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飾外交——明朝賜予日本服飾的變化,如同關係史上的“晴雨表”

在我國古代社會,服飾是一種重要的等級標誌,除了在國家的統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外,它還是可以是一種特殊的“禮物”,用於獎賞功臣與近侍的賜禮;甚至還可以作為國禮賞賜給其它國家的使臣和他們的國王們。

在國家交往中,所賜予的不同等級的服飾,折射出與該國關係的深淺程度

服飾外交——明朝賜予日本服飾的變化,如同關係史上的“晴雨表”

明太祖朱元璋畫像

明朝外交思想

明朝是歷史上利用“服飾外交”較多的朝代之一。在立國之初,朱元璋勵精圖治,快速穩定國內局勢、恢復社會生產力,同時對與周邊領國交往關係也十分的重視,在吸取元朝因對外戰爭與周邊國家關係嚴重損壞的基礎上,採取了有效措施發展與周邊國家的友好關係。

為此明太祖朱元璋陸陸續續向周邊國家派出使臣,向它們詔明:“昔帝王之治,天下凡日月所照,無有 遠近,一視同仁。故中國尊安......方與遠邇相安於無事,以共享太平之福。”


服飾外交——明朝賜予日本服飾的變化,如同關係史上的“晴雨表”

朝貢景象

在這一思想指導下,周邊領國嚮明朝朝貢,明朝則會賜予相應的服飾、絲綢、瓷器及其它物品的往來形式,形成了一套獨特的“朝貢體系”。至洪武末年(1398),明朝已與包含日本在內的十多個國家建立了友好往來關係。但,由於受封建傳統思想影響,朱元璋標榜自己建立起來的大明王朝為普天之下的“共主”。就周邊的鄰國根據其地理位置與需要的不同,將這些國家按“分封”的原則,劃分成不同的等級,頒詔封王,並賜予他們相應的印、服飾及錢物,構建“藩屬”關係

服飾外交——明朝賜予日本服飾的變化,如同關係史上的“晴雨表”

日本海盜

朱元璋時期中日關係演化

中日兩國有著悠久的交往歷史,明朝建立後對於發展中日關係是明王朝重要的外交內容之一。其主要在於明朝初期,日本海盜對沿海地區的滋擾是大明王朝的一大心患,朱元璋為解決這一問題,自登基起,連續三年向日本派出使臣,謀求解決海盜問題。

不過,前面兩次因為雙方誤解的原因,都沒能達成目的。直到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再次派遣萊州府同知趙秩為使前往日本,並將俘獲的日本海盜一十五人交還給日方,日方終於明白明朝用意,並給出了回應。次年十月“日本國良懷遣其臣僧祖來進表箋,貢馬及方物,並僧九人來朝,又送至明州、台州被虜男女七十餘口。”對此朱元璋十分高興,賜予日本《大統歷》及文綺、紗、羅等物,中日關係獲得了最初的改善。

不過由於分裂的日本南北兩朝統治者對明朝的相互猜疑與朱元璋對日本某些行為的不滿,對日本的態度發生了一定的變化,使得中日關係在朱元璋中後期陷入了矛盾之中。

服飾外交——明朝賜予日本服飾的變化,如同關係史上的“晴雨表”

明成祖朱棣畫像

朱棣時期關係改善—封王賜服

中日關係的真正改善是在明成祖的永樂時期。分裂的日本於洪武二十五年(1392)完成了統一,統一後的日本北朝在肅清南朝殘餘勢力鞏固統治的同時,迫切需要財政支持,此時發展與明朝的關係是獲取錢財最有效的途徑。另一方面,對剛剛“靖難”成功登上皇帝寶座的朱棣來說,發展與日本的關係,解決滋擾東南沿海多年的倭患問題,安定外部環境,取得政績支持也是迫在眉睫。

出於共同的政治、經濟利益目的,中日兩國在發展雙邊關係上都表現出積極的一面。永樂元年 (1403)日本方面源道義率先派出使臣圭密等三百人奉表,嚮明朝貢上貢鎧冑、佩刀、瑪 瑙、水晶、硫磺等。朱棣則以高規格禮儀接待日本使者一行,賜予圭密等人綺綢絹衣,同時派遣趙居任等為使“同圭密等往賜日本冠服、錦綺、紗羅及龜紐金印。

據《明史•輿服志》記載:“親王冊寶,冊制與皇太子同。其寶用金,龜紐,依周尺五寸二分,厚一寸五分,文曰‘某王之寶’。”

