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破心中賊難”的心中賊?

玄蒼窺賊


“破心中賊難”是心學大師王陽明在江西剿匪時給弟子信中的一句話。目的在告誡弟子致良知——存天理,去人慾是非常困難的,要有十分的努力才可能達到。

“心中賊”指的是人慾,是一切天理的過分或不及的表現。比如人餓了,要吃飯,這是天理,但如果非魚翅鮑魚,山珍海味不吃,那天理就越界了,就成了人慾,一種貪吃的慾望;再比如天黑了要睡覺,是天理,但如果天黑了因為玩遊戲、看書而不睡覺,搞的很晚,這就是人慾,貪玩、貪知的慾望。有人說了看書也算是人慾?當然不是,有節制的看書就是天理,如果因為看書而廢寢忘食則是人慾了,長期以往必然給你帶來危害。

知道了“心中賊”是人慾,是過之或不及的“天理”,那應該攻破他呢。說實話破心中之賊非常非常難的,不經一番寒徹骨,是不能成功的,王陽明說人人皆有良知,人人則可為聖人,但古往今來能成聖的又有幾人!

俗話說“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能堅持不懈,持之以恆,並掌握正確的方法,那破心中之賊還是有可能的。方法就是陽明先生教導的致良知,讓我們的良知光明,良知光明瞭,則人慾可去,人慾已去,則心中之賊可破。最關鍵的還是要在實際生活中進行“事上練”,在工作中、家庭中、朋友中與人交時要端正自己的意念,當出現不好的念頭時,良知是會第一時間提醒你的,你應當遵從良知的指引,把壞的念頭祛除,那好的念頭自然隨之而生。每件事上都能夠這樣練去,久而久之,意念就會端正,心中之賊就會無處藏形。


小河幽鎮0909


你好,這裡是“陽明悟行學宮”為你解答,很高興看到你這個問題:

這句話是王陽明說的,全句是"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大致意思是:所謂心中賊,就是內心深處的貪慾惡念,功利之心,好勝之心,狂妄之心。對陽明先生來說,打仗這樣的事是小菜一碟,可是要克除心中賊難度還是略高了點。對於常人來說,那就更是難上加難了。我們來研究下當初的歷史背景。

1、背景

1516年(正德十一年),王陽明升任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巡撫南(安)、贛(州)、汀(州)、漳(州)等地。

正值這些地方盜賊四起,民不聊生,民眾怨聲載道,前任巡撫文森託病辭職。

這些盜賊盤踞在兩地或幾地交界的崇山峻嶺之間,易守難攻,同時又在朝中布有內應,朝廷還未行動,這邊就已事先知曉,使得朝廷束手無策,賊勢甚為猖獗。

王陽明到任後,展現出其傑出的軍事才華,攻心為上(發佈了有名的《告諭浰頭巢賊》、《祭浰頭山神文》等雄文),剿撫結合,為配合攻寨,以立十家牌法使賊孤立並阻其外援,在短短几個月的時間內,蕩平了為患數十年的盜賊,可以說是一大奇蹟。

2.背景延伸

面對如此奇功,王陽明卻對其弟子說:"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區區剪除鼠竊,何足為異。若諸賢掃蕩心腹之寇,以收廓清之功,此誠大丈夫不世之偉績。”

他認為,破山中賊,是剪除山中的鼠竊,乃是舉手之勞,沒有什麼值得誇耀的;破心中賊,掃除內心的種種貪慾惡念,才是千難萬難的事情。

山中賊,有形易覺;心中賊,無形難覺。

貪婪、自私、怨恨、痛苦、傲慢、矯狂、迷惑、慾望都是心中賊,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所謂的貪慾歸根到底不過為:名、利、權、色四樣;是它們擾亂了我們的內心,遮蔽了內心的光明!

