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也可以像画画一样,同时用几个墨盒来调墨色的浓淡明暗吗?

蒙师


水墨画讲究浓淡枯湿之变化,谈到书法,当然不能像油画那样花,但要有所变化,起码要有点干湿飞白之类。否则太单一没看头,如果田氏及弟子们搞个大展百幅作品只看一两幅,两三个字就知全貌了。再如搞个演唱会从头到尾只唱个变化不大的练习曲,也多无聊呀!好的书作有看头,就是笔墨讲究,有听变化,有初始高潮结尾之分,在田字里有过这种感觉吗?











云雪书画


因为大幅作品,尤其是行书草书的墨色变化比较多,如果用一种固定浓淡的墨汁儿容易干燥,墨汁不太流畅。



  • 刘洪彪的画家用墨书法之一

一般是这样配制的:把墨分为主墨和辅助墨两种就可以了。

主墨的浓淡调制为需要的浓度,写字的时候先饱蘸主墨书写,如果感觉主墨滞笔,可以适当蘸一些辅助墨汁儿,这样,写起来就会行笔流畅一些。

辅助墨的浓淡要比主墨淡一些,到底要淡多少,这要看创作书法作品的艺术效果和书法家自己的用墨而定了。


有的书法家喜欢浓墨,有的书法家喜欢淡墨,也有的书法家喜欢有浓淡笔画的用墨。

刘洪彪把宿墨浓墨掺一些水,这样就会出现主笔周围渗出一些淡墨的“涨墨”效果来。也是一种用墨技法。


  • 刘洪彪的“涨墨”书法

为什么要调一些辅助墨而不是直接用清水呢?


因为用清水,有时候出来的,效果不太好,所以,调制一些辅助墨,可以“润滑”一下毛笔,又不会伤害整体书法作品的墨色。

一般以基本上看不出来墨色变化为佳,但是,也不一定,主要取决于书法作品的用墨设计和美学效果是什么了。


  • 元代人写的淡墨书法

当然,也有用主墨和清水一起写字的。这样用墨用水,真的就有些像画画的用墨了,但是,切记,书法不是画画,书法的用墨可以偶尔用一下浓淡不同的墨汁儿写字,但是,不是主流也不是一个创新重要手段。

现在,书法家为了把书法的艺术性多展示一些艺术的表现性,用墨也有借鉴国画用墨的。例如,一笔浓墨写几个字,一笔淡墨写几个字。甚至还有直接用淡墨写字的。

这些新的书法实验,不是不可以做,但是,不主张书法基础不好的同学去尝鲜。


  • 刘墉的浓墨书法

只有书法基础好,又有一定画画基础的,不妨试试也可以,但是,好的书法作品,最好是通过用笔的功夫来实现用墨的精彩,这样写出来的书法作品才更有精气神。

画家在画画到最后,没有墨了,有没有题字,觉得没有画完,就会用残墨题字,但是,实在墨不够就加一些水,这样,题字就会出现墨色浓淡不一样的反差,有时反而别有趣味。

画家就会利用这个偶然得来的启发,往往会在画上题字时采取浓淡不一的用墨方法。


  • 黄宾虹的宿墨书法

这个方法又被书法家觉得好玩,所以,也有人这样用墨写字,千里马个人认为,这种书法创作只能偶尔用用,不要当做创新手段。

中国画写意画上用浓淡不同的墨题字,自有与写意画作品协调的一面,书法作品是单一的用墨,如果墨色变化太多,反而损害了整体墨色的力量感。

再说,古来认为墨淡伤神,意思,是书法墨色不宜太淡。

不过,我们只能说,用浓淡不同的墨色写字,只是一种尝试,千万要注意适可而止。4


千千千里马


曾经见过广西某书法家的所谓“水墨书法”,他将毛笔笔锋的左右两边分别蘸墨和蘸水,写出的笔画一边深一边浅,这样的字居然很有市场。

书法与绘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书法虽说高于实用,但创作过程中还是要体现其“书写性”。

什么是“书写性”?

