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的這門“必修課”,不能“缺課”

北京時間3月26日晚,一場高規格的雲上會議——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應對新冠肺炎特別峰會令全球矚目。峰會發表的《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應對新冠肺炎特別峰會聲明》提出,“我們承諾採取一切必要公共衛生措施,爭取提供足夠資金來抑制此次大流行病,以保護人民,特別是最脆弱群體”。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會上強調,二十國集團應加強疫情防控信息共享,推廣全面系統有效的防控指南,適時舉辦全球公共衛生安全高級別會議。

疫情正在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也調整了我們凝望世界的角度。我們聚焦的熱詞不再只是全球經濟、氣候變暖,而不得不加上了超級病毒,公共安全風險防控和公眾風險素養提升,也成為整個社會的必修課。

經濟發達≠風險素養高,公共健康意識培養要重返課堂

疫情之下的这门“必修课”,不能“缺课”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副會長宋敬武

意大利北部倫巴第大區,經濟繁華,人口眾多,華僑聚集。以往此時,倫巴第大區區府米蘭已經遊人如織,而現在,這裡是意大利新冠肺炎疫情的“震中”。“即便如此,很多老年人會頻繁跑去超市裡的咖啡廳‘聚集’,在那裡,老朋友們一杯咖啡還是能喝一上午,不戴口罩聊大天。”全國政協委員宋敬武說。

當疫情迅速在歐洲蔓延,他在以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副會長的身份,積極對接對外捐贈、援助事宜的同時,也會注意收集國外朋友圍繞疫情防控的所見所聞。

記者:老人們都在家待不住,年輕人會老老實實在家待著嗎?

宋敬武:據瞭解,很多意大利人在封城後還往外跑,可以說,西方人的生活方式一時難改。但我的意大利朋友告訴我,所有華僑在接到封城指令後,都老老實實在家待著。為什麼經濟發達地區的人們,對突發公共安全事件的反應並不快?對經濟發達與社會治理成熟度之間是否可以畫等號,我存在著疑惑。

現在看來,風險近在眼前,但很多西方人因為思維方式與我們存在明顯差異,他們不擔心,也不積極防護。中國醫療隊進入意大利後,做了很多工作,一定程度上減緩了疫情在當地的快速增長。但必須看到,整個疫情防控形勢還非常膠著,意大利確診病例還沒有到峰值,無論是意大利,還是其他正受疫情影響的國家,都應號召百姓以自我隔離為國家抗疫爭取時間,這是特殊時期社會治理的堅實基礎。

記者:結合國外抗疫的情況,您如何看待各國百姓風險素養的提升?

宋敬武:原先,我們談全球化,會馬上想到經濟全球化、氣候變暖、綠色發展等問題,經此一疫,我們必須看到,我們還會共同面臨抵禦病毒的挑戰,在我們採用經濟抗疫手段的同時,必須加強公共健康意識,提升所有人的風險素養。

比如,高度重視環境衛生;流感季佩戴口罩;國家對於消毒防疫用品要像糧食、石油那樣做長期足夠的儲備。再比如,學校應該開設公共健康課程、防疫課程,就像防災課程那樣,經常演習,讓人們的公共健康意識成為習慣、素養,生活中的一部分。

同時,在全球治理層面看,前期大家對經濟全球化有著高度的認同,很多制度是為經濟交流與合作設置的。在抗擊疫情的新形勢下,我想也會在這個領域產生新的全球治理體系,涉及公共衛生方面,既要有聯合國和世衛組織的框架,各國和各區域之間也應該行動起來。

我們一定要未雨綢繆,全力抵抗病毒和超級細菌對人類攻擊的治理體系,涉及公共衛生安全的政策協調,要反思並形成類似氣變公約的協調治理機制。無論是經濟貿易還是環保、安全的全球體系,中國都是後來者、積極的參與者,作出了積極重要的貢獻。面對百年未見之大變局和病毒對人類的襲擊,在未來建立健康安全的全球治理體制的過程中,中國憑藉此次抗疫的成功經驗、模式、機制,可以也應當發揮積極作用。

當任性“跑步女”挑戰底線,基層防疫應急預案短板急需補上

疫情之下的这门“必修课”,不能“缺课”

△全國政協常委,財政部內部控制標準委員會委員、中國稅務學會副會長張連起

抗疫背景下,我們一方面要穩住經濟發展勢頭,不使其失速;另一方面更要積極補齊社會治理短板、補上全民風險素養培養這一課。具體該怎麼做?圍繞這一話題,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稅務學會副會長張連起給出了自己的思考。

記者:習近平主席在G20會議上指出:“疫情對全球生產和需求造成全面衝擊,各國應該聯手加大宏觀政策對沖力度,防止世界經濟陷入衰退。要實施有力有效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加強金融監管協調,共同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對於這番表述,您如何解讀?

