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西米亞,中歐雄獅的千年滄桑

提到波西米亞,大部分人應該都很陌生。但是,如果說到另一個名字——捷克,則要熟悉得多了。

波西米亞與捷克是什麼關係?我們先來看看捷克的國徽,其國徽是分為大小兩種,大版國徽為四分盾徽,左上與右下相同:紅底,白色雙尾,頭戴王冠的雄獅;右上:藍底,紅白棋盤格圖案,頭戴王冠的鷹;左下:金底,頭戴王冠的黑鷹。分別代表波西米亞、摩拉維亞和西里西亞,這三個捷克領土的組成部分。


波西米亞,中歐雄獅的千年滄桑

捷克的國徽


如果看到簡版的國徽,就能明白波西米亞在捷克的地位。簡版國徽也是盾徽,但只有波西米亞的紅底白獅圖案。也就是說,波西米亞是捷克的主體部分,波西米亞的歷史,很大程度上就代表了捷克的歷史。

波西米亞位於捷克西部與中部,面積5.2萬平方公里,約佔捷克國土面積的三分之二。在這塊國人並不熟悉的土地上,卻上演了歷經千年的悲情與滄桑。


波西米亞,中歐雄獅的千年滄桑

波西米亞是古中歐的一個地名。


斯拉夫人於公元6世紀左右遷徙到捷克地區,先後建立了薩摩公國、大摩拉維亞公國和捷克公國,公元1086年,德意志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授予當時的捷克王公弗拉迪斯夫二世以波西米亞國王稱號,後捷克公國改名波西米亞王國,長期臣服於神聖羅馬帝國。

波西米亞工商業發展迅速,11-12世紀,其境內出現了許多手工業和商業城市,布拉格在波西米亞乃至整個神聖羅馬帝國境內的重要地位日益凸顯,對外貿易興旺發展,並在13世紀成為帝國境內七大選帝侯中唯一具有國王頭銜的諸侯,波西米亞王位由其內部貴族選舉產生,帝國不加以干涉。波西米亞王國可在神聖羅馬帝國範圍之外享有極大的獨立地位,有權任命主教,並在帝國境內數以百計的大小諸侯中享有首席地位的殊榮。

這個時期的波西米亞人可謂是風光無限,或許,這是捷克人在德國境內最舒坦的一段時光,1241年,西征的蒙古軍隊圍攻捷克境內的奧爾穆茨,捷克人拒不投降,出城迎戰,奇襲蒙軍大營,蒙古將領拜答兒戰死,捷克乃至整個歐洲由此免受蒙古軍的戰火摧殘。

當時,波西米亞軍隊原計劃與德意志和波蘭聯軍匯合後共通與蒙軍決戰,但是,正當聯軍快要集結起來的時候,拜答兒率先進攻聯軍集結地萊格尼茨,此時波西米亞軍隊離戰場還有兩天路程,但是,德意志皇帝亨利二世缺乏戰略頭腦,連兩天也等不了,沒有與波西米亞軍取得任何聯繫,便倉促出城迎戰,缺乏協調的聯軍全軍覆沒,只留下了九隻大麻袋的耳朵。

不過,這反倒救了波西米亞人,與蒙軍進行野戰沒有任何勝算,波軍據城死守,當時的捷克將領斯泰倫貝爾在城內大抓壯丁,拼湊了一支數量龐大的守軍,雖然戰鬥力堪憂,但通過虛張聲勢,使得並不擅長攻城戰的拜答兒過度謹慎,戰機延誤,如果蒙軍以優勢兵力強攻,波軍不可能守住。

然而,拜答兒並沒有直接攻城,而是先將城池圍困起來,發動了幾次試探性進攻,效果不大。之後,蒙軍戰力懈怠,被斯泰倫貝爾偷襲成功,主帥陣亡,已成為強弩之末的蒙古人遂解圍而去。

這場戰役並不出名,波西米亞人通過自己的努力證實了自己對歐洲文明的捍衛價值。但是,在戰爭中出盡醜的神聖羅馬帝國卻並不思感恩,波西米亞豐富的土地資源和礦藏,引來了德意志封建主貪婪的野心。德國人開始向捷克大規模移民,官方語言定為德語,捷克語淪為方言,波西米亞喪失了在帝國境內的自治地位,加速德意志化。