王陽明說:汝若將貨色名利等心,一切皆如不做劫盜之心一般,都消滅了,光光只是心之本體,看有甚閒思慮?這便是”寂然不動“,便是”未發之中“,便是“廓然大公”。自然“感而遂通”,自然“發而中節”,自然“物來順應”。

把貪慾之心如不做盜賊之心一樣消滅。

3.如何來破解這些心中賊?

俗話說,“勝人者力,自勝者強”。

破山中賊是勝人之事,是容易的,破心中賊是自勝之事,是困難的。

將眼光投向自己的內心,去檢討內心的貪慾,去發現這些心中的賊。

那麼如何來破解這些心中賊呢?

王陽明總結了三點:

一是心上修:靜以養心,儉以養德。每天抽出一段時間來靜坐,反思自身的言行。

二是事上練: 在每天的工作生活中,在待人接物應事的過程中,磨鍊自己的心志,消除好名、好利、好權、好色之心。人須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三是致良知:心上修代表靜,事上練代表動,致良知是動靜結合。如稻盛和夫先生所言的“作為人,何為正確”,以遵循背良知為出發點和歸結點。

4.心上修,事上練,致良知

要破除心中賊,要先尋求心靈的淨化。

心上修,事上練,致良知。

王陽明有詩言:

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

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


陽明悟行學宮


有段時間對心學感興趣,看王陽明說過“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這句話,很久都弄不明白究竟什麼是“心中賊”。前天把《士兵突擊》找來看了一下,突然好像明白了什麼是“心中賊”。許三多剛開始不管做什麼都是一副“做不到,做不成,我不行”的樣子,帶著這種畏畏縮縮的心態,連錘子都掄不好。其實不是他做不到,而是他“認為自己做不到”,這種“認為”給了他一個錯誤的暗示,帶著這種心理暗示去掄錘子,後果就是砸到史今的手。人一旦產生了一種“認為”,然後再去破除這種“認為”,是很難的。他很慶幸,遇到了史今這樣的班長,幫他破除了“我不行”這個“心中賊”,然後“掄錘子”這個“山中賊”就很容易被破掉了。史今這樣的人很像靈魂導師,他幫助你破除自己的“心中賊”,然後你獲得成長,但是這些人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問題是如果沒有史今,許三多應該怎樣破除自己的“心中賊”?因為很多人,可能終其一生,都破除不了自己的“心中賊”。除了靠他人幫助,我們能不能“自破心中賊”?


增鑫易學


這個問題好……個人理解……

所謂“心中之賊”……就是思想中的……各種各樣的反科學,非理性……

例如

唯我獨尊的自私自利自高自大自偏自向……

稱霸世界的野心……

奴役人民的妄想……

無法無天的猖狂……

屈服權貴的奴性……

篡改事實的卑鄙……

上面這些,有一樣就是心中有賊……要是樣樣都有,就是病入膏肓,無可救藥


手機用戶60669424220


王陽明是中國思想史上,這五百年可謂是最璀璨的思想家之一,應該說是對近代世界影響深遠。

現在,通過這個提問,圍繞著王陽明的一生,王陽明思想的主旨,以及心學對我們當下的人生和社會的意義和價值等,我們展開來討論。

王陽明是1472年出生的,1529年去世的,他的年齡實際上是56歲。我給大家先把他的人生給說一說,然後把當時的時代背景說一說,我們就能夠把陽明先生想說什麼給大家表達清楚,到底什麼叫“致良知”,什麼叫“心外無物”,什麼叫“心就是理”,什麼是“知行合一”,這些都是王陽明心學裡邊最基本的觀點。

比如說什麼叫心外無物?有的人就說心外無物好像不對吧?一個東西,我看得到它和我看不到它,它都存在。但是為什麼王陽明說心外無物呢?