張連起:這是基於經濟領域“人類命運共同體”發出的有力信號,也是提振世界經濟復甦士氣的響亮聲音。

疫情防控關乎生命,復工復產關乎生計。歷史上,很多大流行病風險剛剛解除,就業、民生保障的風險就接踵而來。要應對這些風險,就要求我們守住顛覆性風險的底線,心無旁騖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我國抗疫取得階段性成績。眼下看,我們要發揮我國的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構建一個上下聯動、左右協調、運行有效的重大公共衛生危機應急管理組織體系。要實現這一點,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構建功能型與賦能型相結合的組織架構。功能型機構是“柱”,賦能型機構是“梁”,兩者相互作用,房屋才能更牢固。在發揮應急管理的綜合優勢以及疾控、物資儲備、交通運輸、衛生健康、發展改革、財政等相關部門專業優勢的同時,要更好地發揮各級應急管理議事協調機構“梁”的牽頭抓總作用。要理順中央和地方職責關係,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細化“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為主”的原則,進一步強化地方在突發事件應對中的主體意識、主體責任、主體作用。同時,加強中央在頂層設計、規劃佈局、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等方面的職責,更好地發揮指導協調作用。

從基層治理層面分析,企事業單位、市場主體、基層社區、社會組織和公民個人都參與到了這場人民戰爭中去,實現了聯防聯控、群防群治。

記者:這一過程中,我們還是看到一些不和諧因素。比如,應急治理社會化網絡不完善、基層社區參與應急治理能力有欠缺、社會組織不成熟、公民個人的風險素養和應急能力不充分等。抗疫期間,任何治理短板都可能讓民眾產生新的恐慌。對此,我們應如何反思和改進?

張連起:這次前所未有的防控措施,既考驗從全國到地方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也考驗全體國人的文明素質,或者叫風險素養。比如不少人都知道某外籍任性“跑步女”的事,讓我深深體會到,個體的任意和任性,帶來的惡果可能要讓全社會“買單”。在嚴峻艱鉅的人民戰“疫”中,民眾的責任感和行為的規範性扮演著重要角色。

針對“跑步女”現象,我建議,未來應對企事業單位、基層社區、社會組織和社會公眾進行防控培訓和演練,鼓勵和組織基層社區和公眾積極參與應急規劃和預案編制,不斷增強其風險素養和危機應對能力。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世界難題提供“中國方案”

疫情之下的这门“必修课”,不能“缺课”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楊光斌

疫情無國界,疫情是各國共同的敵人。經此一疫,我們應如何看待抗疫命運共同體背後,國際關係的重塑?圍繞這一話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楊光斌做了解讀。

記者:在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全球抗疫進入膠著狀態時,很多人有這樣一種“感覺”:原本被我們聚焦的全球經濟格局之上,全球在社會治理方面還有很多可以做的事,也應呈現出一些新的秩序。您如何看待這一“感覺”?楊光斌:全球正在抗擊的共同敵人新冠肺炎,決定性地把人類命運共同體向前推進了一大步。人類真切地感受到,我們生活在一個地球村,同呼吸共命運,因而以“共商、共建、共享”方式而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再只是一種呼籲和願景,而已經是國際社會的迫切性重大議程。

在我看來,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其實就是在建設一個新的世界秩序。過去300年,西方主宰的世界秩序雖然被標榜為“自由世界秩序”,秉承的卻是強權邏輯,因此我們才看到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霸權戰爭不斷上演。

實踐已經告訴我們,飽受不平等、非公正的世界秩序的廣大發展中國家,當然擁抱給予他們平等地位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因此這個概念才會被寫進聯合國的有關決議之中。而世界歷史又驗證了中國一句古話:時勢造英雄。

人類命運共同體既傳承了“天下大同”這一中華文明基因,也一以貫之地體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以“和”為原則的對外關係——這既是毛澤東時代倡導著名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也是改革開放後的“和平與發展”、“和平崛起”,還是新時代所倡導的“和”的最高境界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當然,同樣是“和”為貴,如果說之前的“和”是為了我們在夯實發展基礎時的兼容幷包,那麼今天的“和”,則是我們為世界提供解決難題的“中國方案”。

記者:崔呂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