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书法批评不为栽刺,只为忠言

古代的书法批评家往往能在三言两语中,一针见血、切中肯綮地道出真言,但到了今天,不少书法批评家的文字往往长篇累牍却又如隔靴搔痒,不知所云,更有恶言相斥,难见真知。笔者认为书法批评最重要的是忠于“真心”。

莫泊桑曾说:“一个真正名实相符的批评家,就只该是一个无倾向、无偏爱、无私见的分析者……”由此可见,当一个书法批评家,有了强烈的批评意识,才有了批评家的“魂”,才会有批评家思维角度的灵活与独特。而批评家的“胆”则映射着其人格与批评的真实性,是一个书法批评家最难能可贵的素质。不管所面对的书法批评对象身份、地位如何,一定要有韩文公批评王羲之书法是“俗书”,王荆公骂《春秋》为“断烂朝报”的精神和胆量,敢于提出批评意见。这样一来,书法批评必然会直接或间接地涉及人或者派别,世故人情也在所难免。除非你不做批评家,或者做一个伪批评家。否则就注定是一条寂寞独行之路,要能不怕做独行者、孤独者,要敢于在传统和流俗面前讲真心话讲实话。

反观我们当下的书法批评家,真正缺少的并不是学识与修养,而是批评的意识与胆量,因为缺少学识与修养可以靠后天的勤奋学习慢慢积累,但缺少批评的意识是最可怕的,缺少了批评胆量就更是书法批评家的悲哀。伟大的批评家,一定不属于任何一个团体、派别,仅仅只归属书法批评家自我内心的真实和良心。

中国古代没有专门书法批评家的概念,但当时的书法理论家或者书法家自觉承担起了这样的角色。而当代的书法批评家,不一定是书法理论家,但必须要具有理论家的修养;也不一定是书法家,但必须要具有艺术家的思维。尤其是在书法批判问题上,理论家可以中立,但批评家却一定要有自己的立场。书法批评家也不一定要像理论家那样注重体系的建立,因为批评的体系一旦建立,就会形成单一、僵化的批评模式。

批评家需要有艺术家的灵感,敏锐的洞察力与活跃的思维,时时保持常新的、随机的、跳跃的状态而不被所谓的批评体系所限制。同时,时刻保有逆势的思维,在别人的认同中去反对,在别人的反对中去认同。虽然与别人相反的意见未必就正确,但是批评的价值也许正在于批评所带来的反思,而不是批评本身的准确与否,更不是为了拉仇恨彼此挑刺。如果这种能力下降或丧失,真正的批评将不复存在。同时,也将侵蚀着健康的书法批评。因此,这种现象需要思索,需要改善,才能恢复当代书法批评真正的尊严。让书法创作与书法批评形成更有益和紧密地互动,让书法批评以书法家的创造直觉一眼发现问题的实质,一针见血地穿透书法家的创作弊病,最终将书法的发展引入到一个正确的轨道上。

(文 / 苏牧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