難道是我認識到了它就有,認識不到它就沒有?這個人根本沒有了解王陽明的心外無物是什麼意思,所以我們就通過幾個方面給大家做分享。

上中學我們學哲學、政治課的時候,容易被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框架所拘束,有人把王陽明的思想定義為主觀唯心主義。很多人可能因為陽明先生扣了這麼一頂帽子,也就對他的學習和關注不夠。這是一種巨大的遺憾。

先說一下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框架。

建國以後,用的是前蘇聯的教材,它的哲學教材在分析哲學史的時候,就簡單的把複雜的西方哲學歸結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鬥爭的歷史。於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就成了分析哲學史的基本框架。而且馬克思主義是唯物主義,於是對唯心主義總體的看法,認為是不對的或者是不好的。

中國的哲學不是簡單地套用其他的框架,而是如實地去反映中國思想史的面貌。要用中國思想史的邏輯來研究中國思想史,用中國哲學史的特點來分析中國哲學。但是中國哲學的關係,確實圍繞著一對關係,就是“心和物”的關係。

在中國哲學看來,過於強調心和物,都是偏頗的。那麼中國哲學最讚賞的一種態度,就是心和物是一元的。而不是說簡單的唯物和唯心,這是我們中國哲學一個自己的特點。

第二點,我們在談陽明先生的時候,他的任何一個思想都是時代的產物。智慧都是因緣生的,就好比說土壤的性質、氣候這些條件決定了長什麼樹,有什麼樣的種子才能萌發。所以我們瞭解王陽明心學的時候,就要深入地看看陽明思想產生的時代是什麼,根據那個時代的背景和社會凸顯的問題,就能夠知道當時思想家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思想家其實也是個醫生,給社會做診斷的,也會開藥方。一個思想家在歷史上的位置,是由他看問題深刻不深刻,和給出的藥方精準不精準所決定的。

中國工商業包括航海的發達,包括資本主義萌芽,或者說商品經濟的那種生產方式的發展,到了明朝的時候,達到了一定的程度。就在這個過程中,老百姓的商品活躍了,或者說經濟生活有了一定程度提高以後,人心就開始有些浮動,叫“飽暖思淫慾”。那麼在這個時候一個真正關心社會的人就得去思考,社會的人心出了什麼問題?我們應該怎麼樣去校正它?

陽明的心學,它的指向非常清楚。陽明有一句話叫“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就好比說一個賊佔山為王,你把他抓起來,這個還容易,但是把賊心去掉,這是非常不容易的,陽明先生下手的地方,就是心學。這是陽明思想產生背景之一。

知行合一,到底是怎麼回事?

從南宋以後,朱熹的學說逐漸的成為整個官府認可的學說,以至於在整個明朝以後,科舉考試就是以朱熹的《四書集註》作為指定教材。應該說壟斷和控制了整個思想界。朱熹的學說有一個特點,強調格物,另外一個特點,朱熹有的時候他容易導致什麼呢?

學,理論的學習是一回事兒;行,怎麼樣去做又是一回事兒。

就容易導致知和行是兩件事,這種情況下就容易在思想界和社會上產生一種不良的風氣,嘴上誇誇其談,而在現實中又不去落實它,這就會造成表和裡是兩張皮,內和外是兩張皮,知和行是兩張皮。實際上對我們整個的思想界和社會風氣的改良,都有極大的一個影響。這些東西都是陽明先生所生活的時代問題,這都是需要去回應的。

大家想想,陽明先生其實他的經歷是很不公平的,他是仗義執言,結果是替別人說話主持公道的時候被宦官打壓。他滿心的愁苦,在這個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龍場驛,陽明先生所有的委屈、不公平和受打壓,對王陽明是極大的考驗。可是大家聽說過一首詩吧,“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個時候他早年學的老莊孔孟佛經所有的東西,就在這樣一個極大的考驗的時候,就要爆破出來了。

有一天他忽然明白,聖賢所有講的東西其實不是外求,不是向別人求、向萬物求,而是內求,叫做“吾性自足”,就是我內心裡本來就有。中華文化幾千年的真理之門即將被王陽明打開。陽明先生為什麼能悟,孟子說“仁義禮智信我固有之,求則得之,舍則失之。”

