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泊桑《绳子》:故事里的绳子,现实里的偏见

奥西科尔纳,一个生活在乡下的老实人,一个地道的诺曼底人,在看到地上有一段细绳后,他本着节俭的心态,捡起了地上这段细绳,却殊不知这么一条小绳子,竟让他陷入了一场无法逆转的误会之中。

《绳子》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奥西科尔纳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这篇写于1883年的短文,以“绳子”为文章的线索,讲述了一个乡下人死于“舆论暴力”的讽刺故事。

莫泊桑《绳子》:故事里的绳子,现实里的偏见

“绳子”引发的误会,偏见造就的悲剧

主人公奥西科尔纳在路上捡了一根“绳子”,却被众人诬陷成捡钱包不还的“贼”,即便他不断解释,最后钱包也由真正的拾到者物归了失主,但是众人却因为偏见,依旧嘲讽他是一个“骗子”。他不断的自证清白,人们却因为偏见而不信任他,并咒骂他是只狡猾的“老狐狸”,最终,奥西科尔纳精神崩溃,抑郁而终。

故事的最初,奥西科尔纳只是捡了一根绳子,恰巧被他的冤家马具商(玛郎旦先生)看见了,于是当商人钱包发生丢失的时候,马具商成为唯一的“目击者”,而奥西科尔纳成了唯一的“嫌疑犯”。这时候的“绳子”只是误会,但是随着故事的发展,“绳子”慢慢幻化成了一种偏见标签。

镇长质问奥西科尔纳的时候说了一句话:

“奥西科尔纳先生,玛郎旦先生是一个可以信赖的人。你没法使我相信他会把这根绳子当成一个皮夹。”

让我们试想一下,如果当时马具商和奥西科尔纳在镇长眼中的地位是一样的,那么他对于这次审判的态度可能就会不同,故事或许就会朝着另一个方向发展,但是恰恰在镇长的眼里,马具商一个值得信赖的人,而可怜的奥西科尔纳远不及前者。

整个误会的起因,看似只是一根“绳子”的小事,然而却让一个人的余生被贴上了有色的标签,并让他在“老滑头、骗子”的嘲讽中痛苦地抑郁而终。

以至于到死,奥西科尔纳的嘴里还一直念叨着:“一根绳子.....一根绳子.....瞧,就在这儿呢,镇长先生。”

不难看出,这根细小的“绳子”对奥西科尔纳精神上的造成伤害有多么大。可是虽然“绳子”是贯穿故事始终的唯一线索,但是整个故事里,造成这场讽刺性悲剧的主要原因是“绳子”吗?

答案是否定的,藏在绳子之后的偏见才是这场悲剧的主要原因,这个偏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他人对奥西科尔纳的偏见;二便是奥西科尔纳自己的偏见心结。

莫泊桑《绳子》:故事里的绳子,现实里的偏见

带有偏见的言论,是一种精神上的暴力行为

他人对奥西科尔纳的偏见,最初只是马具商对他的个人偏见,但是这个个人偏见通过“绳子”慢慢扩大,变成一个众人对奥西科尔纳的偏见。

马具商因为和奥西科尔纳结过仇,所以马具商所带有的个人偏见让他做出“陷害”的行为,也就是典型的报复心理,这导致奥西科尔纳陷入了这场误会,

接着镇长在审问中所带有的个人偏见逐渐将误会扩大化,后来众人的偏见也是如此,这种偏见逐渐将误会变成了一场舆论暴力,而这种偏见的形成称之为:基本归因错误

基本归因错误:描绘人们在考察某些行为或后果的原因时高估倾向性因素(谴责或赞誉他人)、低估情景性因素(谴责或赞誉环境)的双重倾向。

在文中的具体表现发生在两处:一处是镇长在判断奥西科尔纳有没有拿钱包时,只考虑了马具商的个人因素,却没有去考察当时的具体情形,他认为马具商是值得信赖的,故此马具商的证词肯定就是真相,相反的,奥西科尔纳肯定在撒谎。

另一处便是,众人的印象里诺曼底人都是狡猾且奸诈的,所以在他们眼里身为诺曼底人的奥西科尔纳也必定是一个狡猾的老狐狸。

在日常生活中,这种偏见其实很常见。有一句老话: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就是一种很典型的偏见,以上一代来断定下一代,这种主观大于客观的推论,得到的结果势必荒谬成分更大。

莫泊桑《绳子》:故事里的绳子,现实里的偏见

在热门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里,就有三个深受其害的人物——哪吒和敖丙,以及申公豹。

