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楚有材”,這個形容楚地人傑地靈的成語源自何處?

康熙年間(1662—1722年),“惟楚有材”被題上了鳳凰山南麓的貢院(現武昌實驗中學所在地)牌匾,比讓“惟楚有材”名滿天下的嶽麓書院名聯——題於嘉慶年間(1812—1817年)的“惟楚有材,於斯為盛”牌匾,早了一百多年。


“惟楚有材”,這個形容楚地人傑地靈的成語源自何處?


後鳳凰山南麓的牌匾毀於戰火。咸豐八年(1858年),湖廣總督胡林翼重修貢院及牌樓,當時曾國藩率湘軍援浙途經武昌,胡林翼請他再題匾額,曾國藩在匾額的兩面分別題上“惟楚有材”和“闢門籲俊”(意即開門招賢納士)。


1948年第5期上海《聯合畫報》中一組名為“歷史名城武昌市容”的攝影報道,便收錄了這座牌樓的照片,並感嘆“富有歷史性之牌樓幾經變亂依然無恙”。該畫報現收藏於華中師範大學圖書館特藏室裡。1958年,歷經百年的牌樓毀於風雨失修。


“惟楚有材”,這個形容楚地人傑地靈的成語源自何處?

刊載於1948年第五期上海《聯合畫報》的武昌“惟楚有材”牌樓照片。張勇/翻拍


2010年武昌實驗中學九十年校慶時,按老照片中的式樣重修牌樓,新牌樓寬10米、高8.7米,黃色木柱,灰瓦飛簷,由印尼菠蘿格木建造。北面寫著“惟楚有材”,南面是“闢門籲俊”,由著名書法家陳義經先生生前書寫,其中“惟楚有材”四字,是按舊牌樓照片上曾國藩的題字臨摹的。


不過,正如專家學者所言,湖北湖南自古即為一體,古共為楚國,後互為湖廣省,現在仍在人們口中稱為兩湖。兩省相連,皆為歷史悠久之地,皆為楚才輩出之地。所以,不論武昌貢院牌樓的匾額,還是長沙嶽麓書院的楹聯,其“惟楚有材”之“楚”,都指湖廣即兩湖的範圍。


再者,“惟楚有材”的“惟”,非唯一的意思,故而不是一種誇飾的語句,有媒體解讀為“唯有楚地出人才”,實是大大的誤會。


“惟楚有材”,這個形容楚地人傑地靈的成語源自何處?


考證


(一)“楚材”出處


惟楚有材,同義詞有“惟楚有才”。惟,系語首助詞,古籍惟、唯、維通用。源於《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晉卿不如楚,其大夫則賢,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雖楚有材,晉實用之。”


(二)“惟楚有材”出現於文學作品和史料


據納蘭庋在《“惟楚有材”辯說》一文中考證,早在元朝初年,在文人的詩文創作中,“惟楚有材”一詞已經用來形容可上溯至先秦時期的今兩湖地區人才繁盛的景況了。公元1296年方回寫下的《送常德教趙君》一詩中,有這樣的句子“風雅之後聞屈原,千古哀怨離騷傳。惟楚有材實多賢,幸為人師何憾旃”,是較早使用“惟楚有材”這一文學語言的實例。


清初湖廣巡撫林天擎在其所撰寫的《武昌府學重修記》中也提到“惟楚有材”這一說法。順治十年(1653年),林天擎到武昌府學(今武昌解放路西,大成路北)祭孔,諸生向他反映,武昌府學為鄂省鄉學之冠,但校舍破敗不堪。學子們表示能體諒國家一時經濟困難,願將津貼捐出來維修校舍。在林天擎大力支持下,修葺工程於兩年後完成。


據1921年刊印的《湖北通志》記載,新府學落成後,林天擎記下兩年前學子謁見之事,併發出由衷感嘆:“餘思惟楚有材,自昔豔羨。況我清賓興疊詔,已多聯翩而登為之前茅者矣。後之龍攄鵬奮,何可數量?”


“惟楚有材”,這個形容楚地人傑地靈的成語源自何處?


