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闕灸昇陽舉陷,治療虛寒性腹痛

神闕即肚臍中央,取穴簡便,日常艾灸能調動全身陽氣,具有良好的昇陽舉陷、強身健體作用。

《黃帝內經》中記載:“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若元氣虛弱,針藥不能達到治療目的,灸的療效更能立竿見影。

《本草綱目·火部》載艾火“灸百病”。艾葉因其氣味芳香,辛溫味苦,容易燃燒、火力溫和,故為施灸佳料。將採集的艾葉經過反覆曬杵、捶打、粉碎,篩除雜質、粉塵,便得到的軟細如棉的艾絨。艾絨可以作為製造艾條的原料,也可以直接拿來施灸。

神闕灸昇陽舉陷,治療虛寒性腹痛


新制的艾絨因含揮發油過多,灸時火力過強,故以陳舊的艾絨為主。艾絨使用時,將純淨的艾絨放在平板上,用拇指、食指、中指三指邊捏邊旋轉,把艾絨捏緊成上尖下平的圓錐形小體——艾炷。之所以捏成圓錐形即保證艾炷的平穩,又能使火力由弱到強更好的施灸。

神,神氣;闕,原意為門樓、牌樓。神闕意指神氣通行的門戶。神闕經屬任脈,是人體生命最隱秘最關鍵的要害穴竅,也是人體的長壽大穴。神闕與人體的生命活動息息相關,被稱為人體與生俱來的先天標記。

神闕灸昇陽舉陷,治療虛寒性腹痛


神闕灸又被稱為隔鹽灸,是臨床上常用的隔物灸之一,因其只用於神闕部位,故特指神闕灸。神闕灸最早記載於《肘後備急方》,用於治療霍亂等急症。後人繼承發展,將神闕灸的治療用途擴大到中風脫證、虛症、脫肛、胃下垂;虛寒性腹脹、腹痛、腸鳴、洩瀉、立即、便秘、水腫等症。

神闕灸具體操作時令患者仰臥,暴露臍部,用純淨乾燥的食鹽填敷於臍部,使其與臍平,可將食鹽炒至溫熱再放,上置大艾炷施灸,如感到灼痛,即更換艾炷,一般就5~9次。

神闕灸昇陽舉陷,治療虛寒性腹痛


注意神闕灸時要避免食鹽受火爆裂燙傷肚臍,若不幸臍部灼傷,要塗以龍膽紫,並用消毒敷覆蓋固定,以免感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