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書法批評不為栽刺,只為忠言

古代的書法批評家往往能在三言兩語中,一針見血、切中肯綮地道出真言,但到了今天,不少書法批評家的文字往往長篇累牘卻又如隔靴搔癢,不知所云,更有惡言相斥,難見真知。筆者認為書法批評最重要的是忠於“真心”。

莫泊桑曾說:“一個真正名實相符的批評家,就只該是一個無傾向、無偏愛、無私見的分析者……”由此可見,當一個書法批評家,有了強烈的批評意識,才有了批評家的“魂”,才會有批評家思維角度的靈活與獨特。而批評家的“膽”則映射著其人格與批評的真實性,是一個書法批評家最難能可貴的素質。不管所面對的書法批評對象身份、地位如何,一定要有韓文公批評王羲之書法是“俗書”,王荊公罵《春秋》為“斷爛朝報”的精神和膽量,敢於提出批評意見。這樣一來,書法批評必然會直接或間接地涉及人或者派別,世故人情也在所難免。除非你不做批評家,或者做一個偽批評家。否則就註定是一條寂寞獨行之路,要能不怕做獨行者、孤獨者,要敢於在傳統和流俗面前講真心話講實話。

反觀我們當下的書法批評家,真正缺少的並不是學識與修養,而是批評的意識與膽量,因為缺少學識與修養可以靠後天的勤奮學習慢慢積累,但缺少批評的意識是最可怕的,缺少了批評膽量就更是書法批評家的悲哀。偉大的批評家,一定不屬於任何一個團體、派別,僅僅只歸屬書法批評家自我內心的真實和良心。

中國古代沒有專門書法批評家的概念,但當時的書法理論家或者書法家自覺承擔起了這樣的角色。而當代的書法批評家,不一定是書法理論家,但必須要具有理論家的修養;也不一定是書法家,但必須要具有藝術家的思維。尤其是在書法批判問題上,理論家可以中立,但批評家卻一定要有自己的立場。書法批評家也不一定要像理論家那樣注重體系的建立,因為批評的體系一旦建立,就會形成單一、僵化的批評模式。

批評家需要有藝術家的靈感,敏銳的洞察力與活躍的思維,時時保持常新的、隨機的、跳躍的狀態而不被所謂的批評體系所限制。同時,時刻保有逆勢的思維,在別人的認同中去反對,在別人的反對中去認同。雖然與別人相反的意見未必就正確,但是批評的價值也許正在於批評所帶來的反思,而不是批評本身的準確與否,更不是為了拉仇恨彼此挑刺。如果這種能力下降或喪失,真正的批評將不復存在。同時,也將侵蝕著健康的書法批評。因此,這種現象需要思索,需要改善,才能恢復當代書法批評真正的尊嚴。讓書法創作與書法批評形成更有益和緊密地互動,讓書法批評以書法家的創造直覺一眼發現問題的實質,一針見血地穿透書法家的創作弊病,最終將書法的發展引入到一個正確的軌道上。

(文 / 蘇牧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