這個話王陽明讀了就讀了,而真正深刻的明白到真正的智慧都在自己的自性裡邊,不加外求。這種深刻的體驗,體悟出來、證悟出來,是1508年的龍場悟道。所以這就成了王陽明一生之中的生涯的轉折點。

陽明早年所有讀的儒家的書,“君子求諸己”“事有不 成反求諸己”,讀佛經講的“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孟子講的“仁義禮智信,我固有之”,如果不是在貴州龍場驛這樣的環境裡邊,不是在孤苦偏遠裡經過身心的折磨,他恐怕很難實現爆破。所以大家就體會體會孟子的話,“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實際上是把所有大成就者成功的過程做了一個概括,“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這一輩子當遇到苦難挫折不理解的時候千萬不要老抱怨,沒有苦水的浸泡,沒有挫折和坎坷的磨礪,沒有一個人可以開出心中的小蓮花,沒有一個人能打開心靈的智慧。

內求和外求

所以朋友們,這個世間有的時候是公平的,是平衡的,吃多少的苦,經歷多少的磨難,你才能從中間領會到什麼。由此我們想到夫子,50多歲周遊列國14年,“知其不可而為之”,中間多少的艱難困苦。孔子經歷那麼多磨練之後,你讀他的書,就知道“君子固窮”,就知道“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就知道“志士仁人皆以殺身以成仁,無以求生以害人”。所以說陽明先生在龍場悟道,應該說是他讀了那麼多書、吃了那麼多苦之後,他的能量在貴州龍場驛一個小爆破。

有人問內求和學習哪個重要?都重要。學習是什麼,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把別人證悟的境界,別人體會的東西,或者某些形成的經驗和知識邏輯拿來。但是拿來之後,我們能不能受用,這還得靠內求。

也就是說,所有外求的東西最終還要回到內求上。假如說我是一個很淺薄的人,你們聽我課的各位老師,各位朋友,都特別特別深刻,特別特別有人生的閱歷。我虛心的向大家請教,我說各位老師我請你們來教我,表明我郭繼承還是願意聽大家說,有一顆謙卑的心。還不夠,你們講的都是你們的證悟,你們講的都是你們的閱歷,你們講的這些東西能不能真正轉化成我的領會,能不能滲透著我身心的一部分,能不能成為我人生的自覺,還得靠我的內求。所以

內求和外求應該說都很重要。但是歸根結底,一個人只有內心的認識到了,它才起作用。

希望以上內容對大家有所幫助,肯定有不恰當之處,大家可以留言評論,共同交流探討。


一二一學堂


心中賊並不僅僅是字面意思。王陽明用心中賊比喻人性中的惡。只所以用這個字,可能是借用人們習慣用可惡表達對賊的感受這一習慣。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王陽明還把去惡這過程,比做拔出除心頭的毒刺,可見他深切的感悟到除惡的難度。所以用賊一詞警醒人們,決不要輕視。

為善去惡的辦法在於,只要有意念就去行動。只有這樣,善才不會停在口頭上,惡才不會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像對待賊一樣堅決乾淨的剷除。可見,能做到這些很難,所以破心中賊難。實際上,行心中善亦難。



梅里上品


這句話的意思簡單的來說就是想要擊敗內心深處的貪慾惡念,功利之心,好勝之心,狂妄之心是非常困難的。

王陽明彼時正清剿山中匪賊,這些匪賊藏匿在崇山峻嶺之中,易守難攻。而且在朝廷之中還有同黨,稍有風吹草動,他們就已經知曉,數十年來非常猖獗。

王陽明展現出了傑出的軍事才能,只用幾個月的時間就蕩平了匪徒。事後,王陽明說出了這一名言: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王陽明認為清剿匪患只需要施展武力便可解決,掃除內心的種種貪慾惡念,卻是難上加難。

所謂心中賊,說到底也只不過是權、名、利、色。

王陽明想要掃除貪慾之心已是非常困難,更何況是我們普通人。

作為影響後世極深的心學的集大成者,王陽明對於破解心中賊提出了三個方法。

  1. 按時反思自身言行舉止。
  2. 磨練自己心智。
  3. 致良知,尋求知行合一,保持心靈潔淨。

木書


因涉及如下問題:

