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评价徐志摩呢?

钱君史话


我比较喜欢徐志摩的诗,曾经买过读过《徐志摩诗集》,说起徐志摩大家就会拿出他的情史出来说事。为了追求林徽因,他和张幼仪离婚,林徽因不愿意落下破坏他人的家庭的名声选择和梁思成结婚。他回国后王庚工作忙让他有时间陪生性浪漫的太太陆小曼,他和陆小曼暗生情愫,紧接着陆小曼王庚闹离婚,然后和徐志摩结婚。这段婚事陆小曼徐志摩两家长辈曾竭力反对,反对无效十分生气,断了他们的经济供给,让她们自食其为。陆小曼是千金大小姐,消费能力超强,她花钱如流水,家里佣人都有十六个,徐志摩只好兼职干几份工作来供养陆小曼,最后因为乘飞机参加林徽因的讲座,途中遭遇空难去世。

三个聪慧美丽又能干的女子,让多情浪漫的诗人生活变得与众不同起来,于是缪斯女神频频光顾他,他写出许多优美经典的诗篇。我们看一个人要看他的长項,徐志摩的长项就在于他深厚文学修养,给后世留下了许多优美经典轻的诗篇。我现在还记得他那首:《沙扬娜拉》

最是低头的温柔,

恰是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声珍重里有甜蜜的温柔

沙扬娜拉

诗画本一家,读完这首涛你是看到一位温柔俏丽的小姑娘?他的作品有《快乐的雪花》、久负盛名《我不知道风朝哪个方吹》和《再别康桥》等,这些轻飘流丽的诗作曾经感染过许多人。至于他的家事、情史那是他自己的事情,他已经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我们何必要说他?不是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吗?人生向来来不容易,能在短暂的生命里留下些许印记已经不简单了,我们欣赏他的作品和他爱谁恨谁无关。



蓝珂儿


徐志摩出生于浙江嘉兴海宁硖石,原名为章垿,留学英国时其父亲为其改名志摩。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学习。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

徐志摩出生于经商世家,家境殷实。又出国留学受过良好的教育,其思想具有开拓精神,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在他的不少作品里都带走反帝反封建,反军阀,为被压迫的穷苦百姓呐喊。

因受过西方先进思想的教育,徐志摩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所以,在父母包办下与张幼仪结婚,虽婚后育有子女,但这并不是自己所选择的婚姻,在他遇到林徽因以后,他就果断与张离了婚。这个走进他生命的女人是他所谓的爱情,是他的“灵魂伴侣”。但林徽因并没有选择他,而是离开他嫁给了其恩师的儿子,后面徐志摩遇到了他的第三个女人,陆小曼。这个女人与他志同道合,给予了他想要的爱情......



朱自清曾说过:“现代中国诗人须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但正因为徐志摩的诗太出名,以至于人们忽视了其散文上的成就!

徐志摩短短的一生,为中国文学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他与三个女人的爱情故事也被世人津津乐道!如果说评价徐志摩,只能说,他是为文学与爱情而生的人!


青梅煮史


笔者认为:文品和人品,人品中的私德和公德还是要分开议论的好。

【徐志摩】

先看文品

他的诗写得到底好不好呢?首先他在新诗的历史上,是一个毁誉不一的诗人,这是因为他的诗好坏不一,参差不齐,他对艺术形式的追求以及他的诗歌主张,是非常模糊带有主观色彩的,他对诗歌的议论经常是过于艺术化,以至于比较空洞,这一点鲁迅先生也曾经嘲讽过他。

【战天斗地迅哥儿】

但是徐志摩确实是一个诗的天才,他触觉十分灵敏,对自然世界细致入微的观察,想象的丰富,比喻的新奇,构思的精巧,高超的艺术表现力,精深的音乐修养,总而言之,他的诗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徐志摩本身是富有艺术气质的,他写诗全靠天分,并不受到理论的束缚,天然地就能达到三美的境界,这和闻一多等人能将诗歌上升到理论高度,能用理论来指导写作的写法不太一样,但是他的诗却偏偏比别人的诗来得更美一些。

【闻一多】

公德方面

许多人可能认为徐志摩这样的自由主义者,在政治上一定也很无谓的,甚至有人猜测,如果他没有死,也许会成为了周作人那样的汉奸——这是对徐的误解。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的时候,徐志摩正在美国,“国内青年的爱国运动在我胸中激起同样的爱国热”(陈从周《徐志摩年谱》),1924年他任北京大学教授时,正值军阀混乱,生灵涂炭,他追求的是英美式的政治理想,期望能够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制的“新政治”。