毛笔在蘸墨书写时,随着笔锋中墨汁的减少,笔画呈现出由浓到淡、由深到浅的过程,这是一个自然书写的过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书写性。

有些人写一笔就蘸一次墨,字的墨色没有变化,乌黑一片,既失去了其书写性,也失去了其艺术性。

要增强书写性和艺术性,就要会用墨。所谓“用墨”也就是“用水”。市面上的墨汁大多较浓,书写时须加水稀释。

水与墨在宣纸上发散速度不一样,“水走墨留”,于是形成由浓到淡渐变的墨色,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墨分五色”。

初学书法,调墨时可往墨中加水,边加边用毛笔试,加至自己习惯的浓度即可。

书写技巧提高后,可一个容器加墨汁,一个容器加水,先蘸墨后蘸水,或先蘸水后蘸墨,这样写出来效果更好。

但是,千万不可拿几个容器,将墨调成几种浓度后书写,那是画字,不是书法。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传统的书法是没有刻意书法用墨的浓浓浓淡干湿枯的,比如专门的书法家。而画家兼书法家则不同,就比较注重墨色的。至于题主所说几个墨盒调墨,不是书法家的作法,而是画家的做法,然后借鉴到了书法中。




实际上,古人书法墨色变化主要原因是用墨锭墨出的墨,由于调水不同,自然就会出现墨色变化。对于书法来说,讲究的仍然墨浓如漆。特别是楷书书法的作品创作。行书和草书的墨色是有变化的,但不至于就像大写意绘画那样丰富的墨色变化。所以古代有墨淡伤神的说法。



书法的墨色的变化和题主所说的明暗变化是不同的。

也就是说书法中出现的是浓淡而不是明暗。书法中的浓淡一般情况下都不是刻意而为之的。而绘画中用墨的浓淡干湿枯则是有意而为之,之所以如此,是为了表现形体的故有特征的需要。

书法中的浓淡是因为墨的水分不同或与自然环境有关的自然挥发造成。书法中的浓淡表现的不是形体而是形质。质和体不同,形和形也不同。绘画中形体的形是有着具体事物或物像的所指的,而书法中点画的形,要单一一些,比如楷书,隶书,小篆,简椟书法的形有其独自的基本规律。书法的字形之形,笔点画要丰富一些。但从本质上来说绘画艺术同样是有本质的区别。



所以书法用墨有浓淡,没有明暗。绘画则有浓淡和明暗。现代流派书法中确是有创作书法比较注重墨色变化的,但所表现的不是明暗,而是浓淡。这是有清晰的区别的。


翰墨书道


中国画技法向来有“墨分五色”之说,用水来调节墨色,形成浓淡干湿的多层次效果。


书画同源。中国书法同样讲究用墨。


苏东坡说:“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五者之中,血生于水,肉生于墨,也就是说,书法要写出神采,墨的用法非常关键。


那么,如何用墨呢?


欧阳询云:“墨淡即伤神采,绝浓必滞锋毫。”孙过庭的《书谱》上说:“带燥方润,将浓遂枯。”董其昌也认为:“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


历代书家之中,苏东坡用墨乌黑光亮,董其昌以画法用墨,其书迹中常见淡墨。更为典型的,刘墉号称“浓墨宰相”,王文治则被呼为“淡墨探花”,两人一浓一淡,相映成趣,都是个性鲜明的书法大家。


用墨之法,能将“墨分五色”表达得淋漓尽致,最具开创精神的,当属明末清初的王铎。在他之前,墨分浓淡,无非是水墨调匀而已,而王铎的用墨法,细分出来,有浓墨、淡墨、涨墨、润墨、燥墨,他将墨色之变化控制到出神入化的境界,营造出有别于前代诸家丰富华丽的书写意境,此其于书法史上之一大贡献,甚至有人评价“后王胜前王”,认为王铎可以与二王一较高下。


至于用墨的技巧,小女子屿斋认为,关键有二:


