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老中醫:創制破格救心湯的思路啟發–張錫純“來複湯”


李可老中醫:創制破格救心湯的思路啟發–張錫純“來複湯”


破格救心湯

方劑組成:附子30-200克、乾薑60克、炙甘草60克、高麗參10-30克(另煎濃汁對服)、山萸淨肉60-120克、 生龍牡粉、活磁石粉各30克、麝香0.5克(分次沖服)

煎服方法:

病勢緩者,加冷水2000毫升,文火煮取1000毫升,5次分服,2小時1次,日夜連服1-2劑,病勢危急者,開水武火急煎,隨煎、隨喂,或鼻飼給藥,24小時內,不分晝夜頻頻喂服1-3劑。

李可老中醫:創制破格救心湯的思路啟發–張錫純“來複湯”

功效與主治:

本方可挽垂絕之陽,救暴脫之陰。凡內外婦兒各科危重急症,或大吐大瀉,或吐衄便血,婦女血崩,或外感寒溫,大汗不止,或久病氣血耗傷殆盡……導致陰竭陽亡,元氣暴脫,心衰休克,生命垂危(一切心源性、中毒性、失血性休克及急症導致循環衰竭),症見冷汗淋漓,四肢冰冷,面色㿠白或萎黃、灰敗,唇、舌、指甲青紫,口鼻氣冷,喘息抬肩,口開目閉,二便失禁,神識昏迷,氣息奄奄,脈象沉微遲弱,一分鐘50次以下,或散亂如絲,雀啄屋漏,或脈如潮湧壺沸,數急無倫,一分鐘120~240次以上,以及古代醫籍所載心、肝、脾、肺、腎五臟絕症和七怪脈絕脈等必死之症、現代醫學放棄搶救的垂死病人,凡心跳未停,一息尚存者,急投本方,小時起死回生,3小時脫離險境,一晝夜轉危為安。

李可老中醫:創制破格救心湯的思路啟發–張錫純“來複湯”

李可老中醫在書中提到:讀近賢張錫純氏《醫學衷中參西錄》,張氏為我國近代中西醫結合的先驅者。他在書中創立“來複湯”一方(山萸肉60克、生龍牡粉各30克、生杭芍18克、野臺參12克、炙甘草6克)可補四逆湯之不足。其論雲:“……寒溫外感諸症,大病瘥後不能自復,(陰陽氣血脫失過甚,全身功能衰竭狀態)寒熱往來,虛汗淋漓(大汗亡陽,氣血將脫)……目睛上竄,勢危欲脫(腦危象體克先兆);或喘逆(呼吸衰竭,氣脫於上)或怔仲(早搏、心臟纖顫、心跳驟停之先兆);或氣虛不足以息(呼吸衰竭),諸症只見一端,即宜急服。”張氏認為:“凡人元氣之脫,皆脫在肝。故人虛極者,其肝風必先動,肝風動,即元氣欲脫之兆也。”

古人論肝,皆與高級神經活動相關,亦即現代之腦危象出現前兆,為全身功能衰竭之最後轉歸。

李可老中醫:創制破格救心湯的思路啟發–張錫純“來複湯”

張氏盛讚“萸肉救脫之功,較參、術、芪更勝。蓋萸肉之性,不獨補肝也,凡人身阻陽氣血將散者皆能斂之。”故“山萸肉為救脫第一要藥”。餘師其意,於破格人參四逆湯中重加山萸肉、生龍牡,更加活磁石、麝香,遂成破格救心湯方。方中,尤以山萸肉一味,“大能收斂元氣,固澀滑脫,收澀之中,兼具條暢之性。故又通利九竊,流通血脈,斂正氣而不斂邪氣。”(此點極為重要,為古今諸家本草未曾發現之特殊功效,可適應一切心衰虛中夾瘀的特徵,對冠心病尤為重要。)用之,可助附子固守已復之陽,挽五臟氣血之脫失。而龍牡二藥,為固腎攝精、收斂元氣要藥;活磁石吸納上下,維繫陰陽;麝香,急救醒神要藥,開中有補,對一切腦危象(痰厥昏迷)有斬關奪門、闢穢開竅之功。《中藥大辭典》載:“現代藥理實驗研究證實,小量麝香對中樞神經系統,呼吸、循環系統均有興奮作用。對心衰、呼吸衰竭、血壓下降、冠心病心絞痛發作,均有可靠療效。”

破格救心湯增強了仲景先師四逆湯類方回陽救逆的功效。破格重用附子、山萸肉後,使本方發生質變。麝香、龍牡、磁石的增入,更使本方具備了扶正固脫,活血化瘀,開竅醒腦,復甦高級神經功能,從而救治呼吸循環衰竭,糾正全身衰竭狀態,確有起死回生的神奇功效。

李可老中醫:創制破格救心湯的思路啟發–張錫純“來複湯”


一個張錫純“來複湯”–汗熱往來 醫案,摘自劉越《張錫純醫案》

某男,年二十餘。

【症診】孟冬得傷寒證,調治十餘日,表裡皆解。忽遍身發熱,頓飯頃,汗出淋漓,熱頓解,須臾又熱又汗。若是兩晝夜,勢近垂危。診時見汗出渾身如洗,目上竄不露黑睛。左脈微細模糊,按之即無。

【證治】此肝膽虛極,元氣欲脫。肝膽虛者,其病象寒熱往來,此證之忽熱忽汗,亦寒熱往來之意。急用淨萸肉二兩煎服,熱與汗均愈其半,再服自擬“來複湯”。

【方劑】萸肉(去淨核)二兩、生龍骨(搗細)一兩、生牡蠣(搗細)一兩、生杭芍六錢、野臺參四錢、甘草(蜜炙)二錢。

煎服兩劑,病癒。

凡人元氣之脫,皆脫在肝。人虛極者,肝風必先動,肝風動,即元氣欲脫之兆。肝與膽,臟腑相依,膽為少陽,病主寒熱往來;肝為厥陰,虛極亦為寒熱往來。為有寒熱,故多出汗。

【按語】

症:汗熱往來一肝膽虛;目上竄、不露黑睛–肝陰虛、肝風動;

脈:左脈微細模糊、按之即無–肝膽虛;

證:肝膽虛極→汗熱往來→欲脫;

治:補肝斂肝一萸肉

收斂固脫一生龍骨、生牡蠣

養陰血、斂浮陽一生白芍

益氣陰一野臺參、甘草

1.此方即自擬“來複湯”。治寒溫外感諸證,大病瘥後不能自復,寒熱往來,虛汗淋漓;或但熱不寒,汗出而熱解,須臾又熱又汗,目睛上竄,勢危欲脫;或喘逆、或徵忡、或氣虛不足以息,諸證若見一端,即宜急服。

2.萸肉之性,凡人身陰陽氣血將散者,皆能斂之。救脫之藥,當以萸肉為第一。《神農本經》山茱萸原主寒熱,其所主之寒熱,即肝經虛極之寒熱往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