哪吒因为是魔珠转世,所以陈塘关的百姓们都不待见他,即便哪吒打败了水怪救了小女孩,但是众人不但不领情还诬陷他偷了小孩。

敖丙虽然是正义的灵珠转世,但他却最终日蒙面示人,只因他是被视为强大“妖”族——龙族的后人,而在众人的眼里“妖”就是坏的象征,为此他不得不蒙面。

还有一个便是申公豹,也是最惨的一位,因为众人对“妖”的偏见使得他不到天尊的赏识,这种偏见导致他走向了一条邪念的不归路。

虽然在我们去判断一件事情,评论一个人的时候,依靠已有的“偏见标签”进行惯性思考能减少我们自身思考的精力,但是这种偏见思考所产生的舆论,在无形中不知道会杀死了多少奥西科尔纳。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像哪吒一样愤然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现实中更多的的人只会成为走向歧途的申公豹或者莫泊桑笔下那个可怜的奥西科尔纳。

伏尔泰:偏见是愚民的君主。

偏见让愚蠢的人把自己的世界局限在一个小天地之中,也会在无形之中伤害到很多无辜的人。生活之中,我们一定要避免自己成为这种偏见迫害者,在判断一件事情从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能大大减少偏见的发生。

莫泊桑《绳子》:故事里的绳子,现实里的偏见

面对偏见,无法释怀的心结是痛苦的根源

偏见是一种飘忽不定,无根无据的观念。——比尔斯

奥西科尔纳的痛苦,一部分是来源于他人的偏见,而一部分则是来源于他自己。

在莫泊桑的故事中,“绳子”不仅代表着偏见,其实随着故事发展,“绳子”慢慢变成了成为奥西科尔纳的一种心结,因为他太想改变人们无根无据的观念,但是本就无根无据的东西又岂会容易被改变呢?

于是他对内心自证清白的念头就像一根打结的绳子,他越是用力挣扎,绳子就缠的越紧,他越是不断的想解释,内心就越是痛苦。

最开始的挣扎发生他到处辩解,当真相出来后,他四处转悠把自己的遭遇讲给别人听,看看莫泊桑是怎么在文中描述他心理的:

这一整天,他都谈论这件意外遭遇,他在大路上讲给来往的行人听,他在酒馆里讲给喝酒的人听;到了星期日,他还到教堂门口讲给望弥撒的人听。就是不认识的人,他也会拦住他们,讲给他们听。

但是得不到别人认同的他,自证的心理逐渐病态,文中如是写道:

他于是又讲了他的遭遇,每天都要把故事拉长一点,每次都要增加一些新的理由、一些更有力的声明、一些更庄严的誓词....

奥西科尔纳的这种行为就是解释者的“反向心理”,在一个人反复解释证明无效后,内心反而会更加渴望改变别人的偏见,如果一直得不到回应,内心就会逐渐偏激,奥西科尔纳花大量时间去思考如何证明自己的清白,不断的把故事讲给他人,其实就是一种偏激的表现。

莫泊桑《绳子》:故事里的绳子,现实里的偏见

奥西科尔纳太想改变别人的偏见,这种执念导致他不知不觉中,自己给自己的心灵套上了一层枷锁,当内心的渴望与事态的发展相差的越来越远,他精神上所承受的痛苦也随之增大,以至于他最后在精神折磨中带着心结郁郁而终。

相信遭遇过偏见的人,都有过自证的念头,但是一旦这种念想过于强烈,反而会成为了一种精神上的负担,因为在他人眼里,歧视我们这件事,在意识上并不会让他们产生什么情绪波动,而我们却会因为不公的待遇愤愤不平,最终越想越气愤,越想越无法释怀。

埃克哈特•托利在《当下的力量》中说道:“不能心平气和的接受当下,便是制造痛苦的根源。

很多时候,人们总是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却不在乎真相,带有偏见的人更是如此,所以面对他人的偏见,我们最重要的不是“解释”,而是心平气和的接受当下,防止自己情绪化,避免自己陷入更深的痛苦。

莫泊桑《绳子》:故事里的绳子,现实里的偏见

虽然《绳子》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但是却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在生活中,我们应当避免让自己成为挣扎于痛苦的“奥西科尔纳”,更应该拒绝成为以偏见揣测他人的“众人”,历练自己的心境,消除对他人的偏见,这样我们所能遇见的世界才能更宽广、更美好。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