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理解“停课不停学”状态下孩子的“反常”

“停课不停学”状态下,不少家长反映孩子有些“反常”。比如,晚睡晚起无规律,家长怎么说都没有效果;依赖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对外界事物越来越没有兴趣;自主学习意识越来越差,学习起来拖拖拉拉;上网课精力不集中,完成作业害怕困难,甚至敷衍了事蒙混过关;家长管教越严厉,孩子越沉默,喜欢独处,不和家长交流。

那么,这些孩子怎么了?

那我们从心理学和孩子成长的规律来看,归纳起来大概有这些方面的原因:

一、长期的居家,产生了焦虑和自我封闭。我们都知道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著名的“需求层次说”,他认为人的需求主要有五个层次,那就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在疫情造成的封闭环境里,我们的需求在第二、第三个层次,就受到了威胁。你看,我们向往外面的世界,可是外面有病毒;不得已出个门,还怕把病毒带回家。哪怕待在家,也是没有安全感的。而第三个层次“爱与归属”的需求,就包括被人关注、支持,比如结交朋友、参加团队活动等,但是这些,疫情期间,也不可能进行。正因为我们连低层次的心理需求都得不到完全满足,所以我们焦虑。孩子们还不能理性地看待被封闭的必要,他们被封闭在家,多数是因为对病毒的“恐惧”和社区、家人的强制,这就更加剧了他们的焦虑。

而当前呢,随着复工复产复交通,外面的世界越来越趋于正常,但由于学校是一个特别特殊的场所,不少地方的学生,还需要有一段时间的网上教学。外面世界的正常化回归和孩子们学习方式的延迟回归,又形成了一个冲突,再一次加剧了孩子们,甚至老师们的烦躁。

特别是孩子的学习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自然也会引起孩子强烈的不适应,甚至万般焦虑。他们以前的学习是群体活动,有老师现场教学、辅导,有伙伴面对面的交流、讨论,相对来说是有温度的教学;现在突然变成了以个体独立进行为主的学习方式,相对线下教学,缺乏一点温度。

基于上面的分析,部分孩子出现焦虑、烦躁、怕困难、发脾气,就属于正常现象了。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一个人处于一种状态或是做一件事情,超过21天,就有可能成为一种习惯。现在封闭在家已经60多天了,孩子不与伙伴交流,不与外界联系的状态,如果得不到有效调节,有的孩子就会对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对外面的世界越来越不感兴趣。这些都不是什么奇怪的现象。我们要去理解,去调节。

二、平时没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不少的家长,平时由于工作忙或别的原因,没有 长时间跟孩子在一起,有的甚至长期交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是送到寄宿学校,很少过问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更没有和孩子建立起平等交流、有效沟通的亲子关系,也没能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有的甚至和孩子很少联系,对孩子的生活、学习很少过问,通过心理学研究和我们在实践中的观察,不少的孩子对这样的家长是疏远、抵触,甚至有些怨恨的。突然遭到疫情居家,家长和孩子的空间距离极度缩短,而心理距离还是那样遥远。这“远”和“近”的矛盾冲突,必然造成亲子关系的紧张。

平时没有细致地引导、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疫情管控期间,孩子每天、每时、每刻,都在家长眼面前晃。家长呢?这也不顺眼,那也不顺心,于是抱怨不停,呵斥不停,甚至打骂不停。如果老师这时候再埋怨不停,这就更加火上浇油,师生之间、亲子之间矛盾就会愈演愈烈。

三、有的老师和家长对“停课不停学”理解不够全面。这可能是造成亲子、师生关系紧张一个重要的原因。有的家长和老师片面地认为“停课不停学”,仅仅就是学科教学,甚至还给学生增加很多为考试而学习的任务。于是,对教材的学习过度关注。这样的“过度关注”有两种极端的表现,一种是孩子稍有不合要求,老师就横加责难,家长就暴跳如雷,轻则呵斥怒骂,重则拳脚相加;另一种极端表现就是,孩子学习时间,家长总是频频去“关心”,一会儿去问寒,一会儿去温暖,一会儿去送吃的,一会儿送喝的,这样的“关心”就变成了“打扰”。这两种极端表现,都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就像我们的身体,哪里有点轻微的疼痛,我们如果过度关注这个地方,会感觉越来越疼,如果我们自然生活,不过度关注,它反倒不觉得疼了。

四、部分孩子学业基础相对差一点。我们不得不正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每个孩子的学业基础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会相对差一点。平时在学校学习,老师为这类学业基础相对差一点的孩子,操心劳神、特殊关照是比较多的。而进入线上学习,老师鞭长莫及,更加焦虑。老师操的那些心,有一部分需要家长来承担。这就造成了老师为学业基础差的学生过度焦虑,而少部分家长又不敢正视、不知所措,从而处处责难孩子。有的孩子,就用回避,用谎言,用抗拒,来对付老师和家长的责难。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你越责难,他越回避、撒谎、抗拒,学习状况越不好。

还有的家长,甚至和孩子一起放弃了网上学习,这就为孩子当前的线上学习和复学后的现场下学习造成了更大的困难。他怎么会不“反常”呢?

我们只有了解孩子为什么“反常”,才能引导他们走向“正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