首先移入的是德意志教士和僧侶。這些德意志教士很快把持了捷克教會和修道院的主要職位,並開始大量兼併土地,幾乎達到捷克耕地的一半。同時教會為鞏固和擴大勢力,招引大批德意志騎士,讓他們役使波西米亞農民。同一時期,德意志商人和手工業者也大量進入捷克,建立各種自治城市,享有各種特權。德意志人大量移民的結果,在波西米亞境內形成了一個德意志教會與世俗封建主、連同城市上層階級的德語剝削集團,他們同波西米亞本地封建主相勾結,共同剝削波西米亞人民,使得波西米亞平民身受民族、階級雙重壓迫,使他們"像流亡一樣住在自己的國內。"

當時的教會是最大的封建主,更大的問題在於,教士的上層幾乎都是德意志人,這些德意志人來到波西米亞,他們並不一定虔誠,與下層人士語言不通,因此更熱衷於圈佔土地,徵收沉重的什一稅,把波西米亞當做教廷主要的稅收來源。因此,從14世紀後期起,波西米亞人民掀起了一場浩大的反教會鬥爭。出現了由捷克本地教士組成的革新派,他們用捷克語講道,揭露德意志教俗貴族的罪惡。到15世紀初,運動的規模越來越大,最終引發了著名的捷克農民戰爭。


波西米亞,中歐雄獅的千年滄桑

1913年,人們在焚燒胡斯的原址建成了塑像紀念他。


這場戰爭的直接起因是領導捷克教會革新運動的傳教士約翰·胡斯於1415年被處死,引起波西米亞人民極大憤慨,也為後來的神聖羅馬帝國自身埋下了定時炸彈。

胡斯出身於貧苦家庭,教會改革家。曾任布拉格查理大學校長。他認為教會佔有大量土地是一切罪惡的根源,主張將教會財產收歸國有。他指責德意志高級教士說:"在上帝的眼裡,一個有道德的窮苦農民和老婦人,比一個富有而有罪的主教高得多。"

然而,披著教會道德外衣的德意志封建主聽不進去。他還揭露德意志世俗貴族的罪惡。在1412年,教皇派人到波西米亞兜售贖罪券,胡斯公開抨擊,譴責教廷違反聖經教導大肆斂財,主張改革教會。於是教皇開除其教籍,並最終於1414年將其逮捕,次年處死。德意志皇帝此前曾答應保證胡斯安全,但此時背信棄義坐視不救。

胡斯的殉道引發了捷克人民的極大憤慨,人們終於認清了封建主們的真實面目。從1415年開始,布拉格舉行多次集會,人們開始驅逐德意志教士,並出現了消滅一切領主的口號。戰爭已不可避免,只差一個導火索。

1419年,原本以捷克新教徒為主的布拉格市議會遭到解散,部分人被逮捕,胡斯派信徒非常憤怒,同年7月30日,捷克人走上街頭遊行,要求釋放被逮捕的胡斯派新教信徒。隨著遊行群眾情緒不斷高漲,也越發引起反胡斯派的不滿,突然有人由市政大廳的窗口向胡斯信徒投擲石塊,立即引發形勢突變,憤怒的人群衝進市政廳,將市長及市議員共7人從市政廳的窗戶扔向樓下一大群手持長矛的抗議者,此即為"第一次擲出窗外事件"。此事件引發布拉格大規模暴動,神聖羅馬帝國出兵鎮壓,胡斯新教徒也全面叛亂,各地農民隨後紛紛舉事,捷克農民戰爭爆發,因由胡斯黨人領導,因而也稱為"胡斯戰爭"。

波西米亞,中歐雄獅的千年滄桑

胡斯戰爭中的手炮。


1420年,400名胡斯黨人在蘇多麥爾日擊退2000名德意志騎兵,取得首戰勝利。同年擊敗德意志皇帝親自率領的針對波西米亞人的第一次十字軍部隊。其後,教皇與德皇又先後組織起四次十字軍遠征軍,分別於1422、1426、1427、1431年被擊退,胡斯起義軍在德國乃至歐洲取得了驚人的軍事勝利,使得歐洲產生極大震動,神聖羅馬帝國已經根基不穩。

