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修養,叫“不說”

有一種修養,叫“不說”


1


不說,是一種善良

很多人說,能看透一個人是一種本事。

可長大後才漸漸發現,看透是本事,不說透是修養。

記得在一本週刊上,刊登過一位知名女鋼琴家的成名經歷。

談及自己的發展史,她說,有一件事確實深深地影響了她。

在一次鋼琴大賽中,她在登臺時不小心劃破了自己的禮服。

然而,這時候舞臺的燈光已經亮起,她已經無法再回去更換衣服,便只能硬著頭皮上臺。

演奏剛開始的時候,她一直有些忐忑,害怕自己的形象影響到評委們的打分。

但她演奏完畢後,所有的評委都為她鼓掌,點評時也絲毫沒有提及禮服的問題,只是單純地評價她的音樂。

她坦言,這是她演藝生涯裡最難忘的一次演出。

正是因為評委們的看破不說破,沒有指出她禮服的問題,反而讚美她的音樂,使得她的自信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所以她常常在公開場合自稱是幾位導師的學生,也對幾位導師的尊重溢於言表。


有一種修養,叫“不說”


常言道:“打人不打臉,說話不揭短。”

很多時候,適當的沉默,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善意和溫暖。

在這個世界上,能看透一個人並非難事,難的是做到看透不說透。

我們不僅要練就火眼金睛的本事,更要有潤物細無聲的本領。

網絡上流傳著一句很火的話:

知世故而不世故,是一個人最善良的成熟。

真正聰明的人,都懂得尊重別人,不直言對方的短處,把沉默化成一股善意偷偷地贈予對方。


2


不說,是一種智慧


古語云,君子慎言。

不會說話的人,就如明槍暗箭一樣,容易讓人受傷。

而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該說、什麼時候不該說的人,因為懂得顧及別人的感受,所以相處起來總是讓人覺得無比舒服。

想起之前看過的一個小故事。

著名儒學大師貝原益軒,有一次和一名學生同坐一艘船去修行。

但那名學生當時並不認識大師,一路上,他滔滔不絕地和貝原益軒講述自己的經歷,吹噓自己的學問很高。

而貝原益軒則默默地聆聽他的話,不做任何回答,只是偶爾點點頭認同他的觀點。

等到下船準備告別時,大家互報姓名,那名學生才知道自己在大師面前班門弄斧了。

最後,之前一句話都沒有說的貝原益軒,這才說了一句話:

“年輕人,好好學習,將來你的學問一定會比我還高。”

沒有打斷學生的自吹自擂,也沒有批評學生的誇誇其談,僅僅留下一句激勵的話,卻讓人感受到貝原益軒身上的良好修養。


有一種修養,叫“不說”


之前看過一本名叫《一句頂一萬句》的書籍,當時只覺得這個書名很有意思。

現在細想一番,才明白這句話蘊含著的大道理。

有些事,你心裡明白就好,不必全都說出口;

有些事,你眼睛看透就好,不必非要去揭穿;

正如那句諺語講的:“水倒七分滿,話留三分軟。”

有時候,不說,也是一種大智慧。


3


有一種修養,叫不說


蘇軾在《賀歐陽少師致仕啟》中,有這樣一句名言:

“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真正有修養的人,從不大肆張揚,也不賣弄聰明;

他們往往寬厚敦和,不露鋒芒,愛做一個沉默的“糊塗人”。

魏晉時期的王湛,平時不言不語,不愛表現自己。

別人有什麼對不起他的地方,他也不會去計較,因此很多人都輕視他,認為他很傻。

就連他的侄子王濟,也同樣瞧不起他。

然而有一天,王濟偶然看到叔叔王湛的房間裡,擺放著一本《周易》。

王濟心想,這位“傻叔叔”怎麼可能讀懂如此深奧的書,肯定是放在房間裡做做樣子罷了。

於是,他便走上前去問王湛:“叔叔,你把這本書放在床頭幹什麼呢?”

王湛回答:“閒暇無事的時候,坐在床邊隨便翻翻。”

王濟很疑惑,便故意請王湛給他說說書中的一些內容,想以此嘲笑他。

沒想到,王湛分析其中深奧的道理,講得精煉而趣味橫生。

王濟聽後,心中暗暗吃驚,便向王湛請教了很多問題。

經過幾天的接觸和了解,王濟才知道自己與叔叔相比,學識差了一大截,不禁感嘆道:

“我們家有這樣一位博學的人,可我這麼多年來卻一點都不知道,還輕視了你,真是一個大過錯啊!”

王湛笑了笑,什麼也沒說,非常客氣地送王濟回家。


有一種修養,叫“不說”


很認同一句話說的:“水深不語,人穩不言。”

真正的品格,無需通過肆意的喧譁來讓人獲知,而是從一個人身上體現出來的氣度。

很多時候,一個人修養如何,看他顯露出來的氣度就知道了。

俗話有講,言不在多,希言則貴。

不說,是一種氣度,更是一個人植根於內心的修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