诚然,他是反对苏俄的,他曾说过“列宁,他的伟大……是不可否认的”“但我却不希望他的主义传布”,他确乎是一个“不可教训的个人主义者”,反对一切“主义”,但这只能证明他的政见和左派不一样,不能说他不爱国。

【列宁】

1931年,济南惨案发生,徐志摩内心的血性被激起了,他表示“有血性的谁能忍耐”,这年九月,他发表了同情左联烈士的文章,他开始在左联刊物上发表文章,让国民党文艺界十分震动,由此可见,他的确是爱国的。

在私德方面

他抛弃发妻,对张幼仪几乎毫无同情心,疯狂追求林徽因和陆小曼,他在感情上的恣意放纵,要么热情如火,要么冷若冰霜,对爱的人热烈、浪漫、不顾一切;对不爱的人冷酷而不讲道理,他性格中的两重,可见一斑。

【张幼仪与徐志摩】

最后以蔡元培先生给徐志摩的挽联结束吧:

谈话时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

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里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


浔阳咸鱼


徐志摩(1897年1月5日一1931年11月19日)浙江海宁人。中国著名现代诗人,散文家。在他短暂的三十多年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最为大家熟知的有巜再别康桥》,巜你去》等等的传世之作。徐之摩的好友胡适曾对他人说:”徐志摩是一道永远不停息的生命之泉″。胡适对徐的称赞与评价如此之高。徐志摩不但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而与之让人们津津乐道的还有他的婚姻与他不同寻常的三段感情:第一段感情是徐志摩与张幼仪,徐志摩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娶了张幼仪,,,。第二段感情是:徐志摩去拜访林长民时见到了林长民的女儿林徽因,被林徽因的容貌与才华深深吸引,,,。不顾当时张幼仪怀孕,毅然抛弃了张幼仪。疯狂的爱上了林徽因,,,。当徐志摩离婚后,林徽因却选择了梁思成,并与之结婚。徐志摩结束了这段伤心的感情,,,。第三段是后来陆小曼的出现,让他再次燃起了感情的火焰,,,。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婚姻遭到了他父母的强烈反对,他的父母甚至说:如果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就会断掉他们的所有开支。但是,他们还是依然走到了一起。并结为夫妻,婚后的陆小曼生活奢侈,还吸食大烟。徐志摩无法承担其高昂的费用。后来在1931年徐志摩飞机失事,,,。林徽因知道此事也极为痛惜,,,。就徐志摩今天我对他的评价只此一句"风流才子”。





青幽472


于静静的深夜,袅袅的檀香中,细读徐志摩的诗集。不禁心中充满无限柔情。

很多人熟知的大概是这句: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

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仅此寥寥几句,那辗转缠绵的情思,云淡风轻的悲伤,若隐若现的不舍,淋漓尽致地被展现出来。

如此美妙的诗,那该是内心有多丰富的人才能写出来!

徐志摩是才思敏捷的,所有的经历,带来的情感震动,都能在他心间开出或悲或喜的花。

有人说他是天生的诗人,为文学而燃烧的生命。

其实不然,出身优渥的他,从小备受父母宠爱,没有遭遇什么苦难,一直顺风顺水。

他内心澄明,但是却无多余愁绪。

21岁的他,梦想是成为像汉密尔顿那样的大政治家,于是他怀着满腔的理想和热情,去了美国学习银行学。

这一时期的他是迷茫的,或许是父亲希望他接手家族企业学习金融,也或许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

