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給買玩具就哭鬧?3招,讓孩子從“霸王龍”變回乖巧“小綿羊”

在第六季《爸爸去哪兒》中,許多人被耿樂的兒子樂那多圈粉了。樂那多很聰明,遵守規則,自控力強,做事認真,情商還很高。

在和別的小朋友一起去買菜時,其他人都被糖葫蘆吸引了,只有樂那多不為所動,牢記目標:要買菜。

樂那多很想要玩具,但他沒有直接就買,而是等買好了菜,才拿剩下的錢去買。他還懂得分享,把玩具給別的小朋友玩。

可許多父母都有這樣的體驗:帶孩子出去外面,孩子一看到玩具就不走了,不給買就哭鬧。事實上,家中的玩具都堆成山了。

如果用錯誤的方法教育哭鬧的孩子,不但會傷害親子關係,還會阻礙孩子心智成長。

正如高爾基所說:愛孩子是老母雞都會做的事情,可是要善於教育他們,這是國家的一樁大事了,需要才能和全部的生活知識。

作為父母,我們只有深刻了解孩子哭鬧背後的深層次原因,才能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培養出聰明懂事的孩子。

不給買玩具就哭鬧?3招,讓孩子從“霸王龍”變回乖巧“小綿羊”

01

孩子為什麼喜歡用哭鬧“威脅”家長?

①孩子的自戀心理

當孩子還是嬰兒的時候,他們具有“全能自戀”心理,即自己是無所不能的,只要自己渴了餓了,就會有人來滿足自己,世界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兒童認知發展在前運算階段的孩子,思維比較片面,他們看待事情時容易集中於一面而忽視其他方面,還傾向於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看待事物和思考。

皮亞傑將這一思維稱為“我向思維”和“自我中心”的思考,即兒童認為別人的思考和運作方式應該與自己的思考完全一致。

而喜歡哭鬧的孩子,大多也是在前運算階段。這就是當你給孩子講道理時,他們很難理解的原因。

②父母的過度養育

家長都想把最好的東西給孩子,也會盡自己所能給孩子最好的東西,這是父母的天性。問題在於,當我們把一切都放在銀盤裡端給孩子的同時,我們卻助長了孩子將一切視為理所當然的心理。

比如,有的家長從來不會讓孩子自己收拾書包,整理床鋪,全部自己出馬。除了生活之外,孩子的交友、學習之路,都要幫孩子掃除一切障礙,保證孩子不用遭受一點挫折。

我們總想給孩子最好的,只要孩子提要求,我們都更願意說“是”,因為拒絕孩子,他們的眼淚會讓我們受不了。

最後,我們變得越來越怕說“不”,孩子也被我們“馴化”了,孩子認為,只要自己想要的東西,一定能得到滿足,如果得不到,就會大發脾氣。

有時候,我們會在商場看到這樣的小孩,想要某樣東西,被父母拒絕後就哭鬧,賴著不走。大多數父母都會被打敗,只好掏錢了事,試圖止住孩子的哭聲。

父母對孩子過度養育,短期看是減少了麻煩,大人和孩子都很快樂,但人的慾望可以是無休止的,家長若沒有正確的觀念,無疑是給孩子戴上了沉重的“枷鎖”。

不給買玩具就哭鬧?3招,讓孩子從“霸王龍”變回乖巧“小綿羊”

③孩子的攀比心理

我們知道,孩子的自尊心很強,如果沒有正確的引導,很容易產生攀比心理。

比如孩子可能會問你這樣的問題:“為什麼我們家沒有別墅?”“為什麼他們家有車我們家沒有?”。

孩子的攀比心理主要是因為自信心不足,而自信的培養,與父母的教養方式息息相關。如果孩子能從父母那裡得到正向引導和充分的陪伴,他們的內心會充滿能量,也會更自信。

而當孩子沒有充分的自信,他們的心理會更容易失衡,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他們只能“變本加厲”一點,用哭鬧來威脅。