人屬複雜心理活動的高級動物,天生具備內心陽光化為陰暗的心理屬性。面對特定情勢,有時哪怕瞬間,內心即會頓生邪惡之念,呈現內心世界的陰暗面。這種瞬間轉變能否得以自我抑制呢?取決每個人的教化差異。

一種人受文化教化程度很高,其邪惡或陰暗的內心世界善於偽裝於外。一般人,非心理學或犯罪心理學專業人士,很難加以外顯判斷。這種人就是通俗而言的有才無德之人。這種人陰暗內心世界產生的根源在於其成才之前家庭或社會背景本身不夠為陽光生態圈,基於改變自身而勤學成才。一旦成才,其原本成長背景衍生下的某種既不健康也不陽光的內心世界將逐漸佔據上風,並反作用於社會與他人。因其智商較高,越發自信內心偽裝,且很能屢屢得手。如非特定事發,這種人其內心世界邪惡與陰暗面是很難暴露於外的。這種人的內心世界具備典型的雙面性,他善於因時因勢而動,將其內心陰暗面的藏匿或暴露節點把控得比較巧妙,但其內心陰暗面永遠難以自我洗滌。

另一種人,本身文化教化程度很低,其內心之賊,往往呈現出顯性,完全是內心想邪就邪,不分情勢;想惡就惡,不顧後果。只要心中起意,立馬轉化為行為體現。靠其自省很難,其邪惡內心世界具備習慣使然性。即使社會秩序規範一時半會將其加以人體強制性控制與約束,其內心世界的邪惡陰暗意念也難以走向陽光與健康。

破除心中賊屬自我內心世界的淨化範疇。人之初,性本善。人降臨人間,成長環境對一個人陽光內心世界的塑造是決定性因素。有人生而與人為善,有人生而心胸坦蕩,有人生而思想純淨,有人生而愛屋及烏……

總之,心中賊,天生除!


聽看想談


正德十三年正月,王陽明在進剿襲擊俐頭的暴動山賊之前,曾寫信給弟子薛侃說:“即日已抵龍南,明日入巢,四路兵皆已如期並進,賊有必破之勢。某向在橫水,嘗寄書(楊)仕德(即楊驥)雲:‘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區區剪除鼠竊,何足為異。若諸賢掃蕩心腹之寇,以收廓清之功,此誠大丈夫不世之偉績。”

作為明代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王陽明對“心中之賊”竟有如此深刻的認識,可見那些思想和心理問題,對於一個人來說,是多麼的重要,又是多麼的難以對付啊!王陽明堅信:“天地雖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聖賢。”如何致良知、成聖賢?為善去惡。王陽明心學四絕是:“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既然知道了善惡,就應該在事上磨鍊,“格物致知”,不斷為善去惡,克除不善,消去各種浮思閒慮的干擾,把心從偏頗失控的不正常的狀態拉回來。

所謂“心中之賊”,主要是指那些錯誤的思想觀念,僵化的頭腦,脫離實際的想法,虛妄的念頭,貪婪的慾望,矛盾的心理,以及頑劣的習性,等等。它藏在心中,無影無蹤,容易“燈下黑”,難以琢磨和把握,要破除它,就要善於點亮心燈,汲取正能量;要勇於刀刃向內,克服自身弱點;要積極磨練自我,強化自己,讓內心保持正大光明;是公與私、是與非、義與利、善與惡、得與失的鬥爭,是對自己靈魂的拷問。做到慎獨慎初慎微慎友,真正做到“心不動於微利之誘,目不眩於五色之惑”


雲古今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語出明代心學大師王陽明老先生。賊意為偷東西的人,做大壞事的人,與邪惡、不正派、狡猾一脈相承。心中賊,可以理解為潛伏在心底的貪婪、慾望、惡念、狂妄等負面情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