所以他坦言,在美国的自己是个不含糊的草包,离开自由女神的时候依然是。

他不明白自己的方向,但隐约觉得英国哲学家罗素在召唤他。

他想跟着他认真念一些书。

于是,他兴冲冲地跑到英国,不料,却与罗素大师擦肩而过。

也在这时,他遇到了他的女神林徽因。

爱情,或许是启迪一个人诗性的最好方式。

徐志摩也不例外。

如果说江南的烟波水柳,家庭的儒雅富足,潜移默化地滋养了他对诗的灵性和感知。

那么他在英国结识的狄更生,罗素等大文学家友人,则拨动了那颗诗的琴弦,开阔了他的视野。

而林徽因则是他情感爆发的出口和理由。

在夕阳的康桥下,波光粼粼的柔波中,徐志摩遇见了让他怦然心动的女子。

怦然心动是多么华美干净的词语,当它遇上徐志摩,就全都化成了诗。

无限青春活力,才情一流,样貌一流的林徽因,像人间四月天般动人楚楚。

徐志摩醉了,醉在那段自由的年华中,醉在诗里,爱里。

一颗高傲孤独的心渐渐融化,变得情意绵绵,热烈如火。

他们在雨雾蒙蒙的街道上,撑伞谈古论今。

他们在残阳的剪影中,并肩而行,作文赋诗。

美丽的情感总能孕育美丽的诗歌。

美人,美景,美少年,一切只能化为一串串流淌的文字,说与你听。

这段时光,他是绝对快乐,绝对自由的,像个孩子那般。

一次,在狂风暴雨中,徐志摩拉着朋友就往门外跑,边跑边说:“我们在桥上等着。”

朋友问他等什么,他孩子似高兴地说:“看雨后的彩虹。”

林徽因问他怎么确定会有彩虹,他说:“完全是诗意的信仰!”

他不用绞尽脑汁做诗,他本身就活在诗里。

他有孩子般的瞳孔,所以处处都值得歌颂。

他为林徽因写了诸多像《人间四月天》,《月夜听琴》,《草上的露珠儿》等意境极美的诗。

只可惜她还是不辞而别了。

她被他的文采所撩拨,情窦初开,但她同时也是一个心智成熟的女性,经过短暂的思索,他和父亲一起提前回国了。

徐志摩对于他来说,是旅途,但不是归宿。

林徽因成就了徐志摩的诗情,但她注定成为诗人情史上一个完美的背影,在往后的岁月中也会因为愈加迷离而愈加思念不已。

徐志摩爱的纯粹,但林徽因却还有一丝理智,亦或是徐志摩爱的没有保留,倾尽全力,而林徽因却无法冒险。

可能是她不忍心伤害张幼仪,也可能是她从张幼仪的身上看到了徐志摩的绝情。

女神最终嫁给了徐志摩恩师的儿子梁思成。

徐志摩怅然若失,独自叹息。

但他还是和张幼仪离了婚。

对于他所爱的,他能低到尘埃里,但面对他不爱的,他则又冷血无情到底。

在徐志摩所有似水柔情里,唯独张幼仪没有享受一分一毫。

张幼仪的哥哥和徐志摩是好朋友,觉得此人才华横溢,遂把自己的妹妹介绍给他。

徐志摩父母觉得门当户对,加之对贤惠老实的张幼仪颇为满意,所以他们完婚了。

婚前婚后,徐志摩对张幼仪无不鄙夷。

第一次见到她的照片,他便嘴角往下一撇,用嫌弃的口吻说:“乡下土包子。”

