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同“教书的是老师,育人的是家长”这话吗?为什么?

老孙遁世无闷


很感谢你的问题,不认同这个说法。

首先,教书不能仅仅理解为教课堂上书本里的内容,还要通过书本里的知识点如何应用到现实中。比如书本中的寓言故事司马光砸缸,除了最基本的书本知识,可以延伸到孩子对水与自身安全的认识,而不是让大家记住课文中的词句来考默写和背诵,谁都对了满分,如果仅仅为了应付考试就失去了教书的意义。

第二,育人不仅仅是孩子的性格养成、对错善恶的区分。有的家长往往羡慕别家的孩子很听话,而批评自家孩子调皮。育人包含方面很多,德育、智育、美育、体育等等,这些学校里的老师也都在做,学校里经常组织的各种活动:春游、运动会、绘画比赛、知识竞赛等等,也都是育人的一种方式,而非家长理解的教育孩子听话。

第三,教书育人在现在的社会越来越需要学校与家长的配合。

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各种信息化产品的出现,学校课堂里的作业也需要家长的配合与帮助,特别是现在大部分老师都会用微信来进行一个信息的发布和与家长的沟通,有些作品家长与孩子共同来完成。而家长帮助孩子来进行一个课业的指导,其实也帮助老师教学的一个过程,家长与孩子共同来完成一些小任务。

因此,教书和育人不能单单地归给家长或老师,需要大家的共同配合。


漫步生活的多多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学前就应把正确的思想和性格养成!


天山孤客990


“教育是万能的、教师是万能的”这句话就像许多家长们的座右铭一样,牢记家长心中:孩子考试没考好找老师,孩子作业要家长辅导怨老师,孩子成绩公布排名差还是骂老师...."

相信很多家长在陪孩子写作业时难免都是埋怨几句:“作业都家长检查了老师干什么去?为什么我要教孩子作业,这不是老师的事吗?”

老师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因为老师面对的是一群孩子,尤其小学中学,学生们是非的判断能力是比较弱的,所以老师的言行举止对于学生来讲就像是一个榜样,于是我们说“为人师表”,作为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以自己的思想品质,文化修养,知识水平,治学态度,生活作风及处事方法,处处影响着学生。

从前我们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而现在我们说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园丁;因为老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了,更是要培养孩子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不知为何有些家长们就把教育的重责全部压在了老师身上,并认为理所应当。但其实不是这样的,因为老师即便是职业的特殊性,但也只是承当合理范围内的道德教育,而老师承担更多的依旧是知识教育!

为什么很多老师会让家长监督孩子写作业?在我看来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中小学教师面对的不只是一个班的学生,而是2-3个班级的学生。备课、批改作业.......老师没办法督促到每个学生,因此需要家长配合、保证孩子放学回家后真的有写作业、真的有巩固今天的知识;老师课上抽背也是随机的概率,不能完全检测每一个孩子的学习状况,唯一的手段是考试,当那时学习已经走了一段,孩子落下了就跟上,因此很多老师需要家长的辅助。

“教育不是万能的,教师不是万能的”

很多家长之所以振振有词是因为他们秉信一句话“顾客是上帝”,因为送孩子进学校,他们是花了钱的,所以家长和孩子们是消费者、老师是服务者。但其实应该这样吗?老师并不是服务者,在我看来,老师是给予者;将知识简化分解,以简单易懂的方式教会孩子行走世间必备的知识、概念,带着学生学会以更广阔的眼光看世界,“学费”在我看来是家长们为孩子获得这些只是所支付给老师的酬劳。

从另一方面说,老师面对的学生不是一个,而是一个班级40-60个,授课老师也不可能只教一个班级,这就意味着老师面对着上百个孩子,做不到面面俱到,除了传授知识以外,也就只能以为人师表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的德智体美劳....

再者,我们换位思考一下:相信很多读者都看过某著名卫视的《变形记》,一个家庭一个孩子,富足的生活、父母富足的时间,却把孩子变得离经叛道、成为无所事事的小混子.....是老师上课没有传授知识吗?当然不,只是孩子没有得到父母该给的爱,对于一切都变得冷淡、也不去学习,学会放纵。多少父母能够保证自己能教育好孩子,又有多少父母常常忽视孩子需要的陪伴和爱?这时候你还觉得任课老师每天面对大几十个孩子的工作轻松吗?你还觉得老师得盯着每个孩子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么?

一个人如果想在学识上和人格上取得卓越的成就,老师的言传身教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家庭教育,因为家是孩子成长的地方、孩子依赖的地方;把孩子的锻造和社会的文明进步推给教师和教育,是一种推脱和懈怠。真正的教育,不仅需要教师和教育,更需要社会管理体系的科学完备,既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还要有必备的惩戒手段。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才是真正的我们说的“教育”!


