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張錫純 治嘔吐方 分享學習

治嘔吐方

鎮逆湯

治嘔吐,因胃氣上逆,膽火上衝者。

生赭石軋細六錢 青黛二錢 清半夏三錢 生杭芍四錢

龍膽草四錢 吳茱萸一錢 生薑二錢 野臺參二錢



《本草新編》青黛,即靛之幹者。味苦,氣寒,無毒。 (清熱,涼血,解毒。 治溫病熱盛,斑疹,吐血、咯血,小兒驚癇,瘡腫,丹毒,蛇蟲咬傷。)

殺蟲除熱,能消赤腫疔毒,兼療金瘡,餘無功效。他書盛稱之,皆不足信也。惟喉痺之症,倘系實火,可以內外兼治,而《本草》各書反不言及。大約此物,止可為佐使者也。

惟殺蟲可以多用,只消一味,用至一兩,研末,加入神曲三錢、使君子三錢,同為丸,一日服盡,蟲盡死矣。(〔批〕青黛殺蟲方神效,試之屢驗。)他病不必多用。蓋青黛氣寒,能敗胃氣,久服,則飲食不能消也。

或問青黛微物,先生亦慎用之,毋乃太過乎?嗟乎。用藥一味之失,便殺一人,況發明《本草》,而可輕言之乎。故物雖至微,不敢忽也。

或問青黛物雖至微,仲景公用以治發斑之傷寒,何子未之言及?曰∶吾前言赤腫,即發斑之別名,非滿身腫起為赤腫也。青黛至微,而能化斑者,以其善涼肺金之氣。肺主皮毛,皮膚之發斑,正肺之火也。然而發斑,又不止肺火,必挾胃火而同行,青黛又能清胃火,仲景公所以一物而兩用之,退肺、胃之火,自易解皮膚之斑矣。




《中藥大辭典》吳茱萸:辛苦,溫,有毒。歸經入肝、胃經。功能主治:溫中,止痛,理氣,燥溼,治嘔逆吞酸,厥陰頭痛,髒寒吐瀉,脘腹脹痛,經行腹痛,五更洩瀉,高血壓症,腳氣,疝氣,口瘡潰瘍,齒痛,溼疹,黃水瘡。

《本草新編》吳茱萸,味辛、苦,氣溫,大熱,可升可降,陽中陰也,有小毒。入肝、脾、腎之經。

主咽塞氣不通,散氣膈冷氣窒塞,驅脾胃停寒,臍腹成陣絞痛,逐膀胱受溼,陰囊作疝剜痛,開腠理,解風邪,止嘔逆,除霍亂。因順折肝木之性,治吞吐酸水如神。厥陰頭疼,引經必用。氣猛,不宜多食,令人目瞪口開。久服亦損元氣,腸虛洩者尤忌。可逆用之以祛寒,復可順用之以解熱。大約祛寒可以多用,而解熱難以多投也。



龍膽草∶味苦微酸,性寒,色黃屬土,為胃家正藥。

其苦也能降胃氣、堅胃質,其酸也能補益胃中酸汁、消化飲食,凡胃熱氣逆、胃汁短少、不能食者,服之可以開胃進食,西人渾以健胃藥稱之,似欠精細。

為其微酸屬木,故又能入膽肝、滋肝血、益膽汁、降肝膽之熱使不上炎,舉凡目疾、吐血、衄血、二便下血、驚癇、眩暈、因肝膽有熱而致病者,皆能愈之。其瀉肝膽實熱之力,數倍於芍藥,而以斂戢肝膽虛熱,固不如芍藥也。


《全國中草藥彙編》龍膽草:苦,寒。歸經歸肝、膽經。功能主治清熱燥溼,瀉肝膽火。用於溼熱黃疸,陰腫陰癢,帶下,強中,溼疹瘙癢,目赤,耳聾,脅痛,口苦,驚風抽搐。


治胃氣上逆,衝氣上衝,以致嘔吐不止,聞藥氣則嘔吐益甚,諸藥皆不能下嚥者。


生山藥一兩(軋細) 清半夏一兩

半夏要用溫水淘洗數次,以去礬味。用小鍋煎半夏湯兩杯半,去渣調入山藥粉,再煎煮兩三沸。加入白砂糖食用。如果上焦有熱,以柿霜代糖,如有涼,送服乾薑粉半錢。

按:吐後口舌乾燥,思飲水者,熱也。吐後口舌溼潤,不思水者涼也。若吐久傷津,雖有涼,亦口渴。當細審脈象。

滑疾為熱,弦遲為涼。

滑而無力,為上盛下虛,上熱下涼。

弦而有力,為胃氣衝逆,脈似熱而非真熱。

再問飲食消化否,嘔吐物改味否,細心體驗,自能分辨涼熱?


從來嘔吐,多音胃氣上逆衝氣上衝,半夏為降逆止嘔之要藥。故金匱治嘔吐,有大小半夏湯。用前必須淘洗。

用山藥者,一因其黏膩可留胃,二者,在上補肺生津,可抵消半夏之燥。三者在下補腎斂衝,則衝氣得養,自安其位。

方中藥細解:

半夏解:味辛,性溫,有毒。凡味辛之至者,皆稟秋金收降之性,故力能下達為降胃安衝之主藥。為其能降胃安衝,所以能止嘔吐,能引肺中、胃中溼痰下行,納氣定喘。能治胃氣厥逆、吐血、衄血(《內經》謂陽明厥逆衄嘔血,陽明厥逆,即胃氣厥逆也)。惟藥局因其有毒,皆用白礬水煮之,相制太過,毫無辛味,轉多礬味,令人嘔吐,即藥局所鬻之清半夏中亦有礬,以之利溼痰猶可,若以止嘔吐及吐血、衄血,殊為非宜。愚治此等證,必用微溫之水淘洗數次,然後用之,然屢次淘之則力減,故須將分量加重也。

歸經:歸脾、胃、肺經。功能主治:燥溼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用於痰多咳喘,痰飲眩悸,風痰眩暈,痰厥頭痛,嘔吐反胃,胸脘痞悶,梅核氣;生用外治癰腫痰核。姜半夏多用於降逆止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