徐志摩是一个非常情绪化的人,真我,也任性。

此时他便顾不得君子的涵养了,对张幼仪从来没有正看一眼。

就连履行婚姻义务,他也是不理不睬,毫无感情。

徐志摩结完婚就去求学了,独留张幼仪在家和他父母生活在一起整整五年。

张幼仪甚是乖顺,一直尽心尽力照顾徐父徐母,深得他们的喜欢。

但是徐志摩是爱情至上的人,他要找的人,一定是心灵相通,才情浩渺的人。

不爱,不妥协,也不承担责任,这就是诗人耿直干脆的一面。

五年的等待,张幼仪终于等到了和丈夫团聚的时刻。

她出国去找他。

她很是激动,想着能陪伴在徐志摩身边,照顾他,让他安心读书。

但是刚见面,她的幻想就破了。

徐志摩来接刚下船的张幼仪,她在人群中一眼就看到了他,但完全不是因为爱,而因为他是人群中最不耐烦等待的人。

那一张严森森的脸,是张幼仪一生也难忘的,她的心情一下子低到极点。

但没想到更糟糕的事还在后面。

他因为爱慕林徽因,想要与之在一起,此次叫张幼仪出国,不是为了团圆,是为了离婚。

此时的张幼仪已经怀有次子,但他置之不理,坚决要离婚,还叫她去打胎。

张幼仪不同意,他便一走了之,把她一个人撇在波士顿。

他对林徽因是爱而不得,张幼仪对他亦然。

但张幼仪对他的爱中有自卑和怕。

离婚前的张幼仪对徐志摩一直是崇拜的,敬仰的,她自卑,也害怕地高高仰望他。

徐志摩对感情是负责任的,但只针对他认可的感情,他在感情的世界里追求的很热烈,抛弃的也很彻底。

这中间他丝毫不在意世俗的评价,只遵照自己的内心和选择。

他大概觉得对婚姻最好的责任就是爱,而如果没有爱,就没有必要虚假地维系。

后来的张幼仪成长为有自我意识的独立女性,徐志摩又对她赞不绝口,在劝解慵懒放纵的陆小曼时,他提及张幼仪都是忍不住称赞的。

彼时的他们,成了平淡如水的好朋友。

甚至在徐志摩拮据的时候,他还向张幼仪借钱。

包括在他飞机失事的前一天,张幼仪还劝过他,飞机不安全,不要乘坐飞机。

徐志摩死后,张幼仪精心抚育他们的儿子,并且策划编撰台湾版《徐志摩全集》,让更多的后人知道他。

张幼仪是爱着徐志摩的,她对徐志摩的爱是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甚至不管徐志摩爱不爱她。

张幼仪晚年被问爱不爱徐志摩,她的回答是:“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就是爱的话,那我大概是爱他的吧。在他一生中遇到的几个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她不但不恨徐志摩和他离婚,反倒感谢道:“如果不离婚,我就永远没办法找到自我。”

可能张幼仪也承认,以前的她存在着缺陷,是离婚,让她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并修正了它。

徐志摩一生中倾注最多心血的女人,当属陆小曼莫属。

对于林徽因,他是求之不得的初恋女神,是因没有在一起而念念不忘的床前明月光。

是走入婚姻前的童话。

而对于陆小曼,他深爱过,倾倒过,也深深地失望过。

他们一起经历过波折,缠绵悱恻,甜蜜美好,也经历过鸡毛蒜皮,失望绝望。

她是徐志摩真正完整的婚姻和爱情。

如果说是林徽因让这个大诗人诗兴大发,那么让他辞藻更深刻的则是陆小曼。

徐志摩失之东隅,得之桑榆,与林徽因擦肩而过痛彻心扉之际,缘分又悄悄为他安排了另一段际遇。

她就是学生时代就被称为校园皇后的陆小曼。

陆小曼天生聪慧,又热爱学习,十六七岁就已经精通英,法两国语言。还会弹钢琴,会画油画,她不仅才能出众,天生热爱浪漫,富有才情,长得也是极美。

这样的陆小曼,没有男人不喜欢,而她能看上的也只有徐志摩。

在一次舞会上,他们相遇了。

一个是旷世才子,风流儒雅,一个是俏丽佳人,妖娆妩媚。

一个情场刚刚失意,心有忧愁,一个婚后生活乏味无聊,所遇非人。

同病相怜,也是知音,互相吸引,慢慢靠近。

就这样他们顺理成章地爱上了。

婚后,他们恩爱甜蜜,在徐志摩的老家硖石度过了一段如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他们游山玩水,情意浓浓,在风景俊丽,民风淳朴的硖石,他们像一对神仙眷侣。