④孩子的歸屬感和地位感

孩子做的每一件事似乎都表達了他的全部生活和人格,不瞭解這一隱蔽的背景,就無從理解他做的事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阿德勒認為,所有人都應該得到尊重,兒童也不例外。作為社會生物,兒童會在對外在評價和行為做出相應的反應。

如果孩子能感覺到與家人之間的情感聯繫,就能獲得歸屬感;當他認識到自己能為家庭做貢獻,並具有一定的個人力量時,就會獲得一定的地位感。

當他們無法用正常的方式得到歸屬感和地位感時,只能通過負面手段引發關注。

比如你正在忙,孩子走過來要你陪他玩,而你沒有搭理他,或是冷淡地敷衍了他。大多數時候,孩子並不會安靜地呆在一邊,而是開始哭鬧,而你只能放下手頭的事情去安撫他。

其實孩子並不是因為你不陪他玩而生氣,而是他沒有從你這裡得到歸屬感和地位感,他覺得自己沒有受到重視,在家裡沒有話語權。

不給買玩具就哭鬧?3招,讓孩子從“霸王龍”變回乖巧“小綿羊”

03

怎樣面對哭鬧的孩子?

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過這樣一句話:“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必令學生運其才智,勤其練習,領悟之源廣開,純熟之功彌深,巧為善教者也。”

教育孩子也是如此,需要父母深入瞭解孩子行為背後的機理,循循善誘,一步步引導孩子用積極的心態和行為與他人進行溝通。

那麼在孩子哭鬧時,我們可以怎麼做呢?

第一,運用“觀察、體驗、需要、請求”四要素,與孩子進行“非暴力溝通”

你要記住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分別是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

舉個例子,你要求孩子每次玩完玩具後,要把玩具歸位,但孩子把玩具扔得滿地都是。你可能會對孩子說:“我不是告訴過你要收好玩具嗎?你怎麼這麼邋遢。”

這就是暴力溝通,是指責孩子的,孩子很可能會產生牴觸情緒並哭鬧。如果用非暴力溝通,我們該怎麼說呢?

首先是觀察,我們觀察到滿地都是玩具;其次是感受,我們感到失望,因為孩子沒有記住我們要求,隨後,我們要對孩子表達需要和請求。

那麼我們就可以這麼說:“寶貝,我看到玩具扔得滿地都是,我覺得有些失望,因為我跟你說過要把玩具歸位。萬一絆倒你就不好了,現在你把玩具收好。”

用積極的語言結構和孩子對話,我們與孩子的關係會變得互相尊重,更加平等。我們要經常用四個要素檢查話語和思維,看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

擁有千萬粉絲的林志穎,與兒子Kimi的對話方式就值得家長們學習。他們去參加《爸爸去哪兒》,第一天村長要求所有孩子要上交玩具,但Kimi不願意交出玩具小黃。

林志穎對kimi說:怎麼辦?你問叔叔,小黃可不可以帶?那怎麼辦?小黃不能去呀,對不對,小黃不可以去呀。過幾天再把小黃帶回家,好不好。來,我們一起把小黃放進去。

在這段話中,林志穎告訴Kimi不能帶小黃的原因是要規則要求,而“小黃不可以去”,表示自己理解和認同Kimi的感受,“過幾天再把小黃帶回家”是合理地提出解決方案,“我們一起把小黃放進去”是表達需要和請求,引導Kimi做出正確的舉動。

不給買玩具就哭鬧?3招,讓孩子從“霸王龍”變回乖巧“小綿羊”

第二,設立規則,“和善而堅定”地拒絕違反規則的孩子

在《孩子:挑戰》這本書裡,作者說,孩子生活在這個社會里,需要學習尊重規則。孩子必須明白,秩序和規則是自由的一部分,如果不守規則,別人的自由就會受影響。

比如孩子若在公共場合哭鬧,家長就會不自覺地向孩子屈服,這就會助長孩子理所應當的心理。因此,你需要從小處著手,與孩子制定規則。比如:“每天只能看半小時電視。”

