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外交——明朝赐予日本服饰的变化,如同关系史上的“晴雨表”

在我国古代社会,服饰是一种重要的等级标志,除了在国家的统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外,它还是可以是一种特殊的“礼物”,用于奖赏功臣与近侍的赐礼;甚至还可以作为国礼赏赐给其它国家的使臣和他们的国王们。

在国家交往中,所赐予的不同等级的服饰,折射出与该国关系的深浅程度

服饰外交——明朝赐予日本服饰的变化,如同关系史上的“晴雨表”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

明朝外交思想

明朝是历史上利用“服饰外交”较多的朝代之一。在立国之初,朱元璋励精图治,快速稳定国内局势、恢复社会生产力,同时对与周边领国交往关系也十分的重视,在吸取元朝因对外战争与周边国家关系严重损坏的基础上,采取了有效措施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

为此明太祖朱元璋陆陆续续向周边国家派出使臣,向它们诏明:“昔帝王之治,天下凡日月所照,无有 远近,一视同仁。故中国尊安......方与远迩相安于无事,以共享太平之福。”


服饰外交——明朝赐予日本服饰的变化,如同关系史上的“晴雨表”

朝贡景象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周边领国向明朝朝贡,明朝则会赐予相应的服饰、丝绸、瓷器及其它物品的往来形式,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朝贡体系”。至洪武末年(1398),明朝已与包含日本在内的十多个国家建立了友好往来关系。但,由于受封建传统思想影响,朱元璋标榜自己建立起来的大明王朝为普天之下的“共主”。就周边的邻国根据其地理位置与需要的不同,将这些国家按“分封”的原则,划分成不同的等级,颁诏封王,并赐予他们相应的印、服饰及钱物,构建“藩属”关系

服饰外交——明朝赐予日本服饰的变化,如同关系史上的“晴雨表”

日本海盗

朱元璋时期中日关系演化

中日两国有着悠久的交往历史,明朝建立后对于发展中日关系是明王朝重要的外交内容之一。其主要在于明朝初期,日本海盗对沿海地区的滋扰是大明王朝的一大心患,朱元璋为解决这一问题,自登基起,连续三年向日本派出使臣,谋求解决海盗问题。

不过,前面两次因为双方误解的原因,都没能达成目的。直到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再次派遣莱州府同知赵秩为使前往日本,并将俘获的日本海盗一十五人交还给日方,日方终于明白明朝用意,并给出了回应。次年十月“日本国良怀遣其臣僧祖来进表笺,贡马及方物,并僧九人来朝,又送至明州、台州被虏男女七十余口。”对此朱元璋十分高兴,赐予日本《大统历》及文绮、纱、罗等物,中日关系获得了最初的改善。

不过由于分裂的日本南北两朝统治者对明朝的相互猜疑与朱元璋对日本某些行为的不满,对日本的态度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使得中日关系在朱元璋中后期陷入了矛盾之中。

服饰外交——明朝赐予日本服饰的变化,如同关系史上的“晴雨表”

明成祖朱棣画像

朱棣时期关系改善—封王赐服

中日关系的真正改善是在明成祖的永乐时期。分裂的日本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完成了统一,统一后的日本北朝在肃清南朝残余势力巩固统治的同时,迫切需要财政支持,此时发展与明朝的关系是获取钱财最有效的途径。另一方面,对刚刚“靖难”成功登上皇帝宝座的朱棣来说,发展与日本的关系,解决滋扰东南沿海多年的倭患问题,安定外部环境,取得政绩支持也是迫在眉睫。

出于共同的政治、经济利益目的,中日两国在发展双边关系上都表现出积极的一面。永乐元年 (1403)日本方面源道义率先派出使臣圭密等三百人奉表,向明朝贡上贡铠冑、佩刀、玛 瑙、水晶、硫磺等。朱棣则以高规格礼仪接待日本使者一行,赐予圭密等人绮绸绢衣,同时派遣赵居任等为使“同圭密等往赐日本冠服、锦绮、纱罗及龟纽金印。

据《明史•舆服志》记载:“亲王册宝,册制与皇太子同。其宝用金,龟纽,依周尺五寸二分,厚一寸五分,文曰‘某王之宝’。”