但是,就在軍事上勝利不斷之時,起義者內部卻出現了分化。一部分加入起義軍的上層人士,包括捷克本地的中小貴族和中產階級市民,他們主張捷克獨立,沒收德意志天主教會在捷克的財產,禁止外國人擔任官職和擁有土地,建立捷克的民族教會等。因為主張較溫和,所以是溫和派,這部分人被稱為"聖盃派"。

另一派稱為塔博爾派,為激進派。也是波西米亞起義軍的核心。該派除反對教士特權,主張人人平等之外,還主張將教會的土地收歸國有,反對德國對捷克的統治,主張捷克的民族獨立和統一。最重要的是,他們主張廢除農奴制和封建捐稅,沒收封建主土地分給農民,建立共和國和沒有特權等級的自由教會,甚至主張消滅私有制,實行財產公有。這樣一來,不但教皇和德皇是他們反對的對象,也威脅到了聖盃派為代表的波西米亞本土小貴族的利益。

在自己的政治和經濟利益面前,教派和民族的衝突顯得十分虛無。眼看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脅,擁有經濟和政治地位的聖盃派開始和德意志人及天主教上層妥協勾結,同文同種的波西米亞貧民成了威脅聖盃派地位的最大敵人,貴族和城市上層分子公開背叛,以絕對的力量優勢在1434年擊敗塔博爾派,歷時長達15年的胡斯戰爭以神聖羅馬帝國的勝利宣告結束了。

波西米亞人雖然失敗了,但是這場運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成為後來宗教改革的先驅。到16世紀,宗教改革遍地開花,新教諸侯的勢力越來越大,嚴重威脅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統治,併為下一次大規模戰爭做好了準備基礎。

在1526年,神聖羅馬帝國已經衰落,凝聚力不斷下降。但是哈布斯堡王朝的崛起將波西米亞帶向了另一個命運,在那一年,奧地利人將波西米亞併入哈布斯堡皇室領地,從此波西米亞開始了與奧地利連續近四百年的恩怨糾葛。

1617年,當時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提亞斯派遣耶穌會教士進入波西米亞,意圖在波西米亞復興天主教,並任命哈布斯堡皇室的費迪南為波西米亞國王。費迪南對波西米亞的新教徒進行了大規模的迫害,並禁止新教徒舉行宗教活動。於是,波西米亞人故技重施,在1618年5月23日,布拉格發生起義,人們衝進布拉格城堡,以侵害宗教自由的罪行將兩名帝國大臣威廉·格拉夫·斯拉法塔、亞羅斯拉夫·波西塔·馮·馬丁內斯以及一位書記官菲利普·法佈雷加斯共3人從窗口扔了出去,此即為"第二次擲出窗外事件"。一般提到擲出窗外事件,也是指這一件事。


波西米亞,中歐雄獅的千年滄桑

擲出窗外事件,是歐洲三十年戰爭的導火索。


3人僥倖未摔死,隨即向費迪南國王報告了造反情況。1619年新教徒成立臨時政府,並推舉腓特烈五世為王,宣佈波西米亞獨立。但這一舉動引起神聖羅馬帝國鎮壓,引發了白山戰役,波西米亞人慘敗。

但是,擲出窗外事件成為了一場全歐洲大戰的導火索。聞名於世的三十年戰爭終於爆發了。這場戰爭前幾個階段神聖羅馬帝國不斷獲勝,但終因失道寡助與野心太大得罪太多國家導致被大半個歐洲圍毆,最後被法國和瑞典聯軍擊敗,帝國從此淪為空頭國家,德意志成了地理名詞,哈布斯堡皇室日益昏庸無能,維持分裂的鬆散局面直到19世紀。

實際上,但從軍事過程來看,與德國之後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的表現幾乎如出一轍,都是先勝後敗,前期不斷取得軍事勝利,後期引發全歐洲外交孤立,導致被圍毆,最終力戰不敵。當然,那又是另外一番話了。