當你制定規則之後,要嚴格執行,只有遇到十分特殊的情況才能有所妥協。比如只有孩子提早完成所有作業,才能多看10分鐘。

孩子違背了規則,就要受到“懲罰”,比如做家務,或不再滿足某個已經答應孩子的願望。

正如梁啟超先生所說:給孩子講道理,不如給孩子立規矩。孩子懂規矩,就不會亂哭鬧。

奧運冠軍李小鵬就有一套教養心法,李小鵬帶女兒奧莉逛超市時,會引導孩子理智消費;當奧莉玩手機遊戲難以自控時,他會嚴格要求奧莉將“說到做到”進行到底;面對女兒的逆反行為,李小鵬沒有“逆來順受”,而是“狠下心來”讓奧莉面壁並向爸爸道歉……

不給買玩具就哭鬧?3招,讓孩子從“霸王龍”變回乖巧“小綿羊”

第三,設定你與孩子的“身心靈時間”

“身心靈時間”的方法可以極大滿足孩子對歸屬感和地位感的心理需求,並增進你與孩子之間的親密關係。

“身心靈時間”會通過預先給予孩子充分的關注,來避免孩子產生錯誤的觀念:即你作為他的家長,對他的所有情緒和行為都應該充分關注。

這樣,孩子就會知道他不能隨時都來找你,而是應該等到合適的時間再尋求你的關注,他也就不會再因為自己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而去採取哭鬧等錯誤的行為方式。

“身心靈時間”來源於《正面管教魔法書》,作者提到:父母雙方都應該每隔一兩天就留出10分鐘時間與孩子單獨相處。在這10分鐘裡,父母要把其他事情都放在一邊,將意念集中於自己的身、心、靈,和孩子一起做他喜歡做的事。

只要孩子想做的事是合理的,你就要陪他玩上10分鐘。具體操作如下:

①每天抽出10至15分鐘的時間,全身心投入與你的孩子單獨相處;

②排除手機、電視和電腦等一切的干擾;

③給你們的“身心靈時間”取一個名字,與你的家庭有聯繫就行;

④在這段時間裡,把所有的精神集中於身、心、靈這三個方面,與孩子進行親密的互動。

⑤確保活動在“身心靈時間”內結束,然後告訴孩子,你很享受與他一起度過這段時間。

比如說,你可以在每天晚上十點鐘,陪孩子一起畫畫10分鐘。你們的“身心靈時間”可以叫做“美好時光”。

你要在這段時間裡和孩子畫任何他想畫的東西,當活動結束時,你可以對孩子說:“跟你一起玩真開心!明天我們會畫更多的大象,一起期待明天的美好時光吧!”

這會讓孩子充分感受到你給了他關注,從而擁有歸屬感和地位感。

不用擔心這每日的10分鐘“身心靈時間”會浪費你的時間,相反,只要形成守則,你在處理孩子不良行為上所花的時間將會越來越少,你會有更多空閒時間,也能在育兒中得到更多快樂。

不給買玩具就哭鬧?3招,讓孩子從“霸王龍”變回乖巧“小綿羊”

04

總結

孩子哭鬧並不是無理取鬧,相反,背後隱藏著深層次的原因。作為父母,我們有必要深入瞭解哭鬧背後的原因。

在日常生活中,要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的人,用平等溝通的姿態交流,一步步發現孩子的需求,給予孩子歸屬感和地位感。

面對喜歡哭鬧的孩子,我們可以採取以下三個辦法:

第一,運用“觀察、體驗、需要、請求”四要素,與孩子進行“非暴力溝通”;

第二,設立規則,“和善而堅定”地拒絕違反規則的孩子;

第三,設定你與孩子的“身心靈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