假如一直这样该多好,但诗人的命运注定是多舛的。

他们因战争爆发不得不返回上海。

在上海陆小曼日渐奢靡而放纵。

她爱上了殖民统治下上海的繁华,沉迷于夜生活。

她就像一朵罂粟花一样妖娆妩媚,任性妄为,喝酒,抽鸦片,包场,唱戏,捧戏子,穿梭于各种交际场所,挥霍无度,一掷千金。

再也不见那个如精灵般有灵气的女子,再也不见她的诗情画意。

而此时,徐志摩父母因对陆小曼不满而中断了对他们的金钱资助。

所以生活的担子,自然落到了徐志摩一个人身上。

为了抵挡开销,徐志摩只好加倍讲课,写稿,赚钱来供养陆小曼。

陆小曼是徐志摩无法度过的劫,即便她肆意任性,他依旧甘愿为了他奔波,为了她放下尊严,放下自己的所有。

为了她能有足够的金钱任性挥霍,他甘愿自己诗人的灵魂低的尘埃里。

某种程度上来说,他和张幼仪有相似的一面。

只可惜他爱的不是张幼仪。

徐志摩对陆小曼用情太深,娇宠至极,所以无论她犯怎样的错,他都能原谅,即使有一丝的抱怨,也只是在自己的诗文里。

此时的大诗人徐志摩,生活再无诗意可言,已经陷入了穷苦潦倒的境地。

他一度觉得自己是赚钱机器,不再像个正常人,更不用谈诗歌了。

前半生从未为钱操心的诗人,现在竟然为了几厘钱,几分钱斤斤计较。

但是陆小曼丝毫没有悔改之意,依然生活考究,我行我素。

夫妻俩的感情,渐渐有了缝隙,并且越来越大。

为了缓和他们的婚姻关系,徐志摩一次次劝说陆小曼去北京生活,但她拒绝了。

于是徐志摩的压力就更大了,他不仅负责赚钱,还要抽时间回上海看望陆小曼。

那时候的飞机还是最不安全的出行方式。

经常,他为了省钱,做免费的飞机。

仅1931年上半年,徐志摩就在北京上海两地奔波了8次。

这一时期的徐志摩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已是疲惫不堪。

1931年,11月上旬,陆小曼因为难以维持在上海的排场,催促徐志摩回家。

但是许久未见面,一见面他们就吵了起来。

陆小曼还是丝毫没有改变,嘴里叼个大烟袋,徐志摩劝他,她发脾气,顺手把烟枪扔向了徐志摩。

闪躲下,烟袋砸中了徐志摩的眼镜。

诗人的心彻底凉透了,绝望了。

一怒之下,负气出走。

临行前,张学良通知他,他因事改期再走,让搭乘飞机的徐志摩等两天。

但是他为了赶上林徽因的一个演讲,于第二天急迫地搭乘一架邮政飞机,飞回北京。

就是这架飞机,因大雾影响,触山爆炸,结束了一代诗人年仅36岁的生命。

无奈又不能放下之际,天意替他做出了选择,使他化作了苍穹中的一朵流云。

那里没有劳累,奔波,困顿,诗人闭上了沉重的双眼,永远地活在了云端。

他将痛苦留给了张幼仪,遗憾留给了林徽因,孤独留给了陆小曼。

只此一生,短暂又如梦境,灿烂若星辰。

轻轻地他走了,划出了炫丽的弧线,永远挂在天空中。

作为民国的大才子,他既为文学倾尽才华,却也依旧为爱情奉献一生。

在他追求“爱”与“美”的一生中,纵有遗憾,纵有异议,却彰示着人生之绚烂与美好。


男神女神深度八卦


1897年出生于浙江海宁的徐志摩,在1931年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在短暂的34年中,留下了大量的诗歌、散文、日记等,尤其以一首《再别康桥》更是脍炙人口,不知使多少人意乱情迷,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纵观他的一生,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一生匆忙一声长叹。

一、为学忙

1910 年少年徐志摩就离开了家乡,开始了匆忙的求学生涯,先后就读的国内外学校有:

杭州府中学堂(后改称浙江一中)、上海浸信会学院暨神学院、天津北洋大学、北京大学、美国乌斯特的克拉克大学、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康桥大学(现剑桥大学)皇家学院。

从1910年算起到1922年回国,他一共在近10家9个地方的国内外学校求学,学习了法学、日文、法文、政治学、中外文学、银行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政治经济学等,取得了文学硕士学位。

二、为诗忙

25岁的徐志摩在1922年返后国内后开始参与创办、主编了《现代诗评》、《晨报副刊》、《诗镌》、《新月》、《诗刊》等一系列刊物。同时,先后担任北京大学、光华大学、东吴大学、大夏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女子大学等大学教授。还努力进行文学创作:诗集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等四集 ,散文集有《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等四集 ,还有若干小说、戏剧、日记、译著等。《徐志摩全集》中编纂的其作品大约有265万字,对广交名流、颇多游历的徐志摩来说也算高产作家了。

三、为情忙

生命短暂,情事连绵。徐志摩与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的爱情故事广为传播。

一声长叹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乘邮政飞机北上,准备参加林徽因在北京举办的演讲会。当飞机抵达济南一带时因雾撞山遇难,不禁使人叹惋!