自林天擎後,武昌府學“嗣是代有修葺”,而且重視培養“楚材”的文字屢見於湖北方誌。1732年,巡撫王士俊說“楚材號天下久矣”,並希望“從此楚材輩出”。


雍正《湖廣通志》卷五一《人物誌》卷首引言云:“國家教育之澤長矣,人文蔚起,後先輝映,豈不偉哉!惟楚有材,自鬻熊始。”該志之《凡例》稱:“《通志》於雍正八年二月二十七日開局,雍正十年七月十五日開刻。”雍正十年是1732年。這段引言撫昔追往,既有總括,又有分說,既有形容,又有實證,言簡意賅而又氣勢磅礴,將“惟楚有材”四個字襯托得熠熠生輝。


此時上距元代方回使用“惟楚有材”有436年,距明代王世貞將“惟楚有材”用以指稱湖北才俊約151年,距龍膺透露出“惟楚有材”在民間廣泛流傳的消息約116年。文學的讚譽之辭,終於在公元1732年正式以“官方用語”記錄在案,具有了歷史學的評價意義。


“惟楚有材”,這個形容楚地人傑地靈的成語源自何處?


(三)“惟楚有材”題上牌匾


1. 湖北


(1)康熙年間登上武昌鳳凰山南麓的貢院牌匾

康熙年間(1662—1722年),“惟楚有材”被題上了鳳凰山南麓的貢院牌匾。據《湖北通志》記載,鳳凰山南麓為歷史上學府所在地,宋代設縣學,以後成州學,明清兩代東邊設貢院考舉人,門前立有四柱三門的木構牌樓,樓匾上書“惟楚有材”。咸豐初年,武昌貢院毀於太平軍戰火,牌匾也毀於一旦。


(2)咸豐八年,曾國藩題匾

咸豐八年(1858年),湖廣總督胡林翼重修貢院及牌樓,當時曾國藩率湘軍援浙途經武昌,胡林翼請他再題匾額,曾國藩在匾額的兩面分別題上“惟楚有材”和“闢門籲俊”。廢科舉後,於1920年在貢院故址處設省第二模範小學,後改設法科大學,現為湖北省武昌實驗中學,牌樓就立於校門之前。


“惟楚有材”,這個形容楚地人傑地靈的成語源自何處?


(3)老照片中的牌樓身影

該牌樓可見於武昌的老照片之中。1948年第5期上海《聯合畫報》中一組名為“歷史名城武昌市容”的攝影報道,便收錄了這座牌樓的照片,並感嘆“富有歷史性之牌樓幾經變亂依然無恙”。在華中師範大學圖書館特藏室裡,儘管畫報已經發黃,照片上的樓造型卻清晰可辨,四柱三門,飛簷翹角,“惟楚有材”四個大字歷歷在目。


(4)於武昌實驗中學再度重建

2010年武昌實驗中學九十年校慶時,按老照片中的式樣重修牌樓,新牌樓寬10米、高8.7米,黃色木柱,灰瓦飛簷,由印尼菠蘿格木建造。北面寫著“惟楚有材”,南面是“闢門籲俊”,由著名書法家陳義經先生生前書寫,其中“惟楚有材”四字,是按舊牌樓照片上曾國藩的題字臨摹的。


2. 湖南:嶽麓書院讓“惟楚有材”名滿天下


1812—1817年,袁名曜(號峴岡)任嶽麓書院山長(院長),門人請他撰題門聯。袁名曜以“惟楚有材”囑諸生應對,貢生張中階對曰“於斯為盛”,由此撰成一聯。這八字對仗工整精巧,被掛在了嶽麓書院門口後名聲大振,很多人反而遺忘了武昌早掛一百多年的牌匾。


“惟楚有材”,這個形容楚地人傑地靈的成語源自何處?


(四)專家觀點


為進一步挖掘“惟楚有材”的文化價值,2006年4月11日,武昌區政協和市文史館在實驗中學舉辦專題座談會。馮天瑜、皮明庥、徐明庭、邵學海等專家一致認為,“惟楚有材”有助於展示楚地人才繁盛歷史,對今天培養和使用人才有啟迪意義。


對如何打造“惟楚有材”名片,會上提出了許多建議,如重修牌樓、打造相關文化片區、開展相關傳統教育等。當年,“惟楚有材”傳說入選武漢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4年後牌樓新建完成,並在實驗中學內建有“惟楚有材”傳說陳列廳。


湖北省楹聯學會副會長吳修志認為,“‘惟楚有材’四字表明瞭湖北人的一種自豪感,以及一種爭強好勝的性格。它告訴我們,湖北自古就人傑地靈,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我們既要對自己的歷史充滿驕傲,又要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信心。這四個字是我們今天振興湖北的力量源泉。”


【本文來源於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成語湖北》,因篇幅限制,故作刪減。】


“惟楚有材”,這個形容楚地人傑地靈的成語源自何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