一是水与墨本身,如果只是墨分浓淡的话,只要将水墨调匀就好,如果要墨分五色,则无非是水加墨或者墨加水的火候把握,具体要看书家个人的喜好和经验,反复实践而定。


其次,用墨关系到笔势,也就是书写的节奏,控笔能力。比如淡墨,必须蘸饱浓墨,再蘸清水(或先蘸水再蘸墨),水和墨都达到饱满的状态,才开始书写,一次可以连续书写十余字至墨枯再蘸墨,就会出现墨淡对比很强烈的“块面”;而润墨,如果写得太快,墨不入纸,写得太慢,则容易写成“墨猪”,见墨不见笔。


关于用墨及用笔之妙,兹列举董其昌、王铎和当代李妙染作品如下,供书友观摩品味。



小女子屿斋,认真写回答,喜欢的书友请点赞支持,多谢!


芥藏山房


书法不必要同时用几个墨盒来调浓淡墨色,因为书法不是水墨画。但是书法尤其是草书可以在砚台内加点水或用宿墨来书写,这样写出的书法笔画会有墨色浓淡变化,增加了书法的韵味和观赏性。拙作狂草就是常用浓淡墨、飞白线和长线条来变化书法艺术。


王乃栋说书画


可以去尝试,但这个玩法不符合书法的书写习惯,是形式主义的“花活”。

书法墨色要一致,只是在笔法、手法和字体的不同上见高低,如果掺杂太多乱七八糟的东西,可能我这样的老家伙是接受不了的,本来书法现在就有点乱,很多人连最基本的欣赏力都没有,再整出点“花样”来,怎么才能给大众解释清楚这个事。



苏说果语


不用,用墨的焦 淡只是笔尖蘸墨或蘸水或用宿墨来表现得,宣纸的生 熟程度不同会使墨洇开表现不同层次变化,这也是书法魅力所在。



畫匠摩雲


可以,比如用宿墨写,宿墨加水写出来墨色变化丰富,产生自然的墨色变化。用纯黑的墨如何变出五色效果?利用计白当黑,笔画的粗细变化,自然的飞白效果,比如主要内容用大字,落款用小字,虽然都是一样的墨,但整体看起来就有黑白灰关系。









王佳芳艺术工作室


这里涉及书法是否需要考虑墨法的问题。

1.历史上(不是我喜欢讲历史,而是不从历史的角度去看问题,说不清)中国书法所用原料为黑漆和墨水,承托材料有甲骨、竹木简、绢帛和纸张,这些承托材料不太吸水、洇墨。在生宣纸上写大字是清代的事了,半生熟纸是写字的主要材料,它吸水不洇。这是背景介绍。

2.受材料影响,历代书法的用墨都是在浓、淡、干、湿、枯里着眼,到清代在生纸上写字时,才对书法用墨有新的认识。

3.现代“草圣”林散之是黄宾虹的弟子,继承了黄氏“五笔七墨”的衣钵,在书法创作中非常注重墨法,其不少作品犹如国画山水的用笔用墨,一笔之中都有浓淡之分。但整体效果自然散淡,格调极高。

4.现在亦有所谓前沿书法创作者,借助水墨画技法创作非书非画的书法作品。

5.书法是书写的结果,历来都反对“做”和刻意“描画”,连国画都以写为荣。为了表现浓淡而像画画那样调墨色,这是不可取的。书法作品要求一气贯通,若中间分散精神去调墨,对幅面墨色进行调整,那是本末倒置。

6.如果希望在作品中出现明显的浓淡效果,可以先把毛笔在清水中蘸湿,保持一定的水分,然后再用笔尖蘸墨,不要蘸太饱。或者 毛笔蘸墨后,用手指蘸几滴清水滴在笔根处。这样做可以写出浓淡相映的效果,缺点是枯笔不明朗。

(上午刊出的两张从网上下载的林散之书法图片,有同道指出为赝品,经细审属实。现重拍其作品集中作品附上。一时匆忙疏忽造成错误,深感汗颜。感谢指出问题的朋友,谢谢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