄地开光粉彩山水人物纹四方茶壶》清乾隆,通高15.9厘米,口径6厘米,足径6.2厘米。茶壶四方形。壶盖隆起三层台形,置宝珠形纽。壶身一侧置长流,另一侧置曲柄。方足微外撇。壶内壁施白釉,外壁黄色粉彩轧道上绘折枝莲纹,四面各有椭圆形开光,前后二开光内分别绘折枝牡丹和折枝梅花,左右二开光内绘山水楼阁图,分别题有“峰黛疑灵鹫,波光是若耶”、“漫步天街草,闲探上苑花”的诗句。圈足内施松石绿釉,署蓝料彩篆书“乾隆年制”双行四字款,外围蓝料彩单线方栏。此件茶壶开光内绘山水、花卉等图案,并配上御题诗。开光外绘锦地洋花纹饰,锦地与开光形成主次、疏密等多种变化,在繁缛的“锦上添花”中突出了亮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