雖然不知這次朱棣賜予的服飾屬於哪種等級,但從賜予日本龜紐金印,就已經們看出明朝給予日本的封位與應是明朝親王級別。這一待遇,屬於明朝對外交往的最高級別,除日本外,也只有朝鮮才享有這個禮遇。通過這次實質性的往來,中日關係獲得了改善。日本方面不斷採取措施,打擊倭寇的侵擾行為,大大減少倭寇對明朝東南沿海的騷擾和侵害。明朝則以豐厚的封賞回報日本方面。

服飾外交——明朝賜予日本服飾的變化,如同關係史上的“晴雨表”

明朝冕服

賜予“九章冕服”,兩國關係“蜜月期”

永樂三年(1405)十一月,源道義再一次遣源通賢等人對明朝進貢,並將所俘倭寇獻給明朝。朱棣為此給予嘉獎,並命禮部宴請日本使臣,派遣鴻臚寺少卿潘賜及內官王進等人賜予日本九章冕服、錢鈔、織金文綺、紗、羅、絹三百七十八匹。

這裡面“九章冕服”代表了此次封賞的規格,具體表現在以下兩點:

  1. 根據明朝的規定,冕服只有皇帝、 皇太子、親王、及親王世子等貴族可以穿用,公侯及以下文物官員皆不可以穿用冕服,也就是說,在明朝冕服成為了帝王的象徵。
  2. 其次明初時,因朱元璋認為 "五冕”之禮過於繁瑣,下令除祭天地、宗廟服袞冕外,餘冕一律不用。雖說這一詔令使得冕服的種類減至一種,但,另一方面也使得冕服更具權威性。

朱棣賜予日本的“九章冕服”,是僅次於皇帝、皇太子的高級禮服。在明朝九章冕服也是明代藩王制度中最高等級的禮服,可見明朝對日本的 重視程度非同一般

。時隔朱棣賜予日本“龜紐金印”不久再賜“九章冕服”,如此高規格的賞賜,表明了明朝對日本的高度重視與對未來中日關係寄予厚望。

隨著日中關係的不斷髮展,日本方面也加強了對侵叛東南倭寇的圍剿力度,並於永樂五年、六年(1408) 先後兩次將所捕獲的倭寇移交給明朝處理。在日本方面積極打擊下,明朝東南沿海地區的海患問題得到了顯著的改善。對此明朝方面十分滿意,多次予以獎贈,至此,明朝的中日關係發展到了高潮

服飾外交——明朝賜予日本服飾的變化,如同關係史上的“晴雨表”

弁服

賜予“五章弁服”,蜜月之後的寒冬

隨著主張中日友好的源道義不幸逝世, 其子源義持即位後,源義持聽從反友好派的主張,使兩國間關係發生了逆轉。雖說在接下來一段時間裡,兩國雖保持往來,但關係時好時壞。這點,可以從萬曆皇帝對封賜記錄中得到印證。

萬曆十九年(1591),豐臣秀吉完成日本統一後,以十八萬大軍發動對朝鮮的侵略,連下漢城、開城、平壤等重要城市,朝鮮八道幾近淪陷,朝鮮國王緊急嚮明朝求援。萬曆皇帝下令出兵增援,明朝軍隊經過艱苦作戰,幫助朝鮮收復大片國土。但,由於雙方都無力再戰,為使日本軍隊退出朝鮮,明朝決定採取“封王賜服”的方式改善與日本的關係,達到讓日本退兵的目的。萬曆二十四年(1596) 九月,明朝派出使臣,將封王詔書與賜予日本的金印、冠服傳賜給了豐臣秀吉。

此次對日本所賜予之物,最能體現等級變化的便是弁冠與皮弁服。雖說皮弁服也為中國傳統禮服之一,但從此次賜予日本的服飾上看,等級屬郡王級別,這與明朝皇帝賜給琉球、安南的服裝等級是一致的。畢竟按照當時的情況,明朝不可能像朱棣那樣賜予日本九章親王之服。

結語:服飾等級變化,折射關係“晴雨表”

明朝各個時期賜予日本服飾的變化,如同關係史上的“晴雨表”,賜服直接體現了兩國關係的冷熱程度

當關系發展順利時,如朱棣時期,中日關係進入“蜜月期”,朱棣賜予日本“九章冕服”,這一規格最高的服飾。反之,萬曆時期,因倭寇、朝貢、貿易、朝鮮等問題,關係陷入低谷,出於多方面原因又不得不對其進行封賞時,僅賜予“五章皮弁服”。客觀且真實地折射出中日關係的實際狀況。

服飾在明代已成為了國家的一種有效的外交工具,在不同時期和形式下發揮著不同的作用。當關系發展順利時,賜給對方國王的服飾規格等級相對較髙,反之就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