用户63317847090


关于你认同“教书的是老师,育人的是家长”这话吗?为什么?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不认同!因为老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三字经有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所以说不能生硬的把“教书”和“育人”分开,只有家校共同努力,才能培养出一个有文化、有素质、知书达理的人才。

教书不能单纯的理解为教授科学文化知识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的《师说》通过反复的论辩已经把为人师者的性质与主要职责描述的非常到位了。教书育人是学校的职责范畴,作为老师“教书”、“育人”二者也是分不开的,不可以把教书、育人一刀切。学生在学校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还有学校领导、老师言传身教的影响,再加上社会上一些积极、正能量的榜样的带动,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都会有很好的发展。作为老师不能简单的把教书理解为教授科学文化知识,而是应该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体魄健全、有着远大抱负的有用人才。

育人也不能片面的理解为指导为人处世的道理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说过:“家庭教育不到位,不仅抵消学校教育的效果,还会给孩子发展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父母是每一个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只有在学龄前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才会为今后入学后打下良好的基础,让孩子顺利度过入学后的不适期。育人不只是指导人为人处世的道理,而是一个综合性全方位的培养人才,包括一个人的文化底蕴、知识水平、道德品质、胸怀格局等在内的综合素质。所以说育人应该是家校联手,专业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教师的评测标准,知感恩、明事理也应成为家长引导孩子的方向。

家校合力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有用之才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作为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人,老师和家长一定要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名师”,老师和家长一定要通力合作,适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少走弯路,朝着自己的目标奋力前行。

所以说关于“你认同教书的是老师,育人的是家长这话吗?为什么?”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不认同。因为一个“成功”的人要既会做事、又懂做人。这样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老师和家长的通力配合,只有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培养出有益于国家、有益于社会的精英人才。


筑梦驿站


不认同。教书和育人从来都是一体的。

老师不单单是教给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国家也很重视这一点,全国统一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历史、政治的教科书。

只教书不育人,后果很严重,北大学子吴谢宇弑母案,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学识越高,若三观不正对社会的危害越大。思想教育渗透在课堂中,他是一种无形的存在。近几年,因为量化考核绩效工资的存在,许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追求分数,因为有了分数,就可以评模范,评先进,晋职称,使教育变了味,使社会上辱师事件接连不断。殊不知,教育不是生产,课堂不是工厂,老师不是流水线上的工人,这种教育评价方式早晚会改变!自古教师就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家长要育人,从小要教给孩子坐立行走、待人接物的日常规范,树立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教给孩子努力拼搏吃苦耐劳的精神,对此,家长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万不可把这一切都放给老师。学习知识也是如此,家长要及时检查孩子的作业,还有知识点掌握程度,学校老师毕竟面对的是几十个学生,不可能面面俱到,家长面对自家的孩子就很容易掌握细节,因此家长要对孩子的学习时时关注。

家校结合,家长与老师经常沟通,在教书的同时育人,在育人的同时学习知识,才能让孩子向着自己人生的目标永远前进,找到充满希望的起点。


布衣教师


不对。老师不但教师,还育人。当然,家庭对小孩的培养起很大作用,许多好的习惯,行为思想意识都可以在家庭教育中形成的。但老师对学生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好的老师可能影响学生一辈子,一个有坏习惯的学生,可以被老师改变了。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所以,我们既要提倡有好的家庭教育,但同时也必须强调学挍老师的教书育人的责任。


听雨13063


从来教师职责都是教书育人,这是从古至今的共识。现在是谁把教师的职责分裂了呢?特别是中小学生,可塑性很大,而一天中的大部份时间都在学校,如果只管教文化知识,而不管德育发展,将会教出怎的学生?在新中国成立后,不管是大学中学小学,都要求教育学生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是谁如此大胆,竟敢窜改我国实行了数十年的教育方针?到底是什么目的?难道想把下一代培养成一代代废材吗?


用户ws618


胡说八道,纯粹就是推卸责任。自古以来,教书育人都是连在一起的。学校发展德智体美劳,德育还首当其冲。只教书不育人的结果就是像那个杀老师的学生一样,成绩再好有什么用。小时候家长多管管 。大了家长还管得了。住校都不在家。手机不能带,宿舍又没电话,联系都困难,很别说管。所以说老师应该把更多的精力花在住校生身上,而不是推给家长,一味地家长陪读,有条件谁不想陪读。家长不挣钱,他上学的钱从哪里来。如果到学校只是为了学知识,他又何必去学校,现在信息这么发达,怕比学校学的更好,还花不了那么多钱。现实是现在多是独生子女,孩子需要伴,需要学会和人打交道。有的老师动不都就说让家长自己带回去教 ,请问谁你有什么资格剥夺孩子受教育的权利。要不就是说你一个都管不了,何况老师要管几十个。你管几十个是你的工作 ,那家长是不是也要工作,没有可比性的事情能比吗。


新故


你的意思是老师教书不育人,对学生的教育都是家长的功劳。对此不认同。

老师的基本任务就是教书育人,没有几个老师只管教书而对学生的品行不闻不问的。相反,在老师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却发现无论对学生施以何种教育方法都不奏效,原来有家长撑腰,或家长身上也有同样问题。有人说,有什么样的学生就有什么样的家长,虽不绝对,但却很有道理。品行不良的学生多家庭教育有严重问题。怎么能说老师不育人,育人都是家长所为呢?


芳华校园


请正确理解教育二字,教育,既有教又有育。教师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一种职业,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既要教又要育。如果教师只教不育,这个教师就是失职的。

说到家长的育,也有一些家长只生养不教育,孩子的品行任其自由发展。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家长的育,和教师的育是反方向的,不能和教师形成合力。如果要一个孩子品学兼优,家长必须和老师有共同的目标,向一个方向形成合力。

在学校,也有少数老师只教不育,对学生的评价只看分数,不管平时的行为习惯,这是功利主义教育思想使然。还有个别教师只知照本宣科,对学生的表现、成绩一概不关心。这些教师都是失职的。

所以,一个称职的教师,既要教给学生知识,又要培育学生的品行,而培育学生品行应该放在第一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