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星斗論中國兵法謀略問題 六

胡星斗論中國兵法謀略問題(六)



胡星斗論中國兵法謀略問題 六

導讀:


  現實的中國人不以道德而以謀略著稱於世,《老子》、《孫子》等謀略名著早已盛傳於海內外。

  全文約2064字,預計閱讀需要5分鐘


胡星斗論中國兵法謀略問題 六

謀略中國論

  現實的中國人不以道德而以謀略著稱於世,《老子》、《孫子》等謀略名著早已盛傳於海內外。中國現存的歷代兵書居世界之最,其議論之恢宏、智謀之深邃令世人頗有仰之彌高之嘆。中國人還善於引史為鑑,直到十八世紀,中國史書之多超過世界各國這類書籍之和;在這些浩如煙海的歷史著作中,蘊含著極其豐富的政治、軍事和人生謀略思想。中國諸子百家也以謀略見諸於世,這些謀略大到治國平天下,小到修身避難,為歷代官僚士子所揣摩運用。

  中國人的生活亦是謀略化的,或陰或陽,或柔或剛,或開或閉,或弛或張,或進或退,或入世或出世,持中和,處柔順,善變通,精辯證。人們常說,中國人私心重,不講信用,不講道德,不團結,不能合作,漢奸多,叛徒多,即是例證。

  可見,謀略是中國文化的主軸。那麼,何謂謀略?謀略指對事物高瞻遠矚、曲折迂迴的認識,以及為了達到認識的目標所採用的間接的、神奇的、不合規律的、令人驚異的手段。具體地說,它是隱藏不露的政治計謀、運籌帷幄的軍事戰略戰術、事半功倍的做事方法、風雲變幻的人生策略。

  馬漢曰:中國謀略乃太和謀略,即中和、辯證、圓融、和諧、陰柔之謀略。孔子尚禮治,行中和,曰“禮之用,和為貴”,又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此乃社會謀略;孟子欲為“天民”,和合天人,倡建仁政社會;董子立天人感應之說,混合陰陽,生克五行,追慕“太平世”;程朱曰“物我一理”,陸象山曰“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王陽明曰“知行合一”,這些都是“太和”之義。道家老子曰“無為而無不為”,又曰“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和其光,同其塵”;莊子曰“天人契合”、“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合一”,又曰“入其俗,從其俗”,皆深得太和謀略之精髓也;墨子倡兼相愛、交相利,尚同,尚和;韓非子提出法術勢互用、陰陽手段結合之南面術;鬼谷子主張協和人際、揣摩遊說、燮理萬邦,這些洵屬太和謀略之流。

  福煦雲:在中國,政治、社會、人生謀略通稱“文兵法”,可見,它們的運用不亞於用兵,特別是,中國政治謀略太卑鄙、太殘酷!指鹿為馬,顛倒黑白,信口雌黃,陽奉陰違,奴顏卑膝,骨肉相殘,投毒暗害,殺盡功臣,食肉寢皮,夷滅九族,真是無所不用其極!儒家的教化約束、秦始皇的官僚體制、韓非子的陰謀權術三位一體,形成了中國封建政治的特色。

  麥克阿瑟說:中國出現了一大批軍事謀略巨擘,如孫武、吳起、孫臏、司馬穰苴、尉繚、韓信、諸葛亮、曹操、司馬懿、隋文帝、李世民、李靖、劉基、曾國藩等。他們的軍事謀略的特點是,強調正兵與奇兵相結合、王道與霸道相糅、不戰而屈人之兵、隨敵制勝、攻其無備、求之於勢和陣法,以及迷惑敵人等。相比而言,西方軍事家更強調突擊戰、閃電戰、陣地前決戰、大規模調動包抄和速戰速決,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即主張機動迅猛的進攻,拿破崙的元帥約米尼提倡集中用兵,猛烈出擊,法西斯希特勒靠閃電戰取得了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的勝利。可是,中國古代的戰爭主要靠步兵,很少有騎兵,這樣很難真正地做到快速,而且,給養十分困難,難怪中國的兵家強調“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韋伯:孔子、老子堪稱中國的社會謀略大師,孔子主張社會實行禮治,後來的儒家、法家都強調社會的秩序,而老子則強調自由主義的無序――“無為而治”,不干涉民間的活動。很有意思的是,有序、無序兩者都能達到社會的穩態,有序的專制社會相當於分子能量集中於一個方向的激光,無序的民主自由社會相當於分子能量互相抵銷的布朗運動,也是穩定態。民主自由社會由於團體的力量分散,人民的不滿和願望得以表達,暴力因素不被淤積,權力相互制衡,法制健全,領導層按照程序和選民的意願更迭,因此,社會處於良性的運轉之中。自夏朝以來的中國古代社會沒有形成這樣的哪怕是原始的機制,甚至於連這個現實的願望都沒有出現過,儘管有過老子的小農自由主義空想。這不同於古希臘社會有較為完善的原始民主。


胡星斗論中國兵法謀略問題 六

  凱恩斯:中國經濟和經濟管理謀略以管仲為奠基人,不過,對後世影響最大的要數商鞅的官商理論、范蠡或其師計然的經營理論、司馬遷的自由市場理論。

  福柯:中國人生謀略的大師如雲,孔子、老子、莊子、鬼谷子等燦若星辰。孔子重視修身齊家,不過,他又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很是狡猾,他還把倫理放在了真理之上。老子主張先了解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然後有心計地採取行動。莊子重在實現精神自由,為此,他認為必須“欺騙自己”。鬼谷子要求揣摩人心,接人待物以技巧及計謀,他的兩個弟子蘇秦、張儀就是這方面的高手。

  胡魚曰:中國乃謀略之中國!文兵法亦是兵家之主流。我但願國人能少一點“謀”也即計謀,多一點“略”也即戰略;少一點狡猾,多一點誠實;少一點謀略之“奇”,多一點邏輯之“正”。我們應當學習西方智慧,西方人的“謀略”(西方無“謀略”的對應詞彙,一般用strategy)偏重邏輯推理,偵探片反映的即是這種智慧。

  胡魚傾十載心血研究中國謀略,倡導建立“中國謀略學”。他令弟子分別研究評述中國古代的大謀略家―――諸葛亮、劉伯溫、曾國藩、吳起、孫臏、鬼谷子等人,弟子們果然頗有心得。(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