虽然不知这次朱棣赐予的服饰属于哪种等级,但从赐予日本龟纽金印,就已经们看出明朝给予日本的封位与应是明朝亲王级别。这一待遇,属于明朝对外交往的最高级别,除日本外,也只有朝鲜才享有这个礼遇。通过这次实质性的往来,中日关系获得了改善。日本方面不断采取措施,打击倭寇的侵扰行为,大大减少倭寇对明朝东南沿海的骚扰和侵害。明朝则以丰厚的封赏回报日本方面。

服饰外交——明朝赐予日本服饰的变化,如同关系史上的“晴雨表”

明朝冕服

赐予“九章冕服”,两国关系“蜜月期”

永乐三年(1405)十一月,源道义再一次遣源通贤等人对明朝进贡,并将所俘倭寇献给明朝。朱棣为此给予嘉奖,并命礼部宴请日本使臣,派遣鸿胪寺少卿潘赐及内官王进等人赐予日本九章冕服、钱钞、织金文绮、纱、罗、绢三百七十八匹。

这里面“九章冕服”代表了此次封赏的规格,具体表现在以下两点:

  1. 根据明朝的规定,冕服只有皇帝、 皇太子、亲王、及亲王世子等贵族可以穿用,公侯及以下文物官员皆不可以穿用冕服,也就是说,在明朝冕服成为了帝王的象征。
  2. 其次明初时,因朱元璋认为 "五冕”之礼过于繁琐,下令除祭天地、宗庙服衮冕外,余冕一律不用。虽说这一诏令使得冕服的种类减至一种,但,另一方面也使得冕服更具权威性。

朱棣赐予日本的“九章冕服”,是仅次于皇帝、皇太子的高级礼服。在明朝九章冕服也是明代藩王制度中最高等级的礼服,可见明朝对日本的 重视程度非同一般

。时隔朱棣赐予日本“龟纽金印”不久再赐“九章冕服”,如此高规格的赏赐,表明了明朝对日本的高度重视与对未来中日关系寄予厚望。

随着日中关系的不断发展,日本方面也加强了对侵叛东南倭寇的围剿力度,并于永乐五年、六年(1408) 先后两次将所捕获的倭寇移交给明朝处理。在日本方面积极打击下,明朝东南沿海地区的海患问题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对此明朝方面十分满意,多次予以奖赠,至此,明朝的中日关系发展到了高潮

服饰外交——明朝赐予日本服饰的变化,如同关系史上的“晴雨表”

弁服

赐予“五章弁服”,蜜月之后的寒冬

随着主张中日友好的源道义不幸逝世, 其子源义持即位后,源义持听从反友好派的主张,使两国间关系发生了逆转。虽说在接下来一段时间里,两国虽保持往来,但关系时好时坏。这点,可以从万历皇帝对封赐记录中得到印证。

万历十九年(1591),丰臣秀吉完成日本统一后,以十八万大军发动对朝鲜的侵略,连下汉城、开城、平壤等重要城市,朝鲜八道几近沦陷,朝鲜国王紧急向明朝求援。万历皇帝下令出兵增援,明朝军队经过艰苦作战,帮助朝鲜收复大片国土。但,由于双方都无力再战,为使日本军队退出朝鲜,明朝决定采取“封王赐服”的方式改善与日本的关系,达到让日本退兵的目的。万历二十四年(1596) 九月,明朝派出使臣,将封王诏书与赐予日本的金印、冠服传赐给了丰臣秀吉。

此次对日本所赐予之物,最能体现等级变化的便是弁冠与皮弁服。虽说皮弁服也为中国传统礼服之一,但从此次赐予日本的服饰上看,等级属郡王级别,这与明朝皇帝赐给琉球、安南的服装等级是一致的。毕竟按照当时的情况,明朝不可能像朱棣那样赐予日本九章亲王之服。

结语:服饰等级变化,折射关系“晴雨表”

明朝各个时期赐予日本服饰的变化,如同关系史上的“晴雨表”,赐服直接体现了两国关系的冷热程度

当关系发展顺利时,如朱棣时期,中日关系进入“蜜月期”,朱棣赐予日本“九章冕服”,这一规格最高的服饰。反之,万历时期,因倭寇、朝贡、贸易、朝鲜等问题,关系陷入低谷,出于多方面原因又不得不对其进行封赏时,仅赐予“五章皮弁服”。客观且真实地折射出中日关系的实际状况。

服饰在明代已成为了国家的一种有效的外交工具,在不同时期和形式下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当关系发展顺利时,赐给对方国王的服饰规格等级相对较髙,反之就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