單說波西米亞,雖然三十年戰爭德意志戰敗,但是波西米亞人初期在軍事上的失敗導致了他們並沒有因為三十年戰爭結束而脫離帝國統治,波西米亞依舊是哈布斯堡王朝的領地,這幾個世紀裡,波西米亞似乎默默無聞,越來越被當做德意志的一部分,只有不同的語言還在提醒人們,"我們與德意志不同。"

波西米亞人並未就此沉淪下去,他們在等待一個機會,一個民族獨立的機會。

1866年,普魯士統一了小德意志,出於對天主教人口和奧地利在德意志南部的巨大威望的顧慮,俾斯麥拒絕合併奧地利與波西米亞的大德意志方案,於是奧地利轉頭和自己在德意志邦聯外最大的領地匈牙利共同組成奧匈帝國,帶著一大群語言不通的民族磕磕碰碰地到了20世紀。

期間,波西米亞人作為僅次於德意志人和匈牙利人的國內第三大民族,有不少人主張把捷克做為第三個共主邦聯的政治實體,以期提高地位。但奧地利最終沒有接納這一建議。

德意志帝國與奧匈帝國這對德意志兄弟又把自己玩到了全歐洲孤立的地步,德奧同盟的中歐集團嚴重威脅了歐洲均勢,在1914年,奧匈帝國皇儲遇刺,在經過了一系列陰差陽錯又尷尬的外交操作之後,德奧同盟最終打響了戰爭的第一槍,最終被近30個國家圍毆,四年後戰敗。

戰後德國被削弱,奧匈帝國則徹底解體。波西米亞與長期與自己一體的摩拉維亞以及從匈牙利獨立出來的斯洛伐克共同組成了捷克斯洛伐克,這個國家國小而精幹,工業精良,備受德國垂涎。

在1938年,希特勒合併奧地利之後,有一個國土上的問題亟待解決。那就是奧地利和普魯士分別在東南和東北向東部凸出一塊,而捷克所在的波西米亞地區正好位於這個位置的凸凹部,使德國的東部邊界面臨戰略威脅,加上波西米亞曾長期受神聖羅馬帝國統治,因此他覺得有必要把這一段抹平。

於是,在經過一系列的陰謀和訛詐之後,1939年3月,納粹德國悍然出兵佔領全部捷克。早先的慕尼黑協定已經使這個國家喪失了天然邊界,以至於無法獨立存在,現在不過是釘上最後一顆釘子。

出於對民族成分不同的考慮,希特勒親自宣佈成立了所謂的"波西米亞與摩拉維亞保護國",把殘存土地上的捷克人嚴密控制起來,準備徹底同化掉這塊區域,一旦同化完成,就撤銷保護國。但是隨著納粹戰敗,捷克重新獲得了獨立。

再往後,在冷戰時期,捷克斯洛伐克是蘇聯的衛星國。在震驚全球的布拉格之春中,人們看到了布拉格市民對於大國沙文主義的輕蔑與不屑。


波西米亞,中歐雄獅的千年滄桑

1993年1月1日,捷克與斯洛伐克正式解體成為兩個獨立的國家。


1993年,捷克獲得獨立。雖然與斯洛伐克分裂顯得莫名其妙,但是這對兄弟邊界開放,事實上等同於分家後住在隔壁。而捷克與斯洛伐克也終於獲得了期盼已久的民族獨立與自由。

在波西米亞跨越千年的歷史進程中,也許是捷克人外柔內剛的堅毅性格讓他們始終沒有放棄自己的獨特文化,提醒著人們"我們既不是德意志也不是俄羅斯"。或許,捷克人沒有德意志和俄羅斯的大國雄心,不能切身體驗無上帝國的榮光。但是,雖然在爭霸和強權的世界裡,不會有波西米亞人的席位,在和平與發展的時代裡,波西米亞人卻可以佔有一席之地。可以肯定的是,在將來,波西米亞的雄獅還會繼續在世界上彰顯她獨特而堅強的一面。


本文所有圖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