蔡元培为其写的挽联中称: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这也许是对徐志摩最好的评价。


贵在勤奋qzqf



点燃你的空灵


我看了下你是高校教师,可能是大学老师。但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有一个中学生,成绩特别好,每次考试成绩都在年级前五,但他却违反校规早恋,而且屡劝不止。那么作为班主任或校长会怎么样?如果是学渣绝对是被叫家长或轰回家了吧!评价徐志摩也是这样,卫道士抨击他人品差,违背社会良俗;而文人墨客却爱惜他的文才。每个人或多或少为了自己的利益8

我读中学时是在小镇上,就有一个转学生,市里不愿收的,特别皮,经常晚上爬围墙出去混,每个月都有两三次约架,不是打别人就是被别人打的。不过这同学成绩特别好,我们校长就看上他这一点:等毕业可以轻松考进市重点高中。这多一个名额不仅是校长和班主任的面子履历,还是实实在在的工资补助,当时的教育制度就是这样,凭分数说话,而我们这样一个乡镇初中很难有学生进的了市重点高中。所以校长才会收下这样的学生,对他有时还挺客气的,对他所做也睁一眼闭一眼的。

再说,自古中国文人多风流,雄性总是喜欢把最好最美的展现給雌性看,会唱歌的画眉是是公的,会开屏的鹦鹉也是公的,男人有权,有钱,有才难道不也是为了女人(或孩子)。


兰亭妖月


作为读者,我们应该只看作品,欣赏那些作品,不评价作者的私生活!

很多人都觉得徐志摩渣,但每个人都有追求爱的权利,徐志摩的第一任妻子张幼仪,徐志摩从未喜欢过她,而她们的婚姻是传统的包办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徐志摩和林徽因在英国留学认识,当时其实双方都是有好感的,而林徽因也知道徐志摩有妻室,当时林徽因让徐志摩离婚再找她,而当徐志摩离婚后再次找到林徽因,林徽因也与梁思成订婚了,而之后她们的关系应该也是红颜知己的。再之后就是徐志摩认识路小曼。

作为时代新青年,他从头到尾都有在追求自己所爱,他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我觉得理所应该。而且,如果没有这些感情经历,他又怎么会写下那么多浪漫的诗集供我们欣赏呢!


吧唧花花


“用情不专”徐志摩

 

民国大诗人徐志摩(1896—1931)在近代中国文坛活跃一时。作为“新月派”主力,其作品风格和技巧对中国新诗发展影响巨大,同时其恋爱、婚变与作品一样轰动于世。

1915年10月29日18岁上经双方家长撮合迎娶16岁之张幼仪走进第一次婚姻。张女端庄善良、善于持家,深得家人喜爱,二人婚后育有一子。婚姻表面看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其实二人均受近代科学文化熏陶。

1918年8月14日在父母资助下赴美国留学,之后受西方尤其罗素思潮影响将追求爱情作为人生激情之一而喜新厌旧,1922年3月离婚。

1924年8月学成回国后,应邀帮助师兄王赓(与艾森豪威尔同学)照顾妻子陆小曼,因色迷心窍犯忌“欺朋友妻”,狡辩“感到有责任和义务来解救小曼”、诋毁王赓是“庸懦兼残忍的丈夫”,导致另一家庭破裂。

1924年12月30日《雪花的快乐》有说是追逐陆小曼洋洋得意写真。1926年10月3日二人婚礼因双方父母一致反对一时成为京城轰动新闻。徐志摩业师梁启超更是在证婚时训斥徐“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婚后二人住在上海,因父母断绝经济资助及陆小曼生活散漫奢侈,徐志摩东奔西走于京沪两地六所大学兼课赚钱。

再婚之前1920年英国留学期间结识朋友林长民之女林徽因,多次以有妇之夫身份示爱被拒。主要在于林徽因觉得不道德,再就是林与梁启超之子梁思成有婚约。但徐志摩不甘心,离婚后一直“追”到1928年3月21日林、梁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之前1926年5月27日《偶然》是最著名感情表白。

1931年11月19日,为赶在晚19:00到北京听林徽因“中国建筑艺术演讲会”,迫不及待搭乘邮政班机北上失事殒命,时年35岁。所以她将梁思成从飞机失事从现场捡回的一块残骸在卧室床头挂了24年直到去世。

期间1928年11月16日诗人因第二次婚姻危机出国散心。来到当年求学之康桥作《再别康桥》,自诉难以言说复杂情感,既表达对未得到爱情之感慨,更同时表达对当前婚姻悲哀。

后人张邦梅在《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家变》评论其第二次婚姻:“一味西化,把固有道德抛诸脑后……他忘了朋友之妻不可欺古训……一手摧毁自己家庭,又造成另一家